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面 3195

學作「副手」

&nbsp◎林沐恩(屏東中會民和教會傳道師) 大部分的長老教會,都是由一位牧師或傳道「獨立牧會」。而我從小到大的教會生活,無論在家或外出讀書,甚至在國外的教會,都是在一位牧師牧會的教會環境下。 &nbsp「團隊服事」是近1、20年的名詞吧!我在台神道碩三的實習,被派往台北松山教會,當時松山教會剛好有兩位牧師,也是我首先學習到的「團隊服事」,當時謝大衛牧師分享一個小例子來提醒我,要如何當一位稱職的副手。他說,雖然我們知道主任牧師會答應並支持某項事工;但是,身為副手一定要記得,在詢問主任牧師之後才能做肯定的回覆。 另外,台神會安排不同專長與經驗的牧師,對應屆畢業生做牧會分享。其中一次是邀請彭德貴牧師分享團隊服事,彭牧師分享很多,但是我特別記得彭牧師舉的一個例子。教會團隊服事會分工,大多是關懷牧師去做關心和探訪會友的工作,而會友往往會認為關懷牧師對他們最好,卻不知道這是牧師團隊責任分工的原因,所以關懷牧師一定要記住,不是他個人去探訪,也要讓會友清楚知道,關懷牧師到會友家探訪,是代表教會與牧師團隊向他們表達慰問與關心之意。 而我,沒什麼「團隊服事」的經驗,僅僅記得這兩個例子的提醒,就到民和教會報到囉!在我就職的禮拜中,主任牧師在講台上,以支持和鼓勵的口吻提到,無論發生什麼狀況,不要忘記還有主任牧師在! 當副手,對我而言是恩典。還記得剛來屏東不久,有一次在浴室滑倒,撞到後腰,疼得不得了!頭一個想法就是求救,在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要找誰,最先想到的就是牧師娘。牧師娘立刻過來為我禱告,安撫我的驚慌。這時候,感謝上帝,我不是單獨牧會,我有隨時的幫助! 主任牧師的作風是他在哪裡,我也得跟在旁邊,雖稱副手,不如說是學徒,就這樣邊看、邊學。所以神學院畢業之前,最令我擔心的處理會友臨終的經驗,也因此得到許多的學習。每天早上的同工靈修時間,除了讀聖經、禱告以外,也跟主任牧師充分溝通與討論教會事工的看法和做法,我們也指定一些書作分享,其中一本書名《作個成功的副手》,讓我深深覺得,副手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但沒有學習,是無法成為一位稱職的副手。在教會的服事裡面,絕對不能忘記,耶穌基督是教會的頭,我們都是肢體;在團隊服事的體制上,主任牧師是船長,副手就要照船長的指令去執行,才能順利航向神要我們到達的目標。 我在民和教會還不到2年的時間,無論是團隊服事的分際,還是教會事工或牧養關懷的部分,都還有很多需要學習與調整的。感謝神,身為副手,代表有屬靈的遮蓋,也有同工可以請益和商量。當主任牧師走在前頭的時候,做為副手也須在自己的職分上,專注於主任牧師的方向,才不會迷失方向,並且能順利地跟上。 &nbsp

