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

陪著客家,多走這一里路

◎彭志鴻 客家,在台灣社會常被視為「隱藏的一群」。在過去台灣「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的歷史背景下,屬於比較少數的客家族群為了自保,父母往往會對外出讀書或工作的子女三申五令,勿隨意透露自己客家的身分;久而久之,特別是居住在都市的客家人便漸漸融入到福佬的族群之中,從一開始的刻意隱藏、缺乏客家自信,到後來失去自我認同、甚至對客家身分產生摒棄,所以也莫怪當初馬偕會做出客家終將完全融入福佬的大膽假設,而此假設竟然也影響長老教會的宣教長達一個世紀之久。 雖然歷經艱辛的過程,但上帝始終沒有忘記客家,1980年總會在巴色差會的支持之下設立客家宣教中心,此中心不僅促成多位外國宣教師委身前來投入客家宣教,同時也組成青年、少年福音隊在客家地區發單張、傳福音、甚至開拓教會,並且藉由每年一次客庄青年春令會的舉辦,呼召許多優秀的客家青年投入全職事奉的行列;另外,客宣中心也帶領當時由基督教耕耘會所支持的客家聖樂團全台走透透,掀起許多地區開始對客家產生認同與向心。 自此,總會開始重視客家宣教工作,首先將客宣中心之層級拉高成為客家宣教委員會;同時年會議決通過,呼籲各教會每年將一次的聖餐獻金奉獻給總會客宣,讓客宣有更多的資源、更有效的組織從事客家宣教的工作。2000年,在總會客宣的努力之下成立客家族群區會,7年之後並順利升格為客家宣教中會,開拓教會的效率(從原本的12間開拓至20間)高居長老教會各中區會之冠。 近10年來,也欣見台灣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紛紛設立客家事務委員會;2003年甚至開創全球第一家客家電視台;許多大學也設立與客家相關之課程、系所、研究機構等。即便客家意識已逐步抬頭,但面對台灣4、500萬的客家族群靈魂,我們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這一段路也是長老教會在台灣宣教上不可或缺的一段路,在此誠摯邀請眾教會藉由每年一次的聖餐奉獻,一起陪著客家多走這一里路。 (作者為新竹中會內壢教會牧師)  

大自然反撲?

◎陳怡馨 記得小學時,老師教我們垃圾處理法,其中有一種就是將垃圾倒在海裡。當時仍是小朋友的我充滿了疑惑,但又不敢舉手問老師:「若大海被垃圾填滿了,魚兒該怎麼辦呢?」最近,深海魚是否能吃這個熱門話題,似乎回答了幾十年前我的疑問。其實,不用等到垃圾填滿大海,人類可能已經自遭己害,現代人連吃大型魚類都得戒慎恐懼。食物鏈最上層的大型魚類含有高劑量的汞,只是人類破壞自然環境中的冰山一角罷了。 最近,菲律賓遭到海燕強烈颱風的襲擊,一位菲律賓代表在華沙舉辦的第1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開幕中宣布禁食。他為國家、百姓流著淚,令人動容地說:「直到對抗氣候暖化會談出現進展,才會結束絕食。」這次氣候變化大會與會者都認為:大氣污染是氣候暖化的主要原因,而這可能導致天氣異常的災難。 聯合國氣候大會首席代表在開幕式時說:「海燕颱風造成的危害值得大家深思,也讓大家覺醒。人類的未來肩負在我們身上……我們只能一起去戰勝污染,或一起失敗。」事實上,人類需要戰勝的不但是污染,更是貪婪、自私與對環境的忽略、不友善。 其實大自然並不懂得反撲,只是它原本生生不息的循環,因人類濫用產生混亂。除了國家的規劃與國際會議共商對策外,為了保護家園的安全和珍愛下一代,我們實在需要做好環保、綠化、少用冷媒,或無法融入環境的製品。即使是隨手做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例如少用一個塑膠袋,或一個餐盒、飲料杯,都會對地球帶來友善的助益。 (作者為台北基督之家會友)  

