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面 3194

唐先生你擱來呀!

◎唐峰正(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士林靈糧堂會友) 日前一個午後,為要到聯合大學教學生課程,我和我的輪椅坐上了久違的自強號火車,準時的抵達苗栗火車站。「你好我姓唐,」在順勢從車廂駛下渡板著地月台的同時,總會自我介紹一下。 「唐先生你來這裡做什麼?」「你住這裡嗎?有沒有人來接你?」站務員一連串的問候問句,我說:「先生你好,我到大學演說,有專車來接送,約傍晚時我會再來購票返回台北。」「非常謝謝你的關心,再見!」 其實許多人看到我的第一印象的認知是輪椅或身障者;為避免口語上誤解紛擾,我總是會習慣先告知對方我的自稱,以方便拉進彼此溝通距離,多年來這麼做還真是無往不利啊!唯日前在林鳳營車站卻傳出站方歧視身障者的事件,演變成負面且餘波盪漾的社會新聞,對於台鐵的服務,我有幾點建議如下: 1.台鐵百年老店,硬體障礙空間處處顯見,或許身障乘客可多以包容心態,搭乘時以「提早說和提早到」的預防方式,不啻為一個好方法,一來使得站務人員事先做好聯繫與準備,二來就能按部就班享受順暢服務啦!尤其是兩造各隨時保持一顆開放的心,如前述的自我介紹的關懷互動,即可化解不必要的誤會。常言道「出外交朋友」,何樂不為呢? 2.為了不讓服務人員邊做邊碎碎唸(即便不是惡意的),建議台鐵將那塊協助輪椅乘客上下車重達40公斤的老舊渡板替換,立即重新設計購置,並且以輕量化為首務考量,好使操作者節省力氣,如此便多能面帶笑意來從容應對,再來是標準服務流程(SOP)的教育加強訓練,確實地做到好感覺、好感動到好感謝的幸福三部曲,以博得美名。 3.台鐵應將219個站體的設施設備作一徹底普查,特別是各站無障礙空間的不足之處,可以公告布達,周知給行動不便的乘客能事前評估或選擇,以免來到現場才措手不及,而徒增勞煩了;當然其中替代解決方案也要與日俱增的提出,來滿足多元族群的需求。另新興建的站體工程及車廂設計,建議採以先進化的通用設計(UD)原則規劃,予未來人口結構老化之移動適性運用接軌為禱。 我深刻難忘,當天課程結束我一進站時,遠遠的就看見站務人員的熱情招呼說:「唐先生你擱來呀!」