我的外遇對象

◎李冠呈&nbsp 外遇對象送我「Faith Book」跟「Pray Boy」,陪伴我走過高山峻嶺和死蔭幽谷,我想,我永遠都不要離開祂。 我在17歲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很巧,比巧克力還巧的事,就是認識了我的「外遇對象」,祂「招呼」我進去祂的家,於是我的生活有了360度+180度的轉變,比坐雲霄飛車還刺激,不僅黑白變彩色,還從不值一提換成了精彩萬分,我自己也覺得很扯,比扯鈴還扯! 祂給了我一封「情書」和一支「手機」當作「定情信物」,代表我們情比金堅,我們將彼此放在心上如印記,戴在臂上如戳記,並且容不下第三者,因為我們的愛眾水不能熄滅,大水也不能淹沒(雅歌8章6~7節)。於是,只要我想祂的時候,可以看看祂給的情書;只要想跟祂說說話,可以隨時用這支手機去打電話給祂。怎麼形容呢?真的是比棒還好一點──好棒! 甜蜜情書 &nbsp &nbsp &nbspFaith Book 這封情書叫做「Faith Book」(信心之書),是愛的保證書。裡頭說:我知道一切有關你的事情(詩篇139篇1~3節),我愛你那麼深,超過你所求所想,將我最寶貴的都給你了(詩篇3篇14~20節),甚至連你有幾根頭髮我已經都數算過了(馬太福音10章29~31節),和我在一起希望你常常喜樂(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16節)。 不僅如此,當我受傷需要安慰的時候,這封信心之書會說:「你會得著我的安慰,並且去安慰那和你有相同經歷的人。」(哥林多後書1章3~7節)當我很軟弱站不起來需要幫助的時候,信心之書告訴我:「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你的軟弱上顯得完全。」(哥林多後書12章9節)這封情書每次讀都有不同的滋味,比阿甘的巧克力還好吃,真是太神奇了。 免費手機 &nbsp &nbsp &nbspPray Boy 另外,祂還送我一支手機,這支可以24小時叩免驚(台)、不用充電又免付費的手機叫做「Pray Boy」(禱告男孩),當我想找人談心訴苦發牢騷,這支手機馬上就能接通我的外遇對象,祂會靜靜的聽我訴說,不會不理我跟我說:「嘜閣卡啊(台)!」令人不敢置信的是:透過談話,我可以感覺到祂好像就在我身邊安慰我、鼓勵我、扶持我,好像所望之事的實底、未見之事的確據(希伯來書11章1節),而且這支手機功能好到不會收訊不良,不管我在很深的地下室、極深山的荒郊野外,不管在哪裡,只要一句「親愛的」,馬上就能接通囉。 我的「外遇對象」,就是在世界之「外」「遇」到的「對象」──主耶穌,祂陪我爬過高山峻嶺的孤獨,伴我走過死蔭幽谷的落寞,與我嚐過悲歡離合的痛苦,帶我度過驚濤駭浪的害怕,祂始終不離不棄,甚至用盡祂全部的愛來保護我、呵護我、看護我、醫護我。 35歲的我,因為選擇了祂,從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家庭、眾人看為不幸的孩子,到今天有幸福美滿的婚姻與家庭,有愛我的牽手和兩個小孩,成為好爸爸;從存有自卑、看不起自己、對世界不抱期待、想要自殺的念頭到認為活著每天都有希望與好事的想法,破除了算命仙所說的「若35歲之前結婚會離兩次婚」「你這輩子都很歹命」的厄運。於是,我打定主意不要離開祂,一生一世都要住在祂的家(詩篇23篇6節),因為和祂在一起有永遠的平安、福氣、喜樂(詩篇16篇11節)。 俗話說:「好康逗相報!」真的很想介紹你認識祂,讓你也擁有這樣的愛,因為祂的愛是給眾人(約翰福音3章16節),真的,我一點也不介意喔! &nbsp

