投書

關於多元成家草案的幾點澄清

◎同光同志長老教會 由多個宗教團體組成的護家盟,日前發表反對伴侶盟《同性婚姻、伴侶制度、收養、多人家屬草案》(以下簡稱《修正草案》)的言論,甚至有宗教代表表達同性婚姻的合法化會建立「淫亂雜交的世界」,並導致「通姦合法化、亂倫合法化、雜交合法化」。對於如此荒謬且抹黑的言論,同光同志長老教會除了感到遺憾、痛心,也要沉重提出呼籲,盼望參與護家盟的幾位教會牧長,重新檢視護家盟的立場,勿為荒謬不實的言論背書,扼殺社會大眾對教會的信任。 事實上,護家盟未曾真正了解民法精神及《修正草案》內容,即以預設立場刻意曲解。首先,護家盟擔心《修正草案》的通過會使「亂倫合法化、通姦合法化」。事實上《修正草案》從未更動、修改《民法》原有對婚姻對象限制的條文(《民法》第983條)。此外,《修正草案》中,配偶一方「與配偶以外之人合意性交」,仍然構成他方要求離婚的事由。換言之,同性婚姻仍將破壞婚姻忠誠的行為列為可請求離婚的基礎,同樣保障忠誠的婚姻關係。在未修改以上條文及刑法仍有亂倫、通姦罪的狀況下,《修正草案》的通過不可能導致「亂倫合法化、通姦合法化」。 其次,護家盟質疑「多元家庭是鼓勵雜交」。其實,「自主選擇多人家屬」是現行《民法》第1123條中早已存在的觀念,不可否認地,其中存在被誤用的空間,但卻不是《修正草案》造成,護家盟以張冠李戴的言論將問題推到《修正草案》,實是一種充滿惡意的抹黑言論。 同光同志長老教會認為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及價值觀並不會因為同性婚姻的合法而有所改變,正如同教會的成長,並不需要透過在法律或武力上打壓其他宗教為前提。基督的教會,唯有在我們逐漸活出基督的樣式之時,才能成長茁壯。因此,同光同志長老教會支持伴侶盟提出之《修正草案》,企盼藉此讓同志族群能一同在法律的保障中,建立忠誠的婚姻及充滿愛的家庭。我們也期待在不久的將來,異性戀基督徒與同性戀基督徒能共同將基督的福音在台灣這片土地上遍傳。歡迎在臉書搜尋同光同志長老教會,有更多對於《修正草案》的說明。  

牧師支持月的感言

◎陳文奎 報載美國的美南浸信會北美宣教部(NAMB),推動10月為「牧師支持月」,呼籲全美教會共同珍惜、鼓勵、關懷牧者。同時建立網站,提供50個具體方式,祝福牧者及其家庭;牧者專頁有「牧者締約小組」,分享度假資源。此一及早幫助神職人員加強心理建設的做法,筆者認為極為務實。 牧者面對不同的諸多情境時,若能得到教會信徒的體恤,尤以小會長執同工的合一,則殊異情境而產生的心緒起伏可以降低。從而牧者休息後的再出發,定能為主在教會的事工上,發揮最大的正面成果。 李家同校長曾說:「你要表達不同意見,就要學會獨立思考。你要學會運用自己的邏輯和常識,判斷事情的真相。」這位我所敬重的天主教徒,他在靜宜大學時,以戴斗笠的農夫造型,告訴我如何幫助在其校內讀書的大兒子,使我們的父子溝通愈見佳境。又有教會的翁啟恩牧師,在我面對公職為公共工程品管所受上司不義的壓力時,總會利用週五夜市時,每季來家夜訪,托詞說是他愛逛夜市,實則勉勵我堅忍從公,堅守十誡,拒絕與上司及包商同流合污。之後我做到了,他回歸天國也正是我急流勇退的一刻。證之牧者對於信徒的愛,是在於幫信徒得到身心的平衡,我們當有反哺之心。「人之相知,貴之交心」,在上帝國的領域裡就是如此的幸福啊! 「牧師支持月」是一很棒的點子,希望我們月月都如此來關懷牧者和其家庭。期許上帝的恩典,使我們早日打破世界第一智庫的美國蘭德公司,於今年對中國及台灣的評價——最缺少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敢和正直等純正的品性。就從美國社會學大師墨瑞.史瓦茲所說:「我們的文化,讓人無法自知自適,你得十分堅強,才有辦法拒絕這錯誤的文化。」來做起,但必須得和上帝立下誓約,每日反省才行。如此基督拯救我們,托於牧者的使命,才能達成信徒與牧者之間相互支持、相互關懷加添力量的宏願,此乃是當今重要的信徒作業,基督徒的你,可不能暫緩,別忘了哦! (作者為退休工程師、台中中會豐原教會會友)  