食物鏈的密碼

◎洪叡郎 最近引起社會不安的飲食安全問題其實由來已久,而且有些巨大的災難正步步逼近,只是人們仍未察覺而已。有商人禁不住利益誘惑,為一己利益,竟喪失良知漠視別人的健康,動搖整個台灣社會飲食安全;從上位者到各層官員百姓,不斷地扭曲社會價值。是誰放任大型企業為了利益、市場,不擇手段地宣傳,甚至改造基因,試圖逾越上帝所創造的秩序和法則? 這其實就像始祖受到的誘惑:「上帝怕你吃了會和祂一樣的聰明!」「你吃了不一定會死。」神在祂奇妙的創造「生態」法則當中,有一定的「食物鏈」藉著生物的多樣性來養活各種生命,維持平衡。可是,正如蛇引誘人一般,今天撒但也透過挑起人無止的慾望,令人懷疑千萬年來的自然法則、倫理。 創世記3章4節:「你們不一定死;因為上帝知道,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上帝能知道善惡。」多麼厲害的誘惑啊!以前,人們需要按照自然法則來收穫、享用。現在則透過肥料、生物技術、農藥,甚至試圖改造基因;以前透過加熱等技術,使食物產生更好口味,現在則不斷發展添加物,麻痺人的感覺,使人忘了原味,不再欣賞食物原有的風味! 最近台灣發生的一連串「假油品」問題,希望不僅能帶領人民走出無知、喚醒社會及政府;我更期望能因此喚醒更多人「對造物的敬畏」、「對受造物的珍惜」。識者提出一個洞見:「唯一的方法就是多吃『真食物』。」我想,「真食物」就是愈少加工過育自然生長的食物。什麼是「真食物」?這就是聖經創世記的密碼;生物學家發現,地球上各種植物就能充分飼養人類,可是人類截至目前使用的僅佔其中一小部分而已。 其實上主當初所造的萬物各有其意義,而且均能取得「平衡」。人類想要讓自己成為上帝的野心從未止息,有人迷信科技可以凌駕一切,拒絕一切造物的美好法則,到後來終會遭到惡果!期望我們台灣人學會敬畏創造萬物之主,也勇於對不負責任、昧著良知的大企業說「不」! (作者為退休牧師、「鹽光網訊」發行者)

魔鬼與替死鬼——真相揭發謊言

◎蘭慈慧 台灣是一個民主多元化的國家以及宗教自由的國度,為何人民仍然是人心惶徨,路加福音8章17節:「因為掩藏的事沒有不顯出來的;隱瞞的事沒有不露出來被人知道的」。多少真相被謊言扭曲了,不公不義所呈現的亂象問題無奇不有。在一個機緣之下,本人與現任衛生福利部邱部長見面,並向他提出建言「實在」這兩個字。在面對人事的危機須堅持「實在」的立場,包含了說話實在、做人實在、做事實在等3項,因為使用人不當關乎國家興亡。人不要做鬼,夜路走多只怕鬼來敲門。魔鬼與替死鬼有何分別呢?真相是來自智慧,魔鬼是來自謊言。 如今台灣當局濫權執政爭權奪利勾心鬥角使得民不聊生,執政者違憲監聽案被揭發真相。彌迦書3章1~3節斥責當時以色列的領袖:「我說:雅各的首領,以色列家的官長啊,你們要聽!你們不當知道公平嗎?你們惡善好惡,從人身上剝皮,從人骨頭上剔肉,吃我民的肉,剝他們的皮,打折他們的骨頭,分成塊子像要下鍋,又像釜中的肉。」 一個忠心的僕人會盡心盡力地忠於「明君」來為國家人民「打拚」。但是一個公僕若自私亂了國家大局而來擁護「昏君」,一旦戳破謊言就無法隱藏來交代百姓了。那麼「昏君」就會尋找「替死鬼」來掩飾他的真面目,但有誰甘心來當替死鬼呢?這樣的事顯明台灣司法界不知有多少「替死鬼」使真相無法顯明,但終究還是有一位上帝的存在。創世記6章5~6節:「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耶和華就後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耶利米書17章9節又說:「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 揭發魔鬼的真面目是做為基督徒的本分,人性的軟弱不僅做替死鬼,又甘願做撒但的奴隸。當人類違背上帝的旨意,罪惡就進入了世界,罪的代價就是死。魔鬼的伎倆就是謊言,用盡各種手段目的是叫人認為上帝是說謊,也不斷攻擊上帝的話。撒但的意識形態就是建立「不一定」,用懷疑的心靈迷惑周遭的人。無論在教會或家庭中,撒但的陰險是藉著信仰不堅固漠昧良心說謊的人,躲藏在人與人之間展開對立的攻擊,破壞家庭毀壞名聲、控告屬於主的人。魔鬼撒但就是淫亂,使人分散混亂,真正最大的衝擊是會威脅我們的靈魂。傳福音是一場屬靈的爭戰,馬太福音4章1節:「耶穌被聖靈引到曠野,受魔鬼的試探。」是聖靈將耶穌引到曠野,又有魔鬼撒但試探耶穌,換句話說,就是聖靈與邪靈同時做工,也就是上帝與撒但交戰。 在福音信仰服事上,一方面上帝會考驗我們,另一方面也會面臨撒但的攻擊,這是同時進行的存在,是一場僕人與撒但的爭戰,正考驗著僕人對上帝的忠誠。那麼現今在教會與基督徒中有誰是忠心的僕人呢?或是成為撒但魔鬼的爪牙與替死鬼來引人陷入深淵靈魂無法得救呢?只有愛與誠實才能改變國家、社會、家庭與人的生命,並建立一個良善、和平與公義的國度來榮耀上帝。 (作者為長老教會總會平安基金會身心障礙關懷中心委員)