面對末日預言 信徒無需恐慌

511大地震預言暴露人心不安與恐懼 &nbsp教會需時時警醒並明辨是非 【林宜瑩專題報導】有一位自稱是「王老師」的男子,預言5月11日上午10點42分37秒,台灣會有14級大地震,恐將會引起170公尺的大海嘯,台北101大樓會斷成3截;事前,他還在南投埔里租地,挖了2個八卦形狀的大水池,裡面養了許多魚,接著在上方架起鋼樑、鋪上鋼板,再把租來的貨櫃屋放置其上,聲稱這麼做可讓「氣」流動;面對媒體的採訪,他一下子邀請男性記者坐下來聊天,一下子又不准不熟悉的記者拍攝他,對女記者更是怒斥驅趕,據悉,都與他所堅信的宗教觀念有關。 5月11日當天,就在「王老師」貨櫃屋前,聚集許多前來看熱鬧的民眾,甚至有一群暨南國際大學學生,在511上午10點42分30秒時,對著10餘台攝影機前,以倒數方式迎接大地震預言的時刻到來,結果時間一到,什麼事情也沒發生,現場除了有幾十位媒體記者外,前來看熱鬧的埔里居民及來自各地的民眾,已把整個道路擠得水洩不通,接著,「王老師,踹共(出來說)!王老師,踹共!」嗆聲不絕於耳,「王老師」卻躲在貨櫃屋裡,對外面民眾的叫囂置之不理。 511大地震預言一破功,一雙紅腫、無神的眼睛、情緒看起來很不穩定的「王老師」就對著一些媒體表示,這都是媒體報導自己說的,但過一會兒,又說大地震一定會在511這一天發生,隔天,這位「王老師」就被檢調約談&hellip&hellip。 事實上,在511強震預言前,國科會與中研院官員就嚴正表示,根據政府相關機構的監測,台灣在511前後根本沒有大規模地震爆發的任何徵兆,並明言,要有人說會發生規模10以上地震,那就是完全無知、毫無根據,且規模10以上的地震,斷層長度要達10萬公里,等於是繞地球2圈半,以科學角度來看,511強震預言根本不可採信。 在新店中華長老會聚會、也是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的汪中和說,有沒有大地震,就像婦女懷孕生子一樣,事前都會有一些徵候,要是沒有科學根據的預言,其實不用太在意;不過,身為《正負2度C》影片顧問的汪中和也坦言,世界末日的可能性不是沒有,但絕對不是像「王老師」這樣預言就會到來,反而是聖經說的,人子再來的時候,無人能測,時間點只有上帝知道!唯一可確定的,要是人類繼續破壞所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最後恐怕所面臨的,就是世界毀滅的結局。 「王老師」511強震預言一事,確實也造成台灣部分民眾的恐慌,一些教會牧長在主日信息上,以末世相關聖經經文要信徒時時警醒,有預備心,但也教導大家不要被假先知所蠱惑,應尋求心靈上的「平安方舟」,而不是外在眼見為憑的「貨櫃方舟」;應學習10位童女中,那5位已預備好燈油的童女,堅定跟隨耶穌的信仰腳步,候主再臨。 在「王老師」511強震預言破功後,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把該事件當成茶餘飯後話題時,是否也應該在信仰上好好省思:當我們用末世警語:「大災難快要來!」、「你們當快快信主!」來向未信者訴說時,耶穌基督的福音是否就真能廣傳開來?抑或是讓未信者更加恐懼、厭惡基督福音? 在現今台灣社會有「王老師」,難道,台灣教會界在這世代中沒有假先知嗎?《1995閏8月》一書正紅時,豈不有一群台灣牧師在當時積極鼓勵信徒移民中美洲貝里斯?結果中共解放軍有拿下台灣嗎?而那些因聽信牧者假預言、移民貝里斯的信徒,有的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有的至今仍旅居異鄉、窮苦度日,悲憤棄主、抑鬱以終的,更難以計數。 雖然,511強震預言隨著時間流逝不攻自破,但隨之而來的2012,豈不有更多虛假的末世、中國會攻下台灣等等恫嚇性的預言在等著我們?如何辨別假先知,又如何正確解讀聖經,如何分辨末世信息的正確性,以避免自己成為「貝里斯」悲劇重演的受害者?也許,在勤於讀經、迫切禱告之餘,靜下心來看看這次的專題報導,或許,聖靈的提醒,就在字裡行間運行。 人心惶惶 教會青年無所適從 &nbsp 【邱國榮、林宜瑩綜合報導】末日預言又一樁?傳出2011年5月11日上午將近11點的時間,台灣將會發生大地震,南北崩裂成2半的劫數;該預言吸引了一群人變賣家當,逃難到南投埔里購置貨櫃屋躲避劫數,此怪異的社會現象,經過媒體連番報導後,引起社會不小騷動,連中央氣象局也跳出來駁斥是無稽之談。然而已經引發社會的騷動並沒有因此減緩,反而人心惶恐的現象開始蔓延,逼使立法院藍綠兩黨立委均為此事召開記者會,要求政府主動調查發預言的「王老師」,以儘速安定社會民心。 剛聽到511大地震預言時會不會感到害怕?「當然會!」一位住在埔里愛蘭里,511大地震預言者王老師租住貨櫃屋旁的一位王小姐說,只要經歷過911大地震的人,都會因為聽到大地震而感到驚怕、恐慌,尤其921時,王小姐的爸爸因行動不便,來不及逃生,一度被壓垮的房舍所困住,王小姐說,後來爸爸雖然死裡逃生,但地震已造成她們家很大的陰影,所以一聽到又有大地震的預言,「我怕都怕死了!」 「信者恆信,不信者就不信,但是老人家都告訴我們,寧可信其有,所以,我們當然會感到害怕囉!」一位在埔里主要大街上賣檳榔的黃先生說,他個人雖然不相信這種大地震預言,但是,心裡總是會覺得毛毛的,「畢竟我們經歷過921,難免會對這種預言有點警覺心。」黃先生說,他已經叫家人先躲在空曠處,自己因為要做生意,要真有大地震來,「我只要跑到大街中間的分隔島上,應該就安全了。」 而一位居住在台北市的黃姓基督徒高中女生,指說聖經提到的末日跡象令她害怕,她雖然明知預言511是台灣的末日根本是胡扯,但是隨著時間逼近,心裡開始跟著「毛毛的」,導致511前夕,連續2日的夜晚無法安心入眠。511當天,她壓抑心中的忐忑出門上學,「我很想跟爸爸媽媽說:『我們全家請假出去外面走走好不好?』」她說。被問到對聖經的末日認識,她回應聖經描述許多跡象,讓她感覺末日的時候不遠,雖然沒有人能夠知道時間,「但是我覺得,這就跟中樂透一樣,中獎的人還不是亂猜數字一通,結果就被猜中了。」她靦腆一笑的說。 牧師駁斥 避免陷入迷惑網羅 &nbsp 【邱國榮專題報導】有句台語俗諺「歹年冬、厚誚人」,反映日前南投埔里出現群聚貨櫃屋,以躲避王老師「511強震預言」,實在是再貼切不過。王老師利用易經、天象、八卦揉合出的末日預言,經過媒體曝光後,竟使部分人心惶恐不安,有一位老翁還因此跳樓,可是類似明確指出末日時間點的謊言,其實早已經不是新聞,但是不論販夫走卒或才高八斗者,卻都會對末日的預言趨之若鶩;例如1998年發生的「飛碟會」事件,首腦陳恆明是嘉南藥理學院(現已改制科技大學)副教授,他的謊言即擄獲了一群醫師、大學教授追隨他到美國等待上帝指派飛碟降下的拯救。 類似的末日預言,相信在不久的未來,仍舊會再次發生,甚至這當中有許多人是打著基督教會的名號,詭辭欺世,尤其激進的迷信團體,當發現末日事與願違後,萬一情緒失控,嚴重者會惡意製造集體自殺或屠殺,而這樣的悲劇在上世紀不是沒有發生過,因此,該如何防杜不幸在日後發生,駁斥猶如妖言的光明之聲就得繼續常談,不論是根據科學的角度或依據宗教的看法,縱然無法根除,但起碼也是要斬斷惑眾的末日預言,以避免賈禍在社會蔓延開來,並且安定人心。 從基督教的觀點,該如何根除人心對末日預言的惶恐,或是避免陷入預言織起的迷惑網羅?台北中會重新教會牧師黃春生從路加福音17章指出,以色列民中,不斷有人起來宣稱上帝國將降臨在某處,這種聳動的預言不斷重演了幾世紀;耶穌教導世人在面對末日議題的態度上,要如往常一樣地生活;而基督徒只要平常生活,平常聚會,平常靈修,持守主耶穌的教示就可以,「根本不必推論那個時間點」;但是他提醒:「我們卻要警醒自己是否已經預備心去見救主。」 七星中會東門教會牧師盧俊義則以路加福音21章7至38節的經文指出,令人驚慌的末日預言現象,是亂世不安的產物,因為心靈不安的人們,都在尋找「拯救者」;但是真正的拯救者,會使人心安,假的拯救者則是使人更加混亂與不安。所以要研讀聖經,便會明白生命的方向在哪裡,也就不會受到末日預言的迷惑而自亂陣腳。 