不用白得之物作燔祭

◎邰拉拉 最近,一位姊妹找我英翻中兩部與基督教信仰相關的教學影片。當這位教會姊妹打電話給我時,特別提到,這兩片VCD是教會機構將使用的教材,而她自願奉獻翻譯費,因此要求我也要以服事的心志,用特惠價格為之翻譯。 一聽到她的說詞與價錢,立時,我覺得自己被套上了「服事上帝」緊箍咒,為了她的服事,我似乎非得半買半相送自己的勞力不可。在我的認知裡,服事本該是自動自發、甘心樂意獻上的,心裡頭不由自主地對這位強迫我「服事」的姊妹感到不悅。另一方面,我也暗自思量且嘀咕著:難道奉獻給上帝的物品,一定得打個7折、5折嗎?上帝真會喜悅這樣的奉獻嗎? 聖經裡記載著一個典範。大衛王在獻祭給上帝時,不願意用別人提供的免費物品,並堅持自己非得為獻祭所需之物付上全額的代價不可:當時,上帝因大衛數點百姓在以色列降瘟疫,先知要大衛到耶布斯人亞勞拿的禾場上,向神築壇獻祭停止這災。亞勞拿主動提供牛讓大衛作燔祭,還有打糧的器具和套牛的軛當柴燒。大衛王卻對亞勞拿說:「不然。我必要按著價值向你買;我不肯用白得之物作燔祭獻給耶和華——我的神。」(撒母耳記下24章24節)大衛王被上帝稱為合神心意的人,他知道「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母耳記上16章7節)上帝看重的並不是禾場、牛隻、打糧的器具、套牛的軛,甚至也不是獻祭的壇,這些東西都只不過是表象。 上帝所喜悅的是大衛那顆愛神、渴望將最好、最寶貴的物品獻給神的心;就是因為上帝值得他的回應與獻祭,所以大衛寧願為獻給神之物付出高昂的代價,以表明其熱烈愛神的真心。 筆者曾聽說在台灣有教會單單給付牧師一人薪資,卻期望牧師、師母兩個人一起服事弟兄姊妹;等於是以一人的薪水廉價聘請兩個人做事,卻以上帝名義美化其為「夫婦同工,服事上帝」。然而,這種事若發生在一般社會行業裡,卻會淪為佔人便宜、令人不齒的行徑。 大衛王的這句「不然。我必要按著價值向你買;我不肯用白得之物作燔祭獻給耶和華——我的神。」值得教會界好好地思考,何為上帝所喜悅的管家?提摩太前書5章17節提到:「那善於管理教會的長老,當以為配受加倍的敬奉;那勞苦傳道教導人的,更當如此。」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語保Ná環保,人人有責任