求職路,主預備

&nbsp◎呂思嫺 研究所課業進入尾聲時,我開始求職,由於我的主修是社會工作,因此便尋找相關職缺。 大學時期我總是禱告希望可以到海外或偏遠地區服務,想為資源缺乏的地區獻上微薄力量。記得我的大學同學曾笑我不要將工作停留在美麗的幻想,當時我只是不以為意淡淡一笑。進入研究所後,我對畢業後的生涯發展一直在猶豫,徘徊在升學和就業之間。因為求學過程中,我逐漸發覺課堂學習的理論和日常生活的差距,以及自身生命歷練的缺乏,最後我還是選擇先投入工作,成為每日和個案相處的社會工作者。 因為這個決定我開始投遞履歷,在網站上搜尋到海外醫院來台徵選醫務社工的資訊,那天距離徵才截止剩下4天。我心想這是上帝為我預備的工作嗎?實際上我非常懷疑,因為我尋求的是偏遠資源缺乏的地區,但這個工作是在已開發國家,生活水準和資源相對豐富。我禱告過後覺得很平安,接著就將履歷寄出,之後等待面試期間我依舊不斷禱告,向上帝說:「假使這是?的帶領,我願意順服,也請?親自來掌管這件事。」然後我就安靜等待面試的到來。 面試前,水湳教會的詹傳道和她先生陪我一同禱告和練習英文對話,這帶給我很大的幫助,讓我能舒解緊張情緒並擁有信心,盡量在隔日的英文面試能不膽怯。由於這是我第1次尋求正職工作,僅僅是第2次工作面試,因此我對於自己面試表現也無法判斷優劣。實際上我認為自己的英文能力並不突出,又是職場新鮮人,加上面試時看見其他應試者自信的樣貌,讓我有了落選的心理準備,心想,就當作這趟是旅行、拜會老朋友。 面試後第5天,我的手機顯示數通來自海外的未接來電,第6天我仍舊漏掉了這個電話,接著我收到海外醫院的電子郵件告知我被錄取了。閱讀這封信件時,我深深體會到這是上帝引領我去的地方,因為是祂親自來成就這項工作機會。我向上帝獻上感恩,從我大學時期母親逝世、自己經歷車禍事件、讀研究所時拿到1年全額獎學金,直到今日畢業前的求職。在成長歷程中,有上帝無限夠用的恩典,就是因為祂的愛,我才能勇敢走到今日,度過許多人生低谷的時刻,謝謝上帝如此愛我! 我曾經像許多求職者一樣徬徨、擔憂前方未知的道路,因此我積極思考找尋各種出路、擬定許多計畫,在我做了該做的準備後,我便將一切交給神,由祂來帶領、決定。我知道神會將每個人擺在最合適的位置,因此我放心地將未來交託給祂。 我的同學問我:「妳真的要接受這項工作嗎?自己一個人到陌生的環境去生活?」我告訴她,我知道前面的路不輕鬆,或許會遭遇困難、挑戰,畢竟我要到海外新環境去工作和生活。但是我非常清楚我要往那裡去,因為這是我禱告祈求的結果,我相信神讓我飄洋過海到那地,必有祂美好的旨意。