宗教學看末日說 上主看千年如一日 今祂已同在 &nbsp 【陳怡萱專題報導】近日新聞報導多起聳動的「末日預言」,專長為宗教學、台灣民間信仰的董芳苑牧師將這些現象斥為「『神棍』、『教棍』的發明」,其中的「教棍」特別是針對基督教而言。董芳苑指出,許多信仰語言屬於「象徵語言」,要由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來解釋才能知道它真正的意思,偏偏有些一知半解但口才很好的人拿來胡亂想像、解釋、斷章取義,「有人敢說,就有人敢信,這就是宗教。」董芳苑認為真理容許人去懷疑,聽道的人要懂得去思考,從中得到啟示,善用生命做有意義的事。 董芳苑說,從王老師說5月11日台灣會發生大地震以來一個多月,已經不斷有人問他對於末日的想法與態度。「我對『末日說』非常感冒,因為我從小就是這個的受害者。」董芳苑談起8歲時因父母雙亡而寄住在姑母家,被迫要去做禮拜,那時候因為戰後人心惶惶,社會上彌漫著一種「期待末日」希望耶穌趕快來的氣氛,就連教會禮拜講道也都常講「末世道理」,讓他聽得很害怕,晚上睡覺會做惡夢。董芳苑說,他常在睡前禱告希望主耶穌不要太快來,「因為第二天還要考試」、「因為我還要去同學家玩」,不知不覺影響他後來對宗教學產生極大興趣。 「對上帝來說,1000年如一日,」董芳苑引述詩篇90篇,指出「語言時間」不等同於「歷史時間」,這是要提醒人們時間是「有限」的,硬要把歷史上的日子套入聖經,就會有問題。他說,有的教會喜歡講「耶穌再來」,但他認為耶穌已經來了,祂永遠在歷史當中幫助人、沒有離開人。 董芳苑表示,改革宗有3大特色:聖經是上帝的話、因信稱義、人人皆祭司,因此每個人都可以對聖經有不同的解釋,才導致那麼多教派的產生,有些教派重靈恩、好談末日,是因為「聖經觀」的不同。「但凡事都不能走極端,」他指出有的人扭曲耶穌的教導,再一次強調聖經的日子和現今是不一樣的,不要亂猜。董芳苑提醒,「奉耶穌的名講的道理不一定是對的」,要兄姊儆醒思考。 談到部分教會可能會隨這些「末日說」起舞,給予信徒錯誤的教導,董芳苑建議長老教會總會應聯合南北兩神學院進行傳道人員講習,以重新確認對末日的說法與態度。 以舊約理解永恆 有限無法理解永恆 惟靠十字架 &nbsp 【特稿/蔡維民】自稱「王老師」的王超弘,其「511台灣大地震」預言破了功,網路上撻伐聲不斷,許多人引為笑話。但是若回顧人類歷史,我們可以發現預言「世界末日」、「基督再臨」、「大審判」的日子的人比比皆是,王超弘不是第一個,我相信也不會是最後一個。為什麼呢?說穿了,就是人類對於「終末」,有無可言喻的焦慮與恐懼。不只是非基督徒,連一般基督徒也很難從對終末的焦慮中超越出來。 過去的教理史傳統提到「終末」時,大多從新約聖經切入。新約中對「終末」的理解根基於「耶穌基督」生、死、復活、救贖的事件。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在&ldquoRevel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History&rdquo一書中認為「終末」包含基督再臨、末日審判與肉體復活3部分,我則認為若要完整呈現新約的「終末」景象,還得加上「上帝國」這個部分。 不過,我們也可以從舊約的角度來理解基督教的「終末」意義。傳道書3章11節提到:「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原文是永遠)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這段經文中,傳道者說上帝讓我們有永恆的意識,卻不讓我們完全明白祂的一切作為。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理解基礎:我們今天會對稍縱即逝的現象產生空虛與焦慮,其實是因為在我們意識中早就有「永恆」的概念了! 我認為在這裡有兩個很重要的意義。首先,上帝是不斷啟示的上帝,但是祂那永恆無限的啟示卻必須透過「時空」才能被人知覺,所以人類接收到了有限時空的現象(它必須根植於某些特殊處境)之後,在自己的超越意識內,又可以藉著信仰將這現象程度地還原成上帝的自我啟示。 其次,在人的意識中,同時存在有兩種時間觀──當下的有限時間以及永恆時間。這在所有的宗教之中都存在,也一直都在尋找人如何得以從有限時間跳躍到無限時間,不過似乎都徒勞無功。因為兩種時間觀同時並存,所以當人努力想做些什麼時,同時往往會出現「空虛」的焦慮。所以傳道書作者才感嘆人明明有永恆的意識,卻無法具有永恆的眼光。 因此,從舊約傳道書的角度來看,我們可知「終末」就是有限時間與永恆時間的關卡(gate)。對基督徒而言,開啟這個關卡的唯一鑰匙便是基督的「十字架」!沒有十字架,人類會繼續面對無法由「有限」理解「永恆」的焦慮;藉由「十字架」,兩種時間觀才出現交錯點。藉由「十字架」,人得以轉換自己的時間觀,可以常常從「永恆」觀點來看自己的遭遇和苦難。(作者為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教授、系主任) 從新約認識終末 終末有應許與盼望 宜平靜面對 &nbsp 【特稿/曾昌發】南投埔里的「王老師」,據稱根據易經八卦推算,台灣將在5月11日面臨毀滅性的14級大地震,人類歷史上從未發生14級大地震,只要用一點點的腦袋,就能等著看「預言破功」。不過,這則荒唐的「末日預言」,竟能引起不少人恐慌,甚至有教會信徒在前一日徹夜難眠,其中原因就值得探討了。 今天是個充滿不安的時代,全球性的生態、糧食和能源危機,加上人口暴增和全球暖化,在在都威脅著我們所居住的地球。拜媒體發達之賜,世界各地的消息快速流通,一地、一國的災難或衝突都牽動著世人的心,更增加全球的不安與焦慮。換言之,今日世界已預備恐慌的火藥,只要有人點燃,很容易就引爆。對台灣而言,除了全球性危機外,還要面對惡鄰中國的威脅;這樣的氛圍讓利用恐慌圖利的末日預言家出現,鄭浪平於1994年出版的《1995閏8月》就是一例,大賣30萬本,由於預言兩岸開戰過程逼真,造成國人極大震撼和恐慌,甚至有教會團體集體移民貝里斯。結果戰爭沒爆發,鄭浪平卻大賺「國難財」,跑到國外享福去了。 不論是《聖經密碼》或美國暢銷小說《末日迷蹤》(Left Behind),還是2012的馬雅預言,都喜歡把時間、天文學、科學的因素,與宗教的「末日浩劫」結合,在現今既有的災難上火上加油,對人群造成更巨大的傷害。有個故事這樣說:有個人出城時遇到瘟神,瘟神說要入這城並使30人得瘟疫而死,過了一段時間,這人從外地回來又遇到瘟神,並知道這城死了300人,他很生氣的問說:「你不是說30人嗎?為什麼害死300人?」瘟神回說:「我只有使30人害病死亡,其他的都是怕死的。」足見恐慌的傷害更加巨大。 「移民貝里斯」不是特例,只要有反智傾向的神學和教會,就會成為醞釀「末日預言」的溫床。論到災難的日子,耶穌明講:「你們要當心,不要受人愚弄。有許多人要假冒我的名來,說:『我就是基督』,因而愚弄了好些人。不要為了附近打仗的風聲和遠方戰爭的消息驚慌。這些事必然發生;但這不是說歷史的終局已經到了。&hellip&hellip至於那要臨到的日子和時間,沒有人知道;天上的天使不知道,兒子也不知道,只有父親知道。」(馬可福音13章5~7、 32節) 馬太福音25章也指出:關心至微小的就是等待主再來最好的預備。主再來是新秩序、新世代的開始,是終末盼望的實現。「終末論」(Eschatology)是應許與盼望的神學,有教會譯成「末世論」,並與末日災難連結;這種誤解容易失去終末實現前教會應有的奮鬥、堅忍、和盼望,以及先知性的敏感和洞察,反陷入災難將臨的莫名恐慌,真是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有人問約翰.衛斯理:「假如耶穌明天再來,你將怎麼辦?」他平靜回答:「照常起床,照常工作,照常睡覺。」這是聖徒預備好的平靜安穩。(作者為台南神學院新約神學老師)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好食主張