◎Lîm Chùn-io̍k 真歡喜mā真感謝,我有機會讀tio̍h所敬愛ê盧俊義牧師hit篇「不講台語等於不愛台灣?」(《台灣教會公報》3212期),文中點出「語言m̄是靠到教會參加禮拜培養起來ê……」,伊ê意思kah-ná是teh講:家長m̄-thang kā「母語」ê責任推hō͘教會。其實咱每一個人lóng tio̍h負起責任,因為咱lóng是「國語政策」ê受害者! 這hō͘我想起教育部第一屆「母語貢獻獎」(2006年)頒獎典禮,杜正勝部長講:「阿公、阿媽m̄ kah孫á講咱家己ê母語,koh用講kah lî-lî-lak-lak ê台灣國語teh kah孫á講話,kan-taⁿ叫教育部推廣母語,kám有你法?」 自然會曉ê母語是指「聽kah講」,m̄是用「教」ê,是靠大環境(家庭、教會、學校、社會等等)lóng講母語to̍h自然會曉;「讀kah寫」to̍h需要學,美國gín-á mā lóng去學校學ABC,kan-taⁿ台灣人m̄學家己ê白話字。所以鄭兒玉牧師tiāⁿ-tiāⁿ講:「台灣人是世界上siōng奇怪ê民族,學別人ê語言to̍h lù-lù叫,學家己ê台語to̍h 學kah lî-lî-lak-lak。」 我2001年tùi李勤岸教授學台語白話字,to̍h tam-tio̍h母語情感ê滋味,就án-ne全心投入台灣母語運動。我感覺tī電腦ê時代,台灣母語tio̍h有家己ê輸入法chiah ē-tàng活落去,經過chiâⁿ十年ê苦心,開發出並催生「信望愛台語客語輸入法」,thang hō͘咱台語文有書「寫」ê工具。 「讀」台灣母語ê方面,我感覺若無讀ê物件,beh án怎鼓舞台灣人來學母語?我to̍h積極tī《台灣公論報》編輯〈台灣母語專刊──蕃薯園〉(2003年到2011年停刊為止);催生《新使者》雜誌ê「母語葡萄園」;開拓「台語信望愛」、「客語信望愛」、「思羅安信望愛(台語點字)」等網站;翻寫《平民ê基督傳》、《紅皮聖經》kah《荒漠甘泉》等ê漢羅版,由台灣教會公報社出版。 我mā有感覺大家(包括我家己kah大部分ê長老、執事司會以及牧師引用經節)讀台語聖經,讀kah真辛苦,koh tiāⁿ-tiāⁿ 讀kah lî-lî-lak-lak,因為hit本《白話字聖經》á是《台語漢字本》是廈門話,約10% kah咱ê台語無仝。我先tī台語信望愛網站架設《巴克禮聖經》ê有聲讀經功能,最近koh kah蕭清芬牧師以及郭得列牧師teh進行《全民台語聖經》(kā hit本巴克禮修訂ê廈門話白話字聖經,改寫做普遍腔台語),ǹg望咱台灣人有家己ê母語聖經thang讀。 《全民台語聖經》有得tio̍h世界台灣人基督教會協會(WATCC)第11屆會員大會ê認同,ǹg望「新舊約全書」ē-tàng tī...

「黃武東紀念禮拜堂」命名緣由

◎趙振弍 依據本宗歷史資料,其中的《黃武東回憶錄》記載,嘉義西門教會早前為「日本基督教會」,位於嘉義市垂楊路。日治時代末期,全嘉義只有兩間教會,即這間日本人的教會和長老教會的「嘉義教會」(現今的嘉義東門長老教會)。這間日本人教會會友有6、70人,禮拜堂及牧師館的建材,均以上等的檜木築成,蓋得美侖美奐。 據黃武東牧師稱:「當時的女牧師姓釜土,因為全嘉義市只有兩間教會,日本人強迫教會參加『奉公團』時,大家彼此曾有往來。終戰後,很多日本人倉皇間被遣返日本;每人只准帶一個背包及現金若干,滿街可見變賣家當的日本人。」當時黃武東牧師主動找上釜土牧師,邀請他們在離去之前,大家共做離別禮拜,若需要協助之處,請他們不必客氣,教會願意幫忙解決。當時釜土牧師及日本基督教會的兄姊對黃武東牧師的誠意非常感激,大家就在主內和平不捨地告別。 因為有上述這些歷史轉折,促成有以下「接收」教會的過程:據黃武東牧師「心想」大家同屬一個教派,何不將這個教會予以接收,藉以分設教會?這樣的構想得到南部大會常置會的同意,黃武東牧師於是立即進行工作,首先獲得黃三朋醫師的共鳴,由於他的推薦,獲得嘉義市參議會議長鐘家成和黃文陶醫師的認同,並有李連頂醫師、詹添木醫師(詹燦東牧師之父)、許天盾先生、盧萬得醫師、穆成章長老、林朝乾醫師、王甘棠醫師等人的協助促成此事,後來果然得到市長陳同生及主任秘書唐智的批准,順利地接收。 接收後,黃武東牧師把日本人教會定名為「嘉義西門教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並將嘉義東門教會西區大部分的會友轉到嘉義西門教會。嘉義西門教會2004年第7次小會決議,為記念黃武東牧師當初的用心,使嘉西可以得這座美侖美奐的建築及400多坪的土地。我們通過「黃武東紀念禮拜堂」做為對先人貢獻的紀念,因為教會只能用當時具有貢獻的代表性人物,並無法將所有的「功勞者」一一上榜記述,這是唯一遺憾之事。至於「1元購得」只是教會前人曾提起的「傳說」,在接收的事實已成案,「1元」或多少錢的傳說已無可考。(以上歷史資料取材自《黃武東回憶錄》、《嘉西60週年特刊》詹燦東牧師的文章) 這個議案也於2004年10月31日臨時信徒大會提出得到會友的同意。嘉義西門教會就以真正台灣本土的創設者黃武東牧師做為「禮拜堂」的紀念(現為嘉義市定古蹟)。謹此說明之。 (作者為嘉義中會西門教會牧師)