【舉目向山】難道我是看顧弟弟的人嗎

◎吳富仁(台南中會仁德教會牧師) 創世記4章1~16節 上主問該隱:「你弟弟亞伯在哪裡?」他回答:「不曉得。難道我是看顧弟弟的人嗎?」(創世記4章9節) 創世記第1章開始,上帝以話語創造世界,看這世界一切為好,包括人的受造,祂安置人在祂園中,過著與上帝、大地與人,和好的生活;然而人自作聰明,受引誘想自己做上帝,從此離開上帝的路,人大口吞下知識果實,隨即閃避上帝的面,推卸自己的責任,人就此離開上帝的園。直到第4章,罪性進一步吞食人性,第一件霸凌殺人事件發生。 該隱 霸凌者 依照原文的寫法,該隱的原意是得到或創造。「亞當跟他妻子夏娃同房,她懷孕,生了一個兒子。她說:由於上主的幫助,我得了一個兒子。她就給他取名該隱。」(創世記4章1節)這句話另外可以翻譯成:「看啊!我創造一個男孩!」所以夏娃在生子這事上驕傲,她以為自己像上帝般的造人,這驕傲在該隱的生命誕生之初,似乎即種下陰影。該隱是農夫,照聖經描述,他似乎是第一位在上帝面前獻上祭物的人。但為何上帝接納亞伯──他弟弟的祭物,卻不愛該隱的祭物呢?聖經並沒有給我們直接的答案。但若對照前後文,這可能是因他獻祭時的心態問題。夏娃生該隱時的驕傲,也在該隱身上發酵,該隱以為自己是長子,又是第一位向上帝獻祭的人,因此心生驕傲,他認為上帝接納他獻祭是理所當然,但上帝卻接受亞伯,不接受他的祭物。 上帝是知道人內心的主,祂知道該隱心裡生悶氣,特別與他對話:「你為什麼生氣?為什麼皺著眉頭呢?你要是做了該做的事,自然會顯出笑容,但因為你做了不該做的事,罪已經埋伏在你門口。罪要控制你,可是你必須制服罪。」(6~7節)這段話暗示該隱所獻之祭,沒有得到祂喜悅的原因,對該隱而言,是警告也是勉勵。上帝給予我們自由意志,選擇對祂、對我們生活的世界、以及對自己的態度,這提醒我們,獻祭的重點從不是祭物,上帝更看重的,是我們對祂獻祭時的心意。 亞伯  受害者 亞伯照聖經原文叫做虛無、白費氣力,希伯來書定位亞伯:「由於信心,亞伯比該隱獻了更好的祭物給上帝。他藉著信心,贏得上帝的贊許,被稱為義人,因為上帝親自悅納他的禮物。他雖然死了,仍舊藉著這信心說話。」(希伯來書11章4節)雖然如此,我們也會對他生命存在的意義產生疑問,亞伯似乎生來就是無辜受害者。該隱內心既驕傲又生氣,他沒有檢討自己的心態,卻將此憤恨之心轉移至他弟弟身上,「後來,該隱對他弟弟亞伯說:我們到田野去走走吧!」(創世記4章8節a)我們無從得知亞伯當下的反應,因為接下來,聖經直接對我們說:「他們在田野的時候,該隱對弟弟下手,把他殺死。」(8節b)。 近來台灣校園霸凌新聞事件頻傳,「霸凌」(bullying)儼然成為眾多媒體與人們流行用語,但深究其意,霸凌早已存在人類社群千百年之久。大至以上帝之名、國家主義、種族主義,國與國之間任意挑起戰事;小至在人內心因著恐懼、未知、忌妒、憤怒與嫌惡的粗糙情緒,激昂加害於另一人。 該隱與亞伯便是標準的霸凌事件。而亞伯也輕忽,沒有注意該隱──他的大哥,心中諸多情緒、苦悶與忌妒的黑暗面,因而死於無辜。 生命 需要被了解 但該隱的罪更重,霸凌大多從憎恨情緒而發出,人的憎恨有諸多粗糙情結,與其說被霸凌的對象,我們應更關注霸凌者,因這些行動正顯示出霸凌者自身的軟弱;事實上,霸凌者通常來自一個被霸凌的環境。在此段聖經中,兄弟這兩個字不斷出現,聖經進一步提醒我們:我們本是弟兄姊妹!