&nbsp美味陷阱篇 食用前,請先想一想 ◎奧利佛 &nbsp 你也許曾經看過超市裡油花分佈均勻的高級肉品,包裝上可能有動物徜徉在大片牧場的圖片,藉此是否可以開始想像它的來源是某個廣闊牧場,有牧農為這些牛、豬、雞的健康與肉品安全把關?或許你還有疑問,有時候買了看起來肥美的肉品,卻聞到一股阿摩尼亞氣味,廠商說這是為了確保安全的消毒過程,但是沒有人回答,為什麼需要這道消毒手續?&nbsp 2008年的紀錄片《美味代價》(Food, Inc.),導演Robert Kenne向我們揭露了不為人知的肉品製造流程。根據導演的明察暗訪,發現許多牲畜飼養場用了許多不人道的方法,快速大量地生產肉類。養牛場中,牛隻被關在狹窄陰暗的隔間裡,飼料中添加了各種生長激素與抗生素,接著,這些牛被宰殺、磨碎,並以氨水清洗消毒,好運送至世界各地做為漢堡肉。而養雞場中,為了讓雞胸肉更肥美,飼養者在飼料中添加玉米糖漿與各種激素,來為雞「隆胸」。1958年,一隻雞的成長期約70天,到了2008年,只需要48天,為了長得更快,這些大量的添加物使雞的體重迅速增加,但骨骼跟不上這些重量,因此每隻雞在宰殺前早就已經奄奄一息了。 透過紀錄片,我們恍然大悟,為什麼冷凍肉品比市場的溫體肉品便宜又肥美,但是代價是我們吃下的是生長得十分畸形,並含有大量激素與抗生素的不健康動物。這些不安全的食物則可能擾亂人體內分泌,導致畸形、癌症,甚至死亡。回溯這個悲劇源頭,牲畜之所以便宜,在於飼料成本低廉。現在食品工業中的牛,早就不吃草了。 問題出在飼料的原料──玉米。美國為了大量生產玉米而採取基因改造,其中只有不到1%的玉米是直接食用的,剩下都被加工成飼料或其他食物添加物,譬如麥片、奶油與零食餅乾,甚至在嬰兒奶粉、蕃茄醬、可樂汽水中。養殖業中,為了增重,讓魚吃添加避孕藥的玉米;為了快速,將牛胃打開,直接往裡倒飼料;為了節省成本,將死去的牛、豬磨成粉,再當成飼料餵養同類。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魚或牛並不適合吃玉米,但現在有了基因改造菜單,身為食物鏈的下游,人類更成了這些基因改造、化合食品的實驗對象。 於是,在玉米原物料的種植上,產生了如「孟山都」(Monsant Company)這類基因改造種子專利公司壓榨農民的種植空間,而基改食品也存在著許多風險。為了大量生產肉類,興起了如「泰森食品公司」(Tyson Foods Inc.)此類大型肉品企業,凡不與其簽約的牧農,便會遭受打壓。 影片具體呈現了這樣的食物體系將引發3大問題──1.食品安全:研究證實,用玉米飼養牛隻,將會產生病菌,若不謹慎處理,牛肉會遭受污染,從而也影響食用者。2.價格錯亂:不健康而大量的玉米加工食品,比起有限的蔬菜水果更便宜,使得低收入戶只能夠吃漢堡、汽水,卻買不起天然的青菜。3.結構壓迫:大型企業透過強力的手段迫使農民付出高額權利金,並採用各種基因改造或不人道的方式生產。 這是一種美味的陷阱,致力將錯的事情發展到更極致,將作物不斷改造,以產出更大量的玉米飼料,然後拿去餵牲畜。事實上,我們根本不將牲畜視為生命,而是單純的將之視為食物;我們對自然沒有敬畏,只想著該如何利用這些資源,擴大自己的利益,同時也造成世界上的動植物受盡折磨,從而最終危害到我們自己。 能改變現狀的方法,只有從自身的飲食態度開始改變,當人們的飲食需求改變了,食品工業才會跟著改變;唯有如此,世界才會變得不同。 &nbsp 遠離美味陷阱 1.少喝含糖飲料、減少到餐館用餐。 2.避免購買連鎖大公司的產品,盡量直接從農民手中購買。 3.觀看《美味代價》紀錄片,了解飲食危機。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台灣可耕作土地面積與出產物減少,糧食危機亮紅燈。 糧食危機 尋回農業來解危 ◎黃仁志(台灣農村陣線成員) 台灣農產品品質優良、農民技術高,但會不會有一天,我們沒東西吃?清華大學彭明輝教授最近出版的新書《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告訴我們這種事情確實可能發生。 過去在全球體系的貿易中,認為國家之間專業分工,再跨國交易,不僅可使大家以較便宜的價格來取得所需,同時也創造了該國最大的利潤。可是事情真的那麼簡單嗎? 現在石油供給量減少、油價持續上漲,已經使能源消耗對於跨國糧食貿易的問題更加惡化。一方面,石油減產將使機械耕作成本及運輸費用提高,帶動價格上漲,影響各國對糧食內需和外需供給調節政策改變。另一方面,為填補能源使用的需求,對於生質燃料的需求也將大量使穀物生產用地轉作生質燃料作物,更牽動全球糧食可交易量的減少。此外,跨國大型種糧公司對於種子技術和屯糧操作的掌握,加上全球期貨市場對於糧價的操作,都使得糧食的議題更加重要。 根據監察院的調查報告,台灣目前綜合糧食自給率僅有30.6%,並且隨著農地被徵收開發、農地違法轉用,以及休耕政策造成的農地貧瘠等現象逐漸惡化。糧食自給率的低落,除了國外農產品的強勢入侵外,還牽涉了國內相當複雜的社會關係。簡單說,因為長期以工業與服務業發展導向的社會價值觀,貶抑了農業的多元價值和重要性,同時也剝削農產品應有的價值。 舉例來說,當工業發展為追求更高利潤而剝削工人的收入時,為了追求溫飽的工人也只能盡可能壓低維持生活的各種支出,然後就希望菜錢越低越好。此外,農村中目前存在的各種工廠與別墅型農舍,對於陽光、水、土質等耕作環境惡化的問題等,也都對農產品質量的提升造成非常嚴峻的挑戰;而被迫移往高山墾植的農業,則是進一步影響了環境敏感地的國土保育問題。 低落的農產價值、逐漸惡化的耕作環境,使得許多老農不希望第二代持續務農,更期盼農地能夠經過土地變更提高售價。於是,內在的耕作人口逐漸攀低、農地大量轉用,以及外在為回應WTO規定,降低進口農產品關稅而大量削弱國內農產品面對市場價格的競爭力等,都是造成台灣糧食自給率越來越低的原因。 糧食自給率低,跟其他國家買更便宜的糧食不就好了?但是如果有一天,其他國家不願意再賣糧食給我們時,怎麼辦?再有錢也買不到吃的東西時,怎麼辦?因為擔心糧食問題會影響國家主權問題,所以越先進的國家,越把糧食自給率視為國家政策的重要項目。 那麼,我們能做什麼呢?過去已經有不少人提出跟購買台灣自有產品有關的策略,而且也嘗試透過購買合作社、農夫市集,以及社區協立農業等方式來進行,這些都是我們可以持續參與的事情,甚至是直接跟本地農民購買,減少中盤商的轉手利潤,同時兼顧消費者的利益和農夫的利潤。但是,糧食自給率要提升,除了需要國家政策在多方面的改變以提供農業穩定的發展基礎外,更需要社會價值觀的改變。農業不只是另一種勞力工作,「看天吃飯」指的並不是隨興的愛做不做,而是需要耐心、毅力,以及為了耕種出好產品所需的種種知識和智慧。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忘記,農業是我們的根,那裡有我們一切發展最基礎的源頭。 綠色消費篇 遇見無毒蝦跟古早米 ◎邱國榮 去年因為採訪工作的緣故來到台大校園,一走入了校園,半條街的小市集立刻映入眼簾,而這個小市集,是我人生第一次走訪「綠色消費」概念的「友善農耕」的農產小市集。 走入市集,首先感覺到與一般市場不同的是,沒有價錢的叫賣聲,反而是各家的小農介紹自家農產特色的吆喝聲。這股新鮮感受,給人彷彿進入農產知識的小殿堂,勾引好奇心,想要窺探每一項農產品與一般市售的差異在哪裡,但絕對不是想要比較價錢的差異,而是關切這群小農為何要捨棄快速生產作物,以及透過消費,自我反省過去購買的加工食品或食材,其配銷的過程,是否增添了碳的足跡而破壞大氣環境。 負責籌辦這次小市集的單位是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世新大學蔡培慧老師說,友善農耕可以讓土地不受到化學污染,並且透過市集鼓勵消費者選擇過綠色消費的生活習慣,同時也讓小農與消費者對話,由小農們親自教育消費者選擇綠色消費。 這次的市集裡,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無毒蝦與古早米。養殖無毒蝦的蝦農指出,蝦一旦離開了原生池就會死亡,因此市售活跳跳的蝦,都是毒蝦;無毒蝦僅能以冷凍方式銷售,而且,經過冷凍的無毒蝦,顏色猶如滾水燙過後的橘紅色,但是市售的冷凍蝦卻是灰白色,這是求大量生產養殖的蝦農,於原生池施放藥水的結果。 古早米的米粒大小僅一般市售米的一半,但是水分飽滿的程度不輸給現代米,不過售價並不便宜,1斤要價110元,因此小農採取零售1斤的包裝方式銷售。蔡培慧指出,投入友善農耕的單位成本,比追求快速生長與大量生產的方式高出許多,但是土壤不會受到破壞;後者在配送的運輸過程,消耗掉的能源與排出的碳量,皆對環境構成破壞,尤其是售價相對的便宜,養成了消費者浪費的習慣,金錢損失不貲。倘若消費者改以向友善農耕的在地小農購物,小農們在消費市場的驅使下,售價自然會跟著下降。 支持在地小農 每次消費都是一次投票,請選擇有機、健康又對環境友善的農產品。各地小農市集資訊,可上網agsafe.coa.gov.tw/market.ph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厚土種植:在陽台、木箱、盆器等地,視所需厚度依序堆疊有機物,一層含碳量高的,一層含氮高的,最上層再覆蓋有機堆肥,並蓋上厚紙板、鋪稻草。種植時剝開稻草,在紙板上戳洞,種下植物、用有機土固定,再把稻草蓋回去,但要讓植物露出見光。此法不受限於土壤地,只靠堆積有機物就可造土。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小農市集中,跟農友直接面對面,了解友善耕種與綠色消費的概念。 永續生活篇 居家實踐 自然 &ecirc 尚好 ◎陳惠世 去年10月,我參加在台灣舉行的〈地球憲章〉10週年國際交流活動,聽到台灣「樸門永續生活設計」(Permaculture)推手孟磊(Peter Morehead)的演講,讓我對樸門感到興趣,剛好孟磊的「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在今年2月於台東達魯瑪克部落舉辦第3屆「樸門永續設計基礎課程」(Permaculture Design Course,簡稱PDC),於是我排除萬難,參加為期15天,日夜密集的訓練。 在PDC學習中,除了認識樸門永續設計的特徵、原則與倫理外,也有許多分組設計和種植、堆肥等的實作操練。來自澳洲的客座講師「樸門達人」(Darren John Doherty, Darren音似「達人」我們暱稱他「達人」)以其專業的實務設計經驗背景,精彩風趣的教導我們許多實務和理論,在地景(Landscape)的關鍵線和關鍵點的認識上,他的示範讓我們永生難忘。 我的PDC同學,有些人一開始只是單純的想設計自己的土地,想要退休後養老,上過課後,才發現PDC不單只是景觀設計或永續農業,而是整體的地球永續生活設計,若設計得當,大地便能自己營造出健康自然的食物森林,讓人自給自足。 秉持著照顧地球、照顧人類、分享多餘的倫理,「樸門永續生活設計」鼓勵經由實際應用生態學原理來復育環境,並採取永續的方式來使用土地系統,藉以生產健康自然的食物。所以,PDC讓我們學習到,看樹不再只是看到地表上的樹,一棵看得見的成長茁壯的樹,其底下必有許多看不見的強健根系在運作。地球正像樹一樣,也受著許多看不見的元素影響。所以,在樸門永續生活設計中,我們需要謙卑地向大自然學習,並尊重許多看不見的大自然元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在企求營造一座食物森林或解決全球糧食的問題之前,我們要先學習觀察大自然所展現出來讓我們看得見的樣貌,並珍惜任何大自然的資源,例如腳下細小的土壤和大氣絲絲的雨露。 任何生活的小選擇都會牽動到整體環境的改變,簡單的消費行為能影響地球的變化。民以食為天,吃飯皇帝大,人類每天涉及的消費通常離不開飲食,樸門的飲食消費哲學是選擇在地當季的農產,避免過度加工或包裝。越是在地,越是天然的飲食,對地球與人類的友善力就越大。 除了購買在地當季農產外,也可以自己種植有機蔬果。學習種植蔬果,是自給自足生活的開始。選擇社區的空地、庭園或屋頂,將耗水、耗地力與人力的草皮改植可食蔬果,營造一座座社區食物綠園。若能收集稻草、木屑、落葉、廚餘等來製作堆肥,並採用厚土方式種植,除可增加土壤的有機質,藉以改變土壤、恢復地力、讓植物長得健康之外,同時也能改善溫室效應。據研究,全世界農地若在土壤的30公分表層增加1.6%的有機質,就能減少100ppm二氧化碳。所以教會庭園或個人農地若能大量增加有機質的使用,除了可以產出健康的蔬菜,也能有效降低大氣的二氧化碳含量。如果沒有土地、也無庭園或屋頂,還是可以利用自家陽台,採取盆栽方式種植蔬果,除了可以綠化小小陽台,也能為家人供應簡便的菜蔬。 我本來就喜歡植物,上完PDC課程後,將以前買季節性草花的習慣改成買季節性菜苗,並開始收集附近庭園落葉,將自家陽台盆栽填上剪碎的蓬鬆樹葉,做厚土種植。教會小公園原本總是長滿雜草,我利用邊界處開始種一些樹豆、玉米和蔬菜,並利用自製的廚餘堆肥混合樹葉當養料,土裡有機質增多,涵水性變強,澆水量就減少。 現在我的陽台植物生活得自在快樂,它們心花一開,就會適時供應我新鮮的菜蔬。如果每個社區充滿了食物綠園;如果全台灣1200多間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裡,每間教會都能營造一座小小食物森林;如果每個陽台充滿了綠色菜蔬&hellip&hellip蝴蝶蜜蜂自在飛舞,鳥兒四處停歇鳴唱,我相信對地球,那將是一件多麼友善精彩的綠色奇蹟啊!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大型堆肥製作:製作堆肥的物質要碳氮含量比例30:1,含碳物質如木屑、稻草、樹葉等,含氮物質如廚餘、糞類等。通常含氮高的物質爛掉會發臭。大型堆肥製作的發酵過程會產生超過70度以上的熱氣。熱氣太高會把堆肥內的益菌燒死,所以需要翻動,讓上下堆肥腐化均勻,且避免養份被燒死,還可以縮短製作時程。通常溫度超過60度就要翻動一次。 &nbsp