神學院裡的彩虹旗

◎高有智 那一天,走在神學院的校園裡。經過宿舍時,我看見一把小小的彩虹旗,插在窗口邊,如同夾縫中現出一道光芒。雖是微光,但很亮。一把彩虹旗,有著神學生的堅持,捍衛己見的勇氣,如同電影《真理無懼》中,漢娜鄂蘭身為當代異議分子,如何在不同意見與打壓中,依舊勇往直前,堅持發聲。或許她是錯的,但誰能確定自己是唯一的真理?我是基督徒,我相信神才是真理,而人,只是真理的追求者。 知名的日本基督宗教作家遠藤周作剖析自己的信仰,他引用了天主教小說家貝爾納諾斯(G. Georges Bernanos)的一段話:「信仰是90%的懷疑,和10%的希望。」遠藤周作也補充說:「那10%說不定比90%還強烈。」雖然他們也曾懷疑神,在我看來,他們比許多信徒更堅定,因為終其一生都在尋求神的啟示,勇敢伸手觸摸神的真實樣貌。這就是「懷疑中的堅定,堅定中的謙卑。」 近來,「多元成家」的法案在教會界引發軒然大波,其實法律條文不夠完善,修法過程可以討論周延,但此波修法挑動了社會對同性戀婚姻接受與否的敏感神經,社會的恐同與歧視氛圍不斷蔓延。我們必須承認,同性戀的議題在教會內部充滿爭議,也是當代神學重要的課題,但教會並非只有「一言堂」的聲音,贊成與反對同性戀都可以表達,但也要留給信徒更多追尋真理的空間。 不少教會動員資源反對修法,擴大恐懼,迫使信徒必須表態選邊站,此刻捫心自問,多少信徒真的了解背後複雜的神學爭論?教會真的了解同志的內心世界和真實面貌?教會的關心與了解是否流於表面?我們常常是急於表態,卻疏於了解。 神學探索人與神的關係,探詢神在每個世代的啟示,不是限縮神的作為。基督徒是分享神的愛,帶領人回到上帝的面前,不是推人離開上帝。至於誰有罪?哪些罪?神要怎樣看待你?問問自己和神最清楚,我們只是這條路上的同伴,不是定罪的神。神學有不同的立場和傳統,然而核心教理「神就是愛」。人不是神,在尋求真理的路途中,終其一生如同照鏡自覽,有一天與神相遇時,一切才會真相大白。 這是我的信仰與盼望,希望彰顯神的愛。不是念經文,不是掛在嘴邊,也不是依照律例辦事。聖經律例千百條,但我始終忘不了耶穌提醒「新的誡命」(馬太福音22章37~40節):「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如果你問我,何謂「基督的愛」?那是包容與接納,是受苦的愛,與被壓迫者站在一起的愛。彌迦書提到:「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這就是我所信。 (作者為基督徒)