歡慶台灣聯合國協進會10週年

◎羅榮光 1949年國共內戰敗亡來台統治的國民黨蔣介石政權,一直謊稱仍代表中國,且以「漢賊不兩立」及「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專斷蠻橫心態,拒絕友邦的建言,不願留在聯合國為普通會員國,終於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投票決定,蔣政權代表被排出聯合國,使台灣人民淪落為國際孤兒迄今已長達42年之久! 2003年3月間SARS傳染擴散,WHO專家姍姍來遲,乃因為台灣不是聯合國及世衛組織會員國,以致中國代表沙祖康冷酷地放言:「誰理你們!」痛定思痛!化悲憤為力量,由陳隆志、魏瑞明、鄭英兒以及筆者等熱心人士發起成立推展台灣加入聯合國及各項國際組織的公民團體,於2003年10月24日聯合國日在台北雙連教會舉行「台灣聯合國協進會」成立大會。協進會成立10年來,每年5月間與台灣醫界聯盟等組成台灣加入WHO宣達團赴歐洲宣達,每年9月間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共同組成台灣加入聯合國宣達團赴美國宣達,與熱心的海外台僑宣示我們共同的信念: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有光榮的權利也有神聖的責任加入聯合國以及各種國際組織,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以促進全世界的公義、和平與安全及人類文明的進展。 自國民黨馬英九執政5年多來,外交休兵、入聯合國也休兵,但台灣是創造主上帝賜給我們台灣人的主權獨立國家,為了這一代及世代子孫的尊嚴、自主與幸福,我們全體台灣國民必須以堅定的信仰力量為台灣入聯合國打拚到底! 為了慶祝台灣聯合國協進會成立10週年,10月24日晚間7:30~9:30,將在台北馬偕紀念醫院9樓大禮堂舉行慶祝協進會成立10週年的音樂會,包括台北中會婦女合唱團、故鄉室內樂團、台北安和合唱團、火焰蟲客家說演團及原住民歌手等演奏與演唱,還有宣達團影像簡介,並邀請貴賓蔡英文董事長及鄭英兒牧師等致詞互勉,大家手牽手為台灣加入聯合國,促進世界公義和平祈禱,歡迎大家踴躍來參加,互相鼓舞,展望未來,共同打拚到底才會贏! (作者為台灣聯合國協進會秘書長)