好食主張

&nbsp美味陷阱篇 食用前,請先想一想 ◎奧利佛 &nbsp 你也許曾經看過超市裡油花分佈均勻的高級肉品,包裝上可能有動物徜徉在大片牧場的圖片,藉此是否可以開始想像它的來源是某個廣闊牧場,有牧農為這些牛、豬、雞的健康與肉品安全把關?或許你還有疑問,有時候買了看起來肥美的肉品,卻聞到一股阿摩尼亞氣味,廠商說這是為了確保安全的消毒過程,但是沒有人回答,為什麼需要這道消毒手續?&nbsp 2008年的紀錄片《美味代價》(Food, Inc.),導演Robert Kenne向我們揭露了不為人知的肉品製造流程。根據導演的明察暗訪,發現許多牲畜飼養場用了許多不人道的方法,快速大量地生產肉類。養牛場中,牛隻被關在狹窄陰暗的隔間裡,飼料中添加了各種生長激素與抗生素,接著,這些牛被宰殺、磨碎,並以氨水清洗消毒,好運送至世界各地做為漢堡肉。而養雞場中,為了讓雞胸肉更肥美,飼養者在飼料中添加玉米糖漿與各種激素,來為雞「隆胸」。1958年,一隻雞的成長期約70天,到了2008年,只需要48天,為了長得更快,這些大量的添加物使雞的體重迅速增加,但骨骼跟不上這些重量,因此每隻雞在宰殺前早就已經奄奄一息了。 透過紀錄片,我們恍然大悟,為什麼冷凍肉品比市場的溫體肉品便宜又肥美,但是代價是我們吃下的是生長得十分畸形,並含有大量激素與抗生素的不健康動物。這些不安全的食物則可能擾亂人體內分泌,導致畸形、癌症,甚至死亡。回溯這個悲劇源頭,牲畜之所以便宜,在於飼料成本低廉。現在食品工業中的牛,早就不吃草了。 問題出在飼料的原料──玉米。美國為了大量生產玉米而採取基因改造,其中只有不到1%的玉米是直接食用的,剩下都被加工成飼料或其他食物添加物,譬如麥片、奶油與零食餅乾,甚至在嬰兒奶粉、蕃茄醬、可樂汽水中。養殖業中,為了增重,讓魚吃添加避孕藥的玉米;為了快速,將牛胃打開,直接往裡倒飼料;為了節省成本,將死去的牛、豬磨成粉,再當成飼料餵養同類。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魚或牛並不適合吃玉米,但現在有了基因改造菜單,身為食物鏈的下游,人類更成了這些基因改造、化合食品的實驗對象。 於是,在玉米原物料的種植上,產生了如「孟山都」(Monsant Company)這類基因改造種子專利公司壓榨農民的種植空間,而基改食品也存在著許多風險。為了大量生產肉類,興起了如「泰森食品公司」(Tyson Foods Inc.)此類大型肉品企業,凡不與其簽約的牧農,便會遭受打壓。 影片具體呈現了這樣的食物體系將引發3大問題──1.食品安全:研究證實,用玉米飼養牛隻,將會產生病菌,若不謹慎處理,牛肉會遭受污染,從而也影響食用者。2.價格錯亂:不健康而大量的玉米加工食品,比起有限的蔬菜水果更便宜,使得低收入戶只能夠吃漢堡、汽水,卻買不起天然的青菜。3.結構壓迫:大型企業透過強力的手段迫使農民付出高額權利金,並採用各種基因改造或不人道的方式生產。 這是一種美味的陷阱,致力將錯的事情發展到更極致,將作物不斷改造,以產出更大量的玉米飼料,然後拿去餵牲畜。事實上,我們根本不將牲畜視為生命,而是單純的將之視為食物;我們對自然沒有敬畏,只想著該如何利用這些資源,擴大自己的利益,同時也造成世界上的動植物受盡折磨,從而最終危害到我們自己。 能改變現狀的方法,只有從自身的飲食態度開始改變,當人們的飲食需求改變了,食品工業才會跟著改變;唯有如此,世界才會變得不同。 &nbsp 遠離美味陷阱 1.少喝含糖飲料、減少到餐館用餐。 2.避免購買連鎖大公司的產品,盡量直接從農民手中購買。 3.觀看《美味代價》紀錄片,了解飲食危機。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台灣可耕作土地面積與出產物減少,糧食危機亮紅燈。 糧食危機 尋回農業來解危 ◎黃仁志(台灣農村陣線成員) 台灣農產品品質優良、農民技術高,但會不會有一天,我們沒東西吃?清華大學彭明輝教授最近出版的新書《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告訴我們這種事情確實可能發生。 過去在全球體系的貿易中,認為國家之間專業分工,再跨國交易,不僅可使大家以較便宜的價格來取得所需,同時也創造了該國最大的利潤。可是事情真的那麼簡單嗎? 現在石油供給量減少、油價持續上漲,已經使能源消耗對於跨國糧食貿易的問題更加惡化。一方面,石油減產將使機械耕作成本及運輸費用提高,帶動價格上漲,影響各國對糧食內需和外需供給調節政策改變。另一方面,為填補能源使用的需求,對於生質燃料的需求也將大量使穀物生產用地轉作生質燃料作物,更牽動全球糧食可交易量的減少。此外,跨國大型種糧公司對於種子技術和屯糧操作的掌握,加上全球期貨市場對於糧價的操作,都使得糧食的議題更加重要。 根據監察院的調查報告,台灣目前綜合糧食自給率僅有30.6%,並且隨著農地被徵收開發、農地違法轉用,以及休耕政策造成的農地貧瘠等現象逐漸惡化。糧食自給率的低落,除了國外農產品的強勢入侵外,還牽涉了國內相當複雜的社會關係。簡單說,因為長期以工業與服務業發展導向的社會價值觀,貶抑了農業的多元價值和重要性,同時也剝削農產品應有的價值。 舉例來說,當工業發展為追求更高利潤而剝削工人的收入時,為了追求溫飽的工人也只能盡可能壓低維持生活的各種支出,然後就希望菜錢越低越好。此外,農村中目前存在的各種工廠與別墅型農舍,對於陽光、水、土質等耕作環境惡化的問題等,也都對農產品質量的提升造成非常嚴峻的挑戰;而被迫移往高山墾植的農業,則是進一步影響了環境敏感地的國土保育問題。 低落的農產價值、逐漸惡化的耕作環境,使得許多老農不希望第二代持續務農,更期盼農地能夠經過土地變更提高售價。於是,內在的耕作人口逐漸攀低、農地大量轉用,以及外在為回應WTO規定,降低進口農產品關稅而大量削弱國內農產品面對市場價格的競爭力等,都是造成台灣糧食自給率越來越低的原因。 糧食自給率低,跟其他國家買更便宜的糧食不就好了?但是如果有一天,其他國家不願意再賣糧食給我們時,怎麼辦?再有錢也買不到吃的東西時,怎麼辦?因為擔心糧食問題會影響國家主權問題,所以越先進的國家,越把糧食自給率視為國家政策的重要項目。 那麼,我們能做什麼呢?過去已經有不少人提出跟購買台灣自有產品有關的策略,而且也嘗試透過購買合作社、農夫市集,以及社區協立農業等方式來進行,這些都是我們可以持續參與的事情,甚至是直接跟本地農民購買,減少中盤商的轉手利潤,同時兼顧消費者的利益和農夫的利潤。但是,糧食自給率要提升,除了需要國家政策在多方面的改變以提供農業穩定的發展基礎外,更需要社會價值觀的改變。農業不只是另一種勞力工作,「看天吃飯」指的並不是隨興的愛做不做,而是需要耐心、毅力,以及為了耕種出好產品所需的種種知識和智慧。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忘記,農業是我們的根,那裡有我們一切發展最基礎的源頭。 綠色消費篇 遇見無毒蝦跟古早米 ◎邱國榮 去年因為採訪工作的緣故來到台大校園,一走入了校園,半條街的小市集立刻映入眼簾,而這個小市集,是我人生第一次走訪「綠色消費」概念的「友善農耕」的農產小市集。 