從多元情慾到多元成家

◎陳小小 台灣的老百姓大多善良,富有深厚的同情心。對於同性戀者所持的態度,大多認為只要不傷害別人,而當事者自願,便可以接受。然而2011年,國中、小的性別平等教育中,納入「同志教育與多元情慾」內容,有些爸爸媽媽和老師們開始覺得不對勁了。同志教育為何是多元情慾? 《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83頁寫著「教師要正視青少年性經驗,在性交過程中,青少年學習作身體的認識與探索,並且學習尊重彼此的身體,隨時關心彼此的感受,讓性愛成為愉悅的事,才不會讓做愛只帶來無知造成的傷害與大人的責怪。……積極教導學生正確使用保險套、指套、製作口交膜,及使用水性潤滑液;所有性玩具也保持乾淨……」大人們看了眼珠都要掉出來了。同志教育應該只是教導孩子們尊重同性戀,為何成了情色教育? 何春蕤教授〈回歸身體回歸性〉就明白地說了,「如果我們自己在這個議題的辯論過程中也極力撇清,劃地自限,強調多元性別教育並不是鼓勵多元性別認知,不是鼓勵青少年發生性行為,不是引導青少年發展多元情慾,不是鼓勵他們嘗試建立多元家庭,那麼,這個多元性別教育還剩下什麼東西是值得我們費力去推動、去爭戰的?」意思是多元性別教育不僅鼓勵多元性別認知,也鼓勵青少年發生性行為,引導青少年發展「多元情慾」,鼓勵他們嘗試建立「多元家庭」。可見同志教育只是多元性別教育其中一部分。 果然,兩年後的今天,多元家庭運動來到。多元成家方案日前分成3案送進立法院。我們還用自己滿富愛心的定義來看待這件事?此刻我們應該放下自己的認知與想法,實際去了解多元性別教育的定義與多元家庭運動的內涵。 有哪一對新人在結婚典禮時,不盼望兩人共走一生?有哪一對夫妻離婚是開心的?有哪個小孩樂見自己變成單親家庭?成為單親家庭都是不幸、痛苦、無奈地。但在高舉自由性愛的多元情慾運動者眼裡,單親家庭逐年增加之趨勢是他們「合則來、不合則去」的多元家庭的喜訊。 同志遊行的活動,會見到各樣性解放的口號,這哪裡是我們這些單純的人們對少數弱勢同志的想像呢?實在不需再將多元成家法案的討論,聚焦於同性戀上。因為,整個法案訴求的主軸就是一種沒有界限的全面「性解放」。極端的「性自由」最終只會摧毀自由社會的根基。你我應該正視多元情慾運動對台灣社會及下一代孩子們造成的危害。 (作者為高雄中會三一教會主日學老師)

基督徒如何維護聖經真理?

◎林朝成 近來同性婚姻、多元成家草案,在台灣社會與教會,掀起一片論戰。身為基督徒所堅持的理應是聖經真理,雖然有部分基督徒,認為聖經真理有其時代背景、社會背景、文化背景等,因此這些聖經真理,在今日的時代,有許多已不適用。果真如此,那十誡也是摩西時代的時空產物,對今日的基督徒也不一定適用,耶和華上帝也不一定是獨一的真神,拜上帝也可,拜佛祖、拜媽祖也可,那請問聖經真理是什麼?聖經真理在哪裡? 聖經利未記18章22節、羅馬書1章26~27節,很清楚講到,男與男苟合、女與女苟合,是上帝所厭惡的。今日同性婚姻、多元成家草案仍有許多爭議,更嚴重的是草案很複雜,不只有同性婚姻議題,而是用同性婚姻議題當擋箭牌,把多元成家法案夾帶過關。多元成家主張開放多人成家、共同生活,不以一對一親密關係為基礎,不以親屬關係為必要。可以自主選擇多人家屬,2男1女或2女1男都可以成家,家庭婚姻的神聖破壞殆盡,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有人主張,今日是多元世代,每個議題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教會應異中求同,和諧相處,維護言論自由。果真如此,請問基督徒如何維護聖經真理? (作者為高雄中會林園教會牧師)  