兄弟照原文之意,為有共同父母的人,廣義而言,我們都是上帝創造,為祂所愛之兒女,也就是講,咱都是弟兄姊妹。霸凌一個人就好像殺自己的弟兄姊妹,殺人者(霸凌者)不配成為弟兄姊妹,而成為人們共同的敵人。最後該隱與上帝的對話,就隱約指向此點,「我受不了這麼重的懲罰。你把我趕出這塊土地,叫我不再見你的面;我將成為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在地上到處流蕩,人家遇見我,都想殺我。」(創世記4章14節) 當該隱回應上帝說:「難道我是看顧弟弟的人嗎?」(9節b)正對我們指出人類社會彼此的責任,人應該彼此看顧。當我們讀到聖經裡霸凌殺人事件,或許會驚訝於它如此像如今每天的新聞內容。近來,台灣中小學如火如荼展開反霸凌宣導,不少人穿粉紅色T恤,貼反霸凌貼紙,踩反霸凌氣球,有的學校甚至大跳當前火紅的保庇舞,還有學校下田插秧,花招百出,盡顯創意;反霸凌是對的,但這些與反霸凌毫無相關,更像一場鬧劇,霸凌是沉重的課題,它需要整體社會一起關注與面對。 上帝的話提醒我們,不論霸凌者或被霸凌者,他們的生命都需要被了解,並且建立足夠機制加以修補與制止,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因為上帝至終會前來問我們說:你弟弟亞伯在哪裡?但願我們無法推卸責任的應答,真能回應我們的主。 舉目向山 主題:難道我是看顧弟弟的人嗎? 謳咾 新《聖詩》18首〈我心謳咾上帝〉 會眾 謳咾的祈禱 司會或主理 主啊!阮的心欲向?獻上,因為?是萬權能的主宰,?是自然永活的父,阮知樹木田園水泉,穹蒼大海高山,攏顯出?的榮光,所以阮欲向?獻上阮的謳咾!主啊!?是創造宇宙的上帝,阮欲求?幫助,因為阮是軟弱無氣力的,當這世界惡勢力來臨的時,阮時常屈服在惡勢力下面,求?在阮內面,顯出?智慧的光,照出阮生命中?的榮美,幫助阮,互阮知?權能極大,賞賜阮夠額智慧,通去面對惡勢力及阮內心軟弱及受捆綁的時,主啊,求?憐憫顧守阮。祈禱奉靠主耶穌基督的名來求,阿們。 謳咾兄弟相疼 用啟應方式讀詩篇133篇 司會與會眾 啟:看啊,兄弟和好相及徛起, 應:是何等的好,何等的安樂! 啟:這通比並彼個貴氣的油斟佇頭殼頂,流到嘴鬚, 應:就是亞倫的嘴鬚,閣流到伊的衫仔裾; 啟:也通比並黑門的露水落佇錫安諸個山; 應:因為佇遐耶和華有定著賜福,就是永遠的活命。 聖經 創世記4章1~16節 會眾 信息 難道我是看顧弟弟的人嗎? 主理 回應的祈禱 主理或會眾 親愛的主,阮知?賞賜權能,也賜阮夠額氣力,在阮所住的這世間,多多人受對敵的捆綁, 受捆綁在怨恨、驚惶、忌妒這些對敵?的靈。主啊!阮求?扶持,引導阮心內清醒,知這些攏是對敵?的勢力,幫助阮,互和好、歡喜、祝福的神,入阮的心,互阮通較贏這世間的對敵。阮按呢祈禱,奉靠主耶穌基督的名來求,阿們。 吟唱 新《聖詩》222首〈上帝做阮代代幫助〉 會眾 代禱 會眾 一、為霸凌者祈禱: 1.求主消弭對敵祂的權勢,互霸凌者心內清醒,知影家己真正的問題,並且學習更新心意。 2.求主在學校或職場興起更多的天使,及時阻止霸凌事件的發生。 3.求主掌權,互有霸凌者的所在,攏變成祂的作為興起的所在。 二、為受害者祈禱: 1.求主開啟 的心,互受傷的心靈打開,通得著醫治復原。 2.求主施恩,幫助者通及時出現,在哀求的同時,求主施行憐憫看顧。 3.求主呼召眾教會及社會,認同委身、參與伸張公義與苦難的救援。 公禱 主禱文 會眾

原罪

◎范泉山 &nbsp亞當呆坐在公園的昏暗角落,我過去打聲招呼。「自從遷出伊甸社區後,我常呆坐在這兒。」他發起牢騷:「這公園並不寂寞,跳排舞的,該死的活潑;打太極拳的,該死的閒逸;唯獨我該死的孤單。這世界該死地離棄了我,任我孤苦地吶喊:我的上帝!?為何離棄我?」 他願意跟我談,表示我並不該死。哪知不該死的並不是我,他說:「我那吶喊嚇醒了躺在角落的流浪狗,這世界只剩這畜牲不該死。我問牠:『你絕望嗎?』牠挪了挪身子又睡,顯然這畜牲無法理解我的悲痛。」 我說:「你不知背叛是罪嗎?忠於自己而背叛了別人,不該受到內咎的折磨嗎?」他回答:「如果反過來,忠於別人而背叛自己,我就不會受到懊悔的摧殘嗎?」他振振有辭地說:「自由不是上帝給的嗎?我只是用這恩賜做了屬肉體的帶罪選擇。」我問亞當:「既然知道你的選擇帶罪,還不悔改?你沮喪什麼?」他說:「我在兩難之中犯罪導致千古罵名,這不讓人絕望嗎?」原來始祖受著千古恨的折磨,他說:「流浪狗不知道上帝是什麼,所以牠沒有罪、不該死。我羨慕起這禽獸,因為牠們的棲聚叫烏合之眾,可以沒有半點規矩束縛;牠們的紛飛叫作鳥獸散,可以不帶一絲感情牽掛。」我問:「那你知道上帝是什麼嗎?」他高聲地喊著:「不知道!我懷疑上帝。」這時那隻流浪狗終於受不了吵雜,起身兜了一圈,又躺了下來。 亞當接著說:「絕望激起了怨恨,我不像約伯那麼沒種,只敢咒罵自己。我不是義人,所以我要咒罵上帝。」我嚇了一跳:「罵什麼?」他長嘯:「我要罵這個騙子上帝離棄我,把我逼到絕境,騙我:神愛世人。」我一時搭不上腔,只有目光無助地飄移,這時我才察覺那流浪狗躺的地方,正好位於亭子的樑與柱所交會成十字架的影子上。 我指著這影子給亞當看:「這影子讓我想起了公義,上帝對罪的深惡痛絕,以致於祂用最嚴厲的方式詛咒那掛在木頭上的兒子。我很欣賞你那『忠於別人、背叛自己會導致懊悔;忠於自己、背叛別人會導致內疚』的論調,顯然神的公義與人的私慾相衝突。但這衝突是因為你把上帝當成別人,而事實上這『別人』不是別人,而是內在於你的自己、無法抽離的上帝。如果在愛裡面與祂合一,怎可能選擇背叛;如果不背叛,又怎會懊悔、內疚?而今你把上帝當成『別人』,忘了祂是內在於你心靈深處的『自己』,你忘了那口吹在你身上的氣了。」 我接著說︰「這影子也讓我想起了恩典,上帝不惜用自己最疼愛的兒子去擔人的罪。因此流浪狗啟示了我兩件事:因為基督救贖,所以人仍被神所愛;因為基督受難,所以罪仍被神所惡。」亞當解開眉頭說:「對!上帝痛惡罪卻深愛人,因此罪人的角色被我錯看了。我問:『上帝是什麼?』是想用我的經驗法則去解釋上帝,這犯了約伯的錯:把我當常,把上帝當變。我該問的其實是:在上帝的眼裡我是什麼?我才是變,所以我受苦是變,我犯罪也必須變;上帝才是常。」我畫蛇添足地接著說:「嗯,上帝在常中所含的變裡頭同我們受苦,這才是我們的三一上帝。」 這時我們一起發現流浪狗身上有上帝,於是我們一起把身上的餅乾拿出來和流浪狗和好。 &nbsp

廖末喜舞蹈劇場洄游舞集

編輯室&nbsp◎&nbsp整理 在加工區的女工們,從少女到為人妻為人母,為了工作與生活努力打拚,對家庭和孩子懷抱期待,代表那一代傳統女性愛家愛鄉土的美德,不論時代如何演變,皆在歷史潮流中展現風華。廖末喜舞蹈劇團,以60年代加工區女工為題,內容取材作家楊青矗《工廠女兒圈》的短篇,創作構思〈流浪女〉〈倆女〉〈期待曲〉〈跋──起飛的時代〉舞碼,描寫小小年紀便離開家鄉到各城市的加工區女工們,為自己、家人、社會及國家奉獻青春與勞力。 &nbsp 〈流浪女〉 編舞者:林宜頻 本作品分為「出走」、「夜晚降臨時」、「晨起」3個段落,透過戲劇肢體和雙人舞的表現方式,搭配對白與投影,傳達身處異鄉的徬徨不安和對家鄉的思念情感,藉由舞蹈創作呈現主題「流浪」不同層次的意涵。 〈倆女〉 編舞者:謝杰樺 兩種不同時代的女性,生活、環境背景的不同,反映出世代交替的不同變化,編舞者以沉著內斂的肢體和誇張奔放的肢體,藉由科技影像的輔助,欲呈現兩女堅韌與虛浮的對比。 〈期待曲〉 編舞者:李柏金 蒼白的臉上精密浮雕,永遠堅強的意志,世世代代勤勞的台灣婦女,自工作中辛苦孕育新的生命,眼中閃亮溫暖的情懷,溶入盛滿的愛。 〈跋─起飛的時代〉 編舞者:王乙航&nbsp 懷著忐忑的心,進入工廠上班,「眼淚」是最無奈的情緒,悲與苦全展露在臉頰上的兩行淚痕;「血汗」是勞力的代價,真實的揮灑,堅忍不拔的精神,全心投入;「豐收」象徵著經濟起飛的年代,滿心的喜悅,寄望有著美好的未來。 演出時間 地點 6月05日 14:30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籌備處 6月11日 14:30、7:30台北紅樓八角二樓劇場 詳情上網:www.liao-mo-hsi.com.tw&nbsp &nbsp