走入市集,首先感覺到與一般市場不同的是,沒有價錢的叫賣聲,反而是各家的小農介紹自家農產特色的吆喝聲。這股新鮮感受,給人彷彿進入農產知識的小殿堂,勾引好奇心,想要窺探每一項農產品與一般市售的差異在哪裡,但絕對不是想要比較價錢的差異,而是關切這群小農為何要捨棄快速生產作物,以及透過消費,自我反省過去購買的加工食品或食材,其配銷的過程,是否增添了碳的足跡而破壞大氣環境。 負責籌辦這次小市集的單位是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世新大學蔡培慧老師說,友善農耕可以讓土地不受到化學污染,並且透過市集鼓勵消費者選擇過綠色消費的生活習慣,同時也讓小農與消費者對話,由小農們親自教育消費者選擇綠色消費。 這次的市集裡,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無毒蝦與古早米。養殖無毒蝦的蝦農指出,蝦一旦離開了原生池就會死亡,因此市售活跳跳的蝦,都是毒蝦;無毒蝦僅能以冷凍方式銷售,而且,經過冷凍的無毒蝦,顏色猶如滾水燙過後的橘紅色,但是市售的冷凍蝦卻是灰白色,這是求大量生產養殖的蝦農,於原生池施放藥水的結果。 古早米的米粒大小僅一般市售米的一半,但是水分飽滿的程度不輸給現代米,不過售價並不便宜,1斤要價110元,因此小農採取零售1斤的包裝方式銷售。蔡培慧指出,投入友善農耕的單位成本,比追求快速生長與大量生產的方式高出許多,但是土壤不會受到破壞;後者在配送的運輸過程,消耗掉的能源與排出的碳量,皆對環境構成破壞,尤其是售價相對的便宜,養成了消費者浪費的習慣,金錢損失不貲。倘若消費者改以向友善農耕的在地小農購物,小農們在消費市場的驅使下,售價自然會跟著下降。 支持在地小農 每次消費都是一次投票,請選擇有機、健康又對環境友善的農產品。各地小農市集資訊,可上網agsafe.coa.gov.tw/market.ph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厚土種植:在陽台、木箱、盆器等地,視所需厚度依序堆疊有機物,一層含碳量高的,一層含氮高的,最上層再覆蓋有機堆肥,並蓋上厚紙板、鋪稻草。種植時剝開稻草,在紙板上戳洞,種下植物、用有機土固定,再把稻草蓋回去,但要讓植物露出見光。此法不受限於土壤地,只靠堆積有機物就可造土。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小農市集中,跟農友直接面對面,了解友善耕種與綠色消費的概念。 永續生活篇 居家實踐 自然 &ecirc 尚好 ◎陳惠世 去年10月,我參加在台灣舉行的〈地球憲章〉10週年國際交流活動,聽到台灣「樸門永續生活設計」(Permaculture)推手孟磊(Peter Morehead)的演講,讓我對樸門感到興趣,剛好孟磊的「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在今年2月於台東達魯瑪克部落舉辦第3屆「樸門永續設計基礎課程」(Permaculture Design Course,簡稱PDC),於是我排除萬難,參加為期15天,日夜密集的訓練。 在PDC學習中,除了認識樸門永續設計的特徵、原則與倫理外,也有許多分組設計和種植、堆肥等的實作操練。來自澳洲的客座講師「樸門達人」(Darren John Doherty, Darren音似「達人」我們暱稱他「達人」)以其專業的實務設計經驗背景,精彩風趣的教導我們許多實務和理論,在地景(Landscape)的關鍵線和關鍵點的認識上,他的示範讓我們永生難忘。 我的PDC同學,有些人一開始只是單純的想設計自己的土地,想要退休後養老,上過課後,才發現PDC不單只是景觀設計或永續農業,而是整體的地球永續生活設計,若設計得當,大地便能自己營造出健康自然的食物森林,讓人自給自足。 秉持著照顧地球、照顧人類、分享多餘的倫理,「樸門永續生活設計」鼓勵經由實際應用生態學原理來復育環境,並採取永續的方式來使用土地系統,藉以生產健康自然的食物。所以,PDC讓我們學習到,看樹不再只是看到地表上的樹,一棵看得見的成長茁壯的樹,其底下必有許多看不見的強健根系在運作。地球正像樹一樣,也受著許多看不見的元素影響。所以,在樸門永續生活設計中,我們需要謙卑地向大自然學習,並尊重許多看不見的大自然元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在企求營造一座食物森林或解決全球糧食的問題之前,我們要先學習觀察大自然所展現出來讓我們看得見的樣貌,並珍惜任何大自然的資源,例如腳下細小的土壤和大氣絲絲的雨露。 任何生活的小選擇都會牽動到整體環境的改變,簡單的消費行為能影響地球的變化。民以食為天,吃飯皇帝大,人類每天涉及的消費通常離不開飲食,樸門的飲食消費哲學是選擇在地當季的農產,避免過度加工或包裝。越是在地,越是天然的飲食,對地球與人類的友善力就越大。 除了購買在地當季農產外,也可以自己種植有機蔬果。學習種植蔬果,是自給自足生活的開始。選擇社區的空地、庭園或屋頂,將耗水、耗地力與人力的草皮改植可食蔬果,營造一座座社區食物綠園。若能收集稻草、木屑、落葉、廚餘等來製作堆肥,並採用厚土方式種植,除可增加土壤的有機質,藉以改變土壤、恢復地力、讓植物長得健康之外,同時也能改善溫室效應。據研究,全世界農地若在土壤的30公分表層增加1.6%的有機質,就能減少100ppm二氧化碳。所以教會庭園或個人農地若能大量增加有機質的使用,除了可以產出健康的蔬菜,也能有效降低大氣的二氧化碳含量。如果沒有土地、也無庭園或屋頂,還是可以利用自家陽台,採取盆栽方式種植蔬果,除了可以綠化小小陽台,也能為家人供應簡便的菜蔬。 我本來就喜歡植物,上完PDC課程後,將以前買季節性草花的習慣改成買季節性菜苗,並開始收集附近庭園落葉,將自家陽台盆栽填上剪碎的蓬鬆樹葉,做厚土種植。教會小公園原本總是長滿雜草,我利用邊界處開始種一些樹豆、玉米和蔬菜,並利用自製的廚餘堆肥混合樹葉當養料,土裡有機質增多,涵水性變強,澆水量就減少。 現在我的陽台植物生活得自在快樂,它們心花一開,就會適時供應我新鮮的菜蔬。如果每個社區充滿了食物綠園;如果全台灣1200多間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裡,每間教會都能營造一座小小食物森林;如果每個陽台充滿了綠色菜蔬&hellip&hellip蝴蝶蜜蜂自在飛舞,鳥兒四處停歇鳴唱,我相信對地球,那將是一件多麼友善精彩的綠色奇蹟啊!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大型堆肥製作:製作堆肥的物質要碳氮含量比例30:1,含碳物質如木屑、稻草、樹葉等,含氮物質如廚餘、糞類等。通常含氮高的物質爛掉會發臭。大型堆肥製作的發酵過程會產生超過70度以上的熱氣。熱氣太高會把堆肥內的益菌燒死,所以需要翻動,讓上下堆肥腐化均勻,且避免養份被燒死,還可以縮短製作時程。通常溫度超過60度就要翻動一次。 &nbsp