活出生命的寬度

◎洪欣萍 「求祢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箴言90章12節) 星期三中午,接到媽媽的電話,說熟識的女銀行員去世了。媽媽很難過,講電話時已經在啜泣了。她的年紀剛好介於我兩個妹妹之間,大約才40歲;兩個小孩,一個國二,一個才小五。記得她曾經說過,希望能活到參加女兒的國小畢業典禮。在一般人看來很容易達成的願望,如今卻已是遙不可及了。 自9月初以來,二伯父還有會友的親人,已經有好幾位弟兄姊妹安息主懷。人從出生開始就往死亡的終點邁進,只是每個人的步伐不一樣。有的人腳程快,年紀輕輕就已離開世間;有些人則是走完人生旅程,才安然地回到天父的懷抱。雖說死亡是人生必經的功課,而且人人平等,沒有人能逃過死亡的關卡。但因為人與人相處久了都會有感情,所以面對親人或好友的去世,都會難過與不捨。而且關係越是親密的人,通常都要經過很久的時間,才能從痛苦中走出來。 但是活著的人除了悲傷之外,還能做些什麼呢?在教會擔任幹事,聽到會友去世,或是自己的親友離開人世,都會感到難過。當至親或好友死亡時,雖然心有不捨;但此時卻也是最好的省思機會,讓我們能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面對每天的工作和生活,我們有時不免抱怨和發牢騷,因為時間可以運用自如,而不會受到任何限制。但若生命已進入倒數,我們是否還可以任意揮霍時光呢?如果現在就有先見之明,知道生命的長短不是人類可以掌控的,那麼我們是否應該積極的去面對自己的人生?不管是一天或是一分一秒,都是不可浪費的。因為上帝統管萬有,包括時間也是,我們只不過是時間的管家。 雖然面對死亡,我們似乎充滿無力感,無法去做些什麼,但是身為基督徒,要將每一天當成是最後一天,盡心竭力的為主作工。生命的長度也許無法掌握,但是我們可以讓生命變得更加精彩,活出生命的寬度,讓人生的價值更有意義!  (作者為南港浸信會幹事)  

台灣不行的理由在哪裡?