蔡瑞月舞蹈節文化論壇暨特展

&nbsp編輯室◎整理 早年馬偕隻身進入充滿敵意的原住民部落進行免費人道醫療;蘭大衛「切膚之愛」,移植夫人連瑪玉女士的皮膚給腿部嚴重潰瘍的男童。人道醫療,一直傳承到60年代的孫理蓮、謝緯、王金河,他們走向需要醫療照護的人群,樹立無私奉獻與不求回報的醫療服務典範。但如今,醫療走向產業化,技術、預算、體制逐漸凌駕人性與倫理。牢不可摧的白色巨塔,拉開了醫病之間的距離,扭曲了醫療與人的關係。傷痕累累與冷漠自私的現代人心,該如何醫治?選擇走入巨塔的醫學院學生,是否還記得當初委身於醫的初衷與承諾? 為重新找回台灣醫療的精神典範,今年5月蔡瑞月舞蹈節文化節,在老照片特展、戲劇與舞蹈之間重現前「人歡喜作憨人」的醫心,並結合各界一起從醫學院教育,基督教、天主教醫療宣教服務等面向,與當前的台灣社會進行連結與探討,找回台灣最應珍視,不該任其流失的醫療傳道精神。 活動資訊 一、特展介紹 主題:珍藏:台灣醫療價值&mdash&mdash烏腳病患的父母王金河醫師、甘願作憨人謝緯醫師、無國界的愛孫理蓮女士特展 時間:5月27日~6月17日 5月27日 開幕茶會暨記者會 5月28、29日 王金河醫師座談會及戲劇、舞蹈 地點:玫瑰古蹟(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48巷10號) 內容:相片、影片及戲劇舞蹈演出 二、文化論壇 主題:學習委身:台灣的醫療服務典範 時間:6月4日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地點:玫瑰古蹟(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48巷10號) 內容:由鄭仰恩牧師召集,天主教若瑟醫院院長宋維村、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所長范燕秋、台北醫學大學人文研究所教授蔡篤堅發表論文。 主辦:蔡瑞月文化基金會 詳情上網:www.dance.org.tw &nbsp

捉住天使的神情

&nbsp◎陳尹中 &nbsp 陳尹中 現任長榮大學校牧 2004年9月屏東基督教醫院個展 2004年12月屏東枋寮藝術村個展 2009年12月長榮大學藝廊個展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不知道為什麼,我從小就喜歡畫畫。拿到紙就畫,用鉛筆、粉蠟筆、水彩等顏料,隨時隨地都可以畫&amphellip&amphellip 轉向──捨美術就神工 爸爸是國小老師,很會畫圖,也常指導我,最難忘的是他曾經利用假日,帶我到國小寫生,給我很大的鼓勵。爸爸也曾給我買了一個小黑板,還給我很多紙張讓我盡情作畫。 爸爸很支持我畫畫,所以我讀國小時就參加畫圖班,高中參加美術班。但是當面臨大學聯考,想要選擇美術系時,爸爸很用心地和我協談,最後我決定改為投考當時的丁組,就是法商學院,而將美術當作業餘興趣。 我畢業於逢甲大學財稅系,在新竹空軍機場服兵役。退伍前後,面臨前途的選擇,想起小時候曾經受重傷,當時祖母許願:「這小孩養得大,就獻給上帝,做上帝的工人。」當時爸爸因為腎疾症候群而臥病在床,我休假回家向他提起想唸神學院,沒想到已經病得很虛弱的老爸,忽然奮力撐起上半身,瞪大眼睛、舉起雙手說:「你要讀神學院,爸爸舉雙手贊成,你有看到嗎?」我嚇一跳,趕緊說有,爸爸對我說:「我給你兩個挑戰:第一、耶穌的十字架不是好背的;第二、救人的靈魂不是開玩笑的事。你真的決志了嗎?」這次我受到更大的震驚,老爸智慧的話對我有如當頭棒喝!