真心無障礙

文‧相片提供◎唐峰正&nbsp &nbsp 第一次出國是到廣州,當時不知道電動輪椅可以上飛機,特別借了手推輪椅。行程中,一切用人力克服,輪流抱來抱去、扛上扛下,累慘了同行的友人們。不過,我也好不到哪兒;好動寶寶的個性,因為凡事得被動等待別人的幫忙,無法來去自如,讓我感到痛苦萬分。 不過那一次的經驗,幾乎也體驗了身障者出國行動最真實的不便。因為沒有經驗,不知事前安排的重要;所有出關流程都同一般人,輪椅經過感應器發出嗶嗶聲響,引來旁人注目,還真有點不自在,希望有朝一日可以解決這令人尷尬的問題。 幾次的出國經驗後,有個小小感想,想與那些自認為是受害者、遭不公平待遇的身障朋友們分享,那就是,若能反求諸己,便可同樣獲得舒適安全的旅遊經驗。 提早預備,是保證旅遊品質的關鍵 目前的交通業者都有一套完善的服務流程,身障朋友可以搭任何交通工具,但得要有個觀念,提早說、提早到。 我們有義務要提早告知自己的狀況,例如:輪椅是電動的,電瓶是乾式的,因為加水式的無法上飛機,輪椅得託運,電瓶得在上機前拆解等等;並且要提早到機場,讓對方有應變的時間。不要自己遲到,卻怪別人服務差,抱怨上不了飛機,被忽略、遭歧視。 曾經出國,巧遇之前同機組的服務人員,當空少幫我到機艙座位時,一旁的空姐親切招呼:「唐先生,我們又見面了!」再次相遇的緣分,使她在我下機時,還送上一瓶香檳。 旅遊對於身障者來說,也是拓展生命力的磨練機會。每次出國,我都會特別安排一天自己獨立行動,搭乘當地的交通工具、遊街、逛賣場;只要踏出去勇敢冒險,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說真的,出國這檔事對我而言最大意義是,能去貼近當地的人的心和明白民土風情。即便是出差,也千萬別把它當作是苦差事,甚至於所謂的無障礙會勘,到頭來總是自討苦吃罷了;如果能因緣際會與誰人共同擁有回憶,方才切實體會了旅遊真諦呀! 真心對待,讓異地探險更有勇氣 以前勞工局的同事嫁了德國人,當年他們回國時,同事因為臨時有事,將老公交給我,由我當地陪,陪他逛台北市。臨危授命,語言又不通,剛開始還真有點不知所措。 我原以為德國人很嚴肅,一板一眼,幾個小時相處下來,發現對方很友善,也很有耐心,到後來我們已不需要太多言語,便能從肢體動作中,心領神會。晚餐時,這位德國台灣女婿告訴我,他即將外調新加坡,希望我能到新加坡玩,我當下以為,這僅是禮貌性的邀請。半個月後,接到他的妻子從新加坡打來的電話,對方要我一定要去一趟;我當時才知道,她先生是汽車業的高階主管,到了新加坡,原本總公司幫他安排了一棟高級獨棟住宅,但卻因為我而放棄:「我老公去看時,說『小唐來不方便』。」 才相識不久的德國友人,為了我,選擇在一個社區租了一間輪椅方便進出的房舍:「我老公為了你做這件事,你要不要來新加坡?」我二話不說,掛完電話,馬上聯絡旅行社訂機票。到了新加坡,一出機場,同事馬上為我掛上一串項鍊,上面有許多片透明的塑膠套,分別寫著緊急聯絡電話、地址,還裝有電話卡、車票儲值卡等等。搭上輪椅可上的計程車後,直驅同事家──那個為我而選的無障礙住家。一進同事家門,眼前這位貼心的德國老兄正揮汗努力地拆門板;原來,對方為了將主臥室讓給我,卻因門板厚度輪椅進不去,只好把門板拆下。雖然這是那棟無障礙住宅唯一的缺憾,卻讓我感受到對方滿滿的心意。 真誠的邀約,這趟窩心的出國旅遊經驗,讓我感受到一個人可以愛你比愛自己更多;儘管語言不同,民族各異,但對方的貼心,讓你沒有拒絕的餘地。也正因為這份貼心,促使我越來越勇敢,再度踏出國門,前往遙遠的陌生異地冒險。 後來的我,每年都有2次以上的出國旅程,行腳遍及中國上海、北京、福州、香港、澳門,日本東京、京都&hellip&hellip等等;美國及挪威也正計畫中。 希望這些奇妙的旅行大大充滿我豐豐富富的生命,所到之處都要通通用心去體驗造物主的美意。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日本機場有8款輪椅可選用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每次出國時內心都有一隻蝴蝶在飛舞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日本車站提供資訊給視障旅客的語音平台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香港迪士尼園區最多的車是輪椅和娃娃車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新加坡航空提供面對面無障礙溝通服務 &nbsp

青暝kiau ?-k?u?

◎阿道仔 &nbspChit項代誌聽講有b?少版本,其中一個版本竟然是智鴻kap瑞淵(註)t?平交道險h??火車k&agraveu過。我這是親自採訪邱瑞淵教師&ecirc版本。 邱瑞淵教師kap黃智鴻牧師t?神學生時代,有一暗兩個相chho? beh去台南東門圓環買果子。忽然間智鴻叫瑞淵用走(ch&aacuteu)&ecirc,瑞淵問講:「是按怎?」「Teh beh紅燈啊!」 無拍算兩&ecirc soah衝無過,h??交通&ecirc cha?h落來:「恁真正m?知死活,衝紅燈?」智鴻驚一下m?知beh按怎應。警察真受氣:「哪會ti?m-ti?m m?講話!」瑞淵hi&ocircng-hi&ocircng p&ugrave一句:「伊to &eacute-k&aacuteu&ecirc,你是beh叫伊按怎k?你應。」可能警察想講:「可憐喔,一個e-k&aacuteu&ecirc chho?一個chhe?-m&ecirc&ecirc。」(東門圓環順北門路去無jo?遠,有一間啟聰學校)就放in兩個過去。兩個行去果子攤,瑞淵聽邊仔o??-bah-sang細聲k?另外一個講:「hiau-h?ng喔,看起來to不止i&acircn-t&acircu。」賣果子&ecirc o?-bah-sang按算無beh k? in提錢,瑞淵講m?-thang,結果10 kho?銀ko??一大堆水果轉去宿舍。 代誌經過了第4工,總務處&ecirc陳安治先生(t?萬榮華教會禮拜)kh&agrave電話去宿舍k?瑞淵講:「恁是m?是有犯交通?」瑞淵問講:「是按怎?」陳先生講:「一個全副武裝&ecirc交通&ecirc,駛警察車講指名beh尋邱瑞淵。」瑞淵心內驚一ti&ocirc,隨緊走去總務處。結果tang-s&icirc&aacute是嘉義中會&ecirc周毅長老(做警察,擔當青年部長),來神學院按算beh邀請瑞淵去曾文水庫k?青少年見證。 &nbsp &nbsp註: 視障&ecirc邱瑞淵教師英文名叫Robert,同學l&oacuteng叫伊「魯肉。」&nbsp

偏門三行詩

◎ 柯東利 〈騙仙仔集團〉 比專業演員koh-khah幼路&ecirc 生 旦 淨 末 丑 看戲&ecirc 戇 &nbsp 〈重利公司〉 Chhoah毛 剝皮 Li&ocirc肉 吸血 kh&egrave骨 炕髓 &nbsp 〈師父仔目〉 羊 肥羊 肥-chut-chut &ecirc羊 &nbsp 〈地下筊間〉 金豬鐵管(k&oacuteng)羊 坎頭坎面 無牌 貓(b&acirc)場 &nbsp &nbsp註: 師父仔:江湖烏話,郎中。 &nbsp

Koh講「海嘯」

&nbsp◎Purarey 彩絲姑娘平安: 想b?到妳t&ugravei「海嘯」這個問題&ecirc探討hiah-ni?h-&aacute m&icirc-no?。妳認真探討&ecirc精神h??人真感動。 妳講,有媒體k?「海嘯」讀作h&aacutei-s&agraveu,伊&ecirc解說是「海湧若掃帚」掃過地上&ecirc萬物。妳問我&ecirc意見? &nbsp 事實上,che有兩種&ecirc探討可能。一種是地方&ecirc腔口kap講法;嘛有可能是聽m?-tio?h、講m?-tio?h、受華語&ecirc影響。 我是屏東&ecirc莊腳囝仔,自細漢l&oacuteng講「唱koa?」。身軀邊&ecirc人l&oacuteng嘛按呢講&ecirc。一直到來高雄食頭路,同事笑我「唱歌」變作beh「搶官」;m?-koh嘛有人s&ucirci講我是屏東莊腳來&ecirc。因為m?是干單我一個人按呢講,是歸&ecirc莊頭、歸&ecirc地方&ecirc慣勢。Che就是腔口、講法。 &nbsp Chi&acirc?濟人l&oacuteng會k?「環保局」讀作ho&acircn-p&oacute-kio?k;「環境保護局」t?讀作kho&acircn-k&eacuteng-p&oacute-h??-kio?k。Che是因為單獨一字「環」受tio?h華語讀「ho&acircn」&ecirc影響。「環境」、「手環」、「圓環」通俗咱l&oacuteng讀kho&acircn。若親像「宿舍」讀作sok-si&agrave、「錄音」讀作lo?k-im,應該是「siok-si&agrave」、「lio?k-im」,漏一個韻母「i」&ecirc緣故。高雄鼓山&ecirc「哨船頭」,有人讀作s&agraveu-ch&ucircn-th&acircu,嘛有人讀作si&agraveu-ch&ucircn-th&acircu,仝款是差一個「i」。 「海嘯」讀作h&aacutei-s&agraveu,其實b? s&aacutei-tit認為是m?著。錯是錯t? k?「s&agraveu」當做是「掃帚」&ecirc「掃」。「掃」是un-un-&aacute po&eacute,m?是k&iacuten koh hi&ocircng力衝過。若是講「k&uacuten-kau-l&ecircng」,是海nih &ecirc k?g-l&ecirc-&aacute湧。&nbsp 妳問,是m?是直接用日語&ecirc 「tsunami」,若親像世界通用&ecirc khah對?Che牽涉tio?h台語&ecirc聲調kap變調&ecirc問題。台語若寫作tsunami咱會讀作ts? n? mi,m?-s? 日語 &ecirc tha?k-im「ts? na mih」。所以若用外來語tio?h改作台語&ecirc用詞「chu-n&aacute-mih」,妳&ecirc看法neh? &nbsp 若koh有聽tio?h無仝&ecirc講法,另日妳tio?h請我飲咖啡,咱thang好慢慢&aacute ph&ograve-t?u。 Purarey&nbsp