不要讓人小看你年輕

◎王乾任 馬拉拉來自巴基斯坦,年僅16歲,日前到聯合國講台發表演講時,剛受到槍擊創傷復原沒多久,但是她並不在乎小我個人的身體狀況,更希望把握住這個機會對世界發聲。馬拉拉站出來,是為了捍衛自己以及像她一樣的女孩的受教權,不受任何人或強權以任何名義剝奪,且為了這個世界上仍未獲得受教權的孩子們發聲奮鬥。 馬拉拉的信念很簡單,她相信教育可以改變未來:「一個孩子、一位教師、一支筆和一本書,可以改變世界,教育是唯一的解決方案,教育優先。」馬拉拉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的背後,更重要的意義是,即便你只是一個還沒有得到國家授予行使公民權(連基本受教權都被剝奪)的16歲(女)孩子,還是可以站出來爭取或捍衛屬於你的權利,那些擁有公民權的大人,並沒有權力透過任何方式奪走你們的未來。 我很喜歡提摩太前書4章13節中的一句話,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不是年滿20歲有投票權之後,才有資格關心你所身處的國家社會。只要是人,無論男女老幼,都應該關心自己身處的社會,不關心就等於是把決定自己未來命運的權利拱手讓人,如果漠不關心,那就別怪某些人將你的未來給賣了,好替自己謀取利益。 年輕人團結起來也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更是人們不敢小覷的力量,因為青年往往也代表純真、善良,尚未受到世俗的許多利害關係干擾,更能秉公義而言而行。 台灣也有很多熱心公益的年輕人,默默地付出,為這個社會國家變得更美好而努力,這些人有時候會被某些大人指責為沒禮貌、不守規矩,不好好念書,不要被那些斥責青年造反的聲音迷惑,更不要懼怕。伸張公義與年齡無關,不過不要讓人小看你年輕,放膽去做你認為對的事情,如果你一個人的力量不夠,那就呼召身邊的朋友一起挺身而出。只要你做的是上帝看為美好的事情(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祂必將你所需的一切豐豐富富的加給你。 青年朋友們,一起站出來,為改變這個日漸腐化而沉淪敗壞的世界而努力吧! (作者為景美浸信會會友、文字工作者)  

追尋夢想的自由

◎陳榮爝 最近著名的諾貝爾各獎項陸續出爐了,世界各大媒體都報導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宣布2013年和平獎頒發給「禁止化學武器組織(OPCW)」,表彰這個組織16年來為消除化學武器所做的諸多努力。 但是,更吸引我注意的是,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的故事,原先她是諾貝爾和平獎呼聲甚高的候選人,卻落選了。然而她奮鬥的過程與精神,實在令人感動不已。 馬拉拉於2009年為英國廣播公司網站撰寫日記,講述塔利班組織神學士下令關閉女子學校後,她所在學校的狀況。這個組織阻止像她一樣的女孩上學,她卻堅定地維護女性接受教育的權利。為此,在2012年被一名塔利班組織人員在一輛校車上開槍擊傷頭部,後來在英國就醫,終於奇蹟似的復原。 聯合國總部為了鼓勵並呼籲人們維護兒童受教育的權利,今年7月12日舉辦了「馬拉拉日」青年大會。美國總統歐巴馬也於10月11日在白宮接見她,並且簽署宣言,將該日訂為「國際女孩日」,宣言指出:「在每一洲,都有女孩以我們僅能想像的方式持續改變世界,只要我們讓她們有夢想的自由。」這個宣言是美國總統歐巴馬響應馬拉拉堅定不移的信心與堅持:「槍擊只是強化了她的決心,他們可以殺死一個人,但他們無法殺死我的夢想。」 這誠如美國金恩牧師50多年前發表的著名演說「我有一個夢」一樣,他的追尋夢想的自由,才有產生美國首位非裔黑人總統的結果。 享有追尋夢想的自由,才是人類追求進步與繁榮、自由與人權,喜樂與平安,懷抱奮鬥不懈的堅強力量。這樣的人生態度印證了聖經的話:「因為在上帝沒有一件事是做不到的。」(路加福音1章37節) 那麼,台灣斯土斯民追尋的夢想是什麼呢?在哪裡呢? (作者為長老教會退休牧師)  