◎陳文珊 最高法院日前開庭宣判,審酌台大等7家醫院鑑定殺人犯陳昆明罹患妄想精神障礙症屬實,依據聯合國人權委員會2005/59號決議,以及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1984年公布之「保護面臨死刑者之保障措施」,確認精神障礙者不得被判處或執行死刑,撤銷原死刑判決,發回高等法院更審。消息一出,引起輿論譁然,不僅受害者家屬抗議「我們的人權在哪裡?」更有不少大眾主張,陳昆明既罹患重度精神疾病,更曾一度獲減刑出獄,卻又再犯,8年內連續殺害3名婦女,本來就死有餘辜。 正反聲浪唯獨缺少國內關心殘障權益者的聲音。或許是擔心針對此事發言,會直接或間接強化社會對「心智與精神障礙=不定時炸彈」的歧視,致令身心障礙者在社會遭排擠、受歧視的境遇,更形地雪上加霜。但這並不表示精神或智能障礙者更易犯罪。事實上,衛生署醫政處曾表示,心智或精神障礙者攻擊他人的比例是一般人的1╱3,而被害的比例則高達100倍。 把特定族群與犯罪高危險群關連起來,反映的更多「污名」,與事實無關,卻與文化的刻板印象與社會排除效應有關。文化人類學家瑪麗.道格拉斯指出,在安置出院的精神病患者時,與幫助囚犯重新獲得社會接納時的困境是一樣的,在缺乏聚合儀式的不寬容社會中,那些處在邊緣的人,無法改變自己的異常狀態,而必須提防來自於「正常人」的所有可能施加的危險。 說「正常人」才是致命的危險源,用在心智與精神障礙遭判處死刑的處境中,真的是一點都不為過。「正常人」危險可以表現在三方面:一是,不能理解心智障礙與精神病患犯案的心理狀態或處境因素,認為一切均是他個人自己「作得來」,不然便是認為這根本是凶嫌為脫罪的藉口;二是,無視於精神與心智障礙者因為服藥的緣故,不能適切表達悔意,連帶地無法享有刑事訴訟法中酌情量刑的正當程序保障;三是,無見於死刑對於心智與精神障礙者構成了特別「殘忍與不人道」的刑罰。 就算我們退一步,不提論罪量刑,光就赦免來說,對身心障礙者免除死刑的作法,也絕不是「舶來品」。在傳統的死刑赦免制度中,便有針對特殊犯罪者,如老弱婦孺之流,減免刑責改易科罰金的人道作法。《周禮》有「三赦」法,「一赦曰幼弱,再赦曰老旄,三赦曰蠢愚。」唐律亦規定,「八十以上、十歲以下及篤疾,犯反、逆、殺人應死者,上請;盜及傷人者,亦收贖。余皆勿論。」其後的明清律均承襲,甚至要求對他們連贖金亦不可多取,「至於收贖,銀數甚微,惟老幼、廢疾、天文生、婦人等,得以原照,所以憫老恤幼、矜不成人、寬藝士而憐婦人也。」以古觀今,台灣現在連心智與精神障礙者也不肯放過的反廢死潮流,其苛酷之甚,還真是前所未見的「新東西」! 10月21日是個歷史性的巧合,在台灣最高法院作出判決的這天,美國最高法院也為了另一個佛羅里達州的死囚,智商測驗未達70的智能障礙兼文盲的佛來迪.霍爾,作出令人擊掌的決定,要釐清不得判處死刑之心智障礙的法定證據原則。美國可以如此,背後社會運動集結的力量,功不可沒;台灣,如今要用什麼理由,主張自己是不行的?! (作者為玉山神學院助理教授)

面對孤獨

◎吳約翰 德國詩人赫曼赫賽認為:「接受孤獨,就是邁向智慧之路。」大多數的人不喜歡孤獨,宗教家除外。赫曼赫賽又說:「生命本是孤獨,人們互不相識,個個獨自一人。」我覺得他是很有智慧的人。人們除了父母之外,本來就沒有認識任何人,皆是後來環境(鄰居、求學的同學)才慢慢認識越來越多的人。 人最後的路(終老而死)就可能「獨自一人」,有些老人獨自生活在公寓,死的時候才被發現。我現在覺得很少有能交談的對象,變得習慣「獨處」(雖然和妻子同住)。以後如果妻子先回天國,我可能會變成獨自一人。所以我現在已在學習適應「孤獨」的生活。 沒有人能「完全」了解別人,人的內心常會有不被了解的孤獨。古倫神父說:「我們一生都必須準備好面對老年時的孤獨。」他又說:「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認為,年輕人應該學習忍受孤獨,因為這是幸福與安寧的源頭。」年輕人是無法忍受孤獨的,因為他們喜歡熱鬧和同伴。只有哲學家和宗教家才喜歡孤獨。 我發現我有哲學家和宗教家的氣質。初中的時候,下課時我會獨自一人上圖書館看書。我很少跟同學聊天,覺得他們大多很幼稚。如今成為基督教傳道人,沒有走牧會的路,也是獨自一人。我對獨處已經慢慢適應,相信年老時可以更適應孤獨的生活。古倫提出建議說:「唯有能夠朝向自己的內心,真實觸摸自己最深處的人,才能夠接納獨處,他也才能夠獲得內心的安寧,感覺到在上帝的靈裡受到護佑。」 (作者為自由傳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