水蛙跋落深古井

&nbsp◎蔡澄甫 頂日仔,參阮松年團契&ecirc兄姊同齊做賞櫻一日遊,到陽明山公園、三芝區活動中心以及雙連安養院踅(se?h)踅leh,天氣無好,sa?p-sa?p-&aacute雨,落落停停,bo?當親像好天時hiah-nih舒適(s&ugrave-s?)活潑。遊覽車內有人唱歌、有人開講、有人補眠。最後完成平安、清閑、順利kap喜樂&ecirc一日遊。 T?雨中&ecirc遊覽車內,想起g&iacuten-&aacute時&ecirc落雨天bo?當出門thit-th&ocirc無奈&ecirc情境,我&ecirc外媽(go?-m&aacute)bat教阮唸歌謠〈水蛙跋落深古井〉(ch&uacutei-koe poa?h-loh chhim k&oacute?-ch&iacute?)。雖然伊bo?當解釋講啥事水蛙會跋落深古井?伊嘛講m?-bat看著井水會溢出來,m?-k&uacute伊&ecirc內心好親像teh講,m&agravei厭惡(i&agravem-&ograve??)落雨天,加落寡雨,做好事h??水蛙有跳脫古井&ecirc機會。 當時外媽用伊100 pha(100%)&ecirc鹿港腔配合溫柔&ecirc聲調來唸,這時回想起來,真正是「音容宛在」,甘甜t?心頭。 唸謠是按呢唸: 水蛙跋落深古井, 目珠金金看上天; 向望大雨緊滿溢, 水蛙欲來出頭天。 對此節(chit-chat)唸謠我所知有限,作者、史地背景kap普及地域我l&oacuteng m?知。橫直遊覽車kh&ucircn(盤繞)著罩霧&ecirc山路,無乜大(b&ocirc mih-t?i)做,我就將唸謠用「吟詩調」配譜,家己做藝量(g?-ni?),嘛算講是此擺雨中賞花旅遊&ecirc紀念品,kap大家分享,請指教。 敢採有人欲講,這是真幼稚無水準&ecirc唸謠,水蛙哪有可能跋落古井leh?古井水哪會溢出來咧?m?-k&uacute想著可憐愚蠢m?知家己前途&ecirc憨水蛙,咱替伊傷心。 幼稚歸幼稚,咱若深層思考,那像嘛有淡薄&ecirc哲理。1.俗語講:「河水不犯井水」,水蛙生湠kap生活t?田溝濕地,若m?是h??人刻意設計欺瞞t&agraven落古井,絕對無「坐井觀天」&ecirc可能;2.講井水會滿溢,不過是騙人&ecirc慰詞;3.有智慧&ecirc先民親像警告台灣後代子孫,有一工咱會h??人設局拐誘瞞騙,當作水蛙t&agraven落古井自絕美麗&ecirc前途。彼時,就m?是幼稚無聊&ecirc唸謠囉! 唸謠原詞尾句是「水蛙才會出頭天」,因為「天」t?韻腳出現兩擺,就用「慶團圓」做結束。我teh想:水蛙對井中跳出來&ecirc時,m?-n?吸一氣自由&ecirc空氣就夠額,伊一定要緊欲趕緊倒轉伊&ecirc原鄉kap族群親友慶祝團圓chiah tio?h。 (作者為七星中會中崙教會退休長老)

水蓮的笑容

◎徐葳葳&nbsp 住在柬埔寨的水蓮 家裡過得好苦好苦 好不容易找到平安喜樂的來源 卻被教會掃地出門&hellip&hellip &nbsp 住在柬埔寨仕倫縣的水蓮,打小看著媽媽被爸爸修理得徹底,特別心疼媽媽,總怨自己保護不了媽媽、又對爸爸無可奈何。只好不歇手地搶著幫媽媽幹活,讓老不得喘息的媽媽好歹可以歇一會兒,搞得自己上學也被耽誤了。好不容易進了學堂,不過那麼一年,爸爸就明擺著另起爐灶、形同陌路,身子骨已經被拖垮的媽媽,再也撐不住,貼心的水蓮誰也沒商量地自個兒了斷求學生涯,開始吃頭路養家。 &nbsp &nbsp「那我也要信耶穌!」 個頭兒小又無一技之長的女娃兒,在窮山惡水的鄉下地方,也就只能打零工。10幾、20年間,大凡水蓮醒著的時候,不是在找活兒幹就是在幹活兒,只要人家找上門,再遠的路都不囉嗦、再沉的活兒都不吭聲,滿腦子盡是媽媽又犯病,需要錢看醫生;弟弟得上學、需要錢繳學費;姊姊有人上門提親了,需要錢辦喜事;家裡頭老就個棚子住,怎麼也不是長久之計,得攢錢買竹料、木料才成;更別提每天開門7件事,樣樣得張羅&hellip&hellip。 10年前的一天,住同個村子的遠房親戚陸大叔,難得上家裡串門子,神采飛揚、興高采烈地談他信的耶穌。一頭霧水的水蓮老實問道:「信了耶穌咱有啥好處?」陸大叔爽快俐落地答腔:「信了耶穌就有平安、有喜樂!」被生活擔子壓得直不起腰、心裡憂傷面有愁容的水蓮,一聽說素昧平生的平安喜樂竟然唾手可得,立時回了一句:「那我也要信耶穌。」不懂得說應酬話的水蓮即知即行,從那時起,每個禮拜天也跟著去作禮拜,果不其然的心頭暢快,打出娘胎,水蓮這還頭一回真嚐到平安喜樂的好滋味兒。 &nbsp &nbsp「人雖負我,但神不負我。」 誰知道,教會裡的兩個宣教士不知什麼深仇大恨竟鬧到要拆夥,還硬要弟兄姊妹個個表態選邊站。本來信了主彷彿踏進天堂似正飄飄然的水蓮,因為「政治不正確」而被掃地出門,不過是屬靈襁褓,卻被迫斷奶,一頭霧水又投訴無門,彷如從雲端跌入谷底。 正冷眼旁觀水蓮信耶穌能怎麼著的街坊鄰居,可看到現世報、逮著好機會,不僅三番兩次在光天化日之下,抓水蓮養的雞回家加菜;還火上加油大剌剌數落水蓮丟人現眼,信洋教上教會,還不就是要找男人,這會兒人家看不上她,沒了指望當然也就不去了;瞅見水蓮在翻聖經,更是拔高音量唯恐村子裡的人都耳背似的:「喲!大字不認識幾個,拎著沉甸甸一塊磚似的,還挺像回事的嘛!」水蓮媽媽老聽著這些個糟蹋人的閒言閒語,心裡特別難受,回不了旁人的嘴,盡嘀咕自個兒女兒,好端端招惹洋教作啥,明明黃花大閨女這會兒卻落個一身腥,洗都洗不掉! 一肚子委屈已經欲哭無淚的水蓮,心灰意冷到極處,仍兀自堅信:「人雖負我,但神不負我。」每個禮拜天轉移陣地在自己家裡有樣學樣作禮拜,自個兒讀那看不懂的聖經、唱那不成句的詩歌,然後為家人信主禱告、為左鄰右舍親朋好友信主禱告、為爸爸媽媽身體健康禱告、為每天有工可打禱告、為家裡的雞狗豬牛不要生病、不要被偷禱告、也為能有人來給她講聖經禱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就這樣過了10年。 &nbsp 「神不推卻我的禱告。」 「神是應當稱頌的,祂不推卻我的禱告,也不教祂的慈愛離開我。」這會兒,姊姊、弟弟都有兒有女、自立門戶,媽媽可結實開朗了,家裡人口簡單,水蓮的擔子也輕省多了;禮拜一到禮拜六水蓮照樣幹活兒,禮拜天則上午去作禮拜,中午回家吃過飯睡好覺,下午等人上門講聖經,而水蓮媽媽也多半趁興跟著說說聽聽。陰晴圓缺悲歡離合的日子照過,不同的是,現在水蓮臉上常掛著笑容,逢人問起,她也是這麼說的:「信耶穌,有平安、有喜樂!」 (本文作者為海外基督使團成員,1998年前往柬埔寨宣教至今,時常為當地信徒為文留下見證,水蓮的故事為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