尋找永恆的家

◎呂旻真 一直以來都很關心大埔事件這個新聞,但是始終不敢好好看關於大埔事件的文章,因為怕淚崩,對於「家」,其實不一定是有形的建築物,更是一種情感的延續與寄託,我喜歡旅行,總是在旅程快結束時,想到可以回家就很開心!因為在家中有人在等我,而不管我的家是富足或缺乏,總是喜歡它的原始風貌,喜歡它本質裡我所依戀的那分記憶與情感,新聞中提到:「他終於可以不用再逃,可以安心回家。」看得心酸酸的,就只是個努力奮鬥一輩子小老百姓的小小心願,卻被剝奪,何其殘忍呀!也明白我爸為何要堅持住在親人留下的祖屋,我們也為了保有它付出許多的心血,現在全家人還是一起擠在小小的屋子裡,但是我的心裡卻是滿足的,因為那是我的家。 前幾天和一位同事聊到台南市海安路許多老屋被收購,變成一些民宿或文創商店,應該是件美事,但是如果接手的人是以商業利益為考量,許多很棒的東西將被移除,想到格外可惜,我同事看著自己的老屋被改得面目全非,有種很奇怪的感覺,是生氣?是難過?我想這種百感交集的感覺除非是親身經歷很難體會。我現在很喜歡我的家,也不知道還能在這裡住多久?也許以後我會搬到不同地方,但是我希望這個家都在,因為它是我的童年,也是爸爸、爺爺、奶奶記憶的地方。 這個屬世的家我都這麼珍惜,那我未來永恆的家呢?一個有上帝同在的地方,我想一定更美好,我希望在天上的家能有我所愛的人,如果我現在不好好為他們禱告或傳福音,有一天當生命告別時,我就真的要跟他們永遠說再見了,我並不想是這樣的結局,人能做的有限,但是我的上帝有無限的愛與恩典,我應該好好為周遭的人禱告了,尤其那些未信的家人們,期待未來我和我所愛的家人、朋友一起在天家歡喜讚美神! (作者為台南聖教會會友)  

少子世代,因材施教

◎陳怡馨 日前在電視上看到一則新聞,因漏寫了兩題作業,一名國一學生被國文老師捏手臂處罰,造成多處瘀傷。家長看了之後相當氣憤,認為老師處罰過頭,帶孩子去驗傷準備提告。女老師則向家長道歉,希望能夠有和解的機會。 當電視新聞的畫面轉到學生佈滿瘀青的手臂時,著實讓我吃了一驚。回想小時候玩耍、捏人的經驗,便可得知,除非這個學生的血小板很低、容易出血,否則老師能捏出瘀青,應該是使用相當大的力道,才會造成這種程度的傷害。 看了這則新聞後,我心中最大的感受是,到底這個學生應該學到什麼功課?若能探究原因,知悉他漏寫兩題的原因何在,也許就能對症下藥實際地幫助他。若他天生是個注意力不集中、有點迷糊的孩子,接納他、要他補上漏寫的功課,通知家人幫助,並要求他以後需再三檢查,或許會讓他一生都應養成小心處事的習慣,而得著益處。 至於這位國文老師體罰孩子,可能是要孩子謹記教訓,不再犯同樣的錯,本意並非全然不好;但使用捏手臂捏到瘀青的方法,使孩子的學習將會是,因恐懼遭罰而完成作業。上課學習、寫作業,原本就是學生的本分,是他身為學生所該盡的責任。然而,老師用這種以懼怕震攝孩子的古老招式,對培養學生學習的動機,是否能在實質上產生助益呢? 從小,我們也都同樣在制式化、沒有達到標準便施行處罰的教育體制下長大。過去因著學校班級平均人數眾多,老師時常忙不過來,以體罰這種千篇一律的標準作業方式處理問題,雖不盡理想,但卻可以被理解。然而,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否有改善的空間呢? 論語裡記載,孔子非常了解他每個學生的特質,「因材施教」這句成語便由此應運而生。在台灣進入少子化的社會後,我們的教育體制是否能在師生比例下降後,更集中於發展學生個人潛力,逐步脫離托拉斯體罰的模式?讓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不被西方國家專美於前,能落實在台灣的教育體系裡。 (作者為台北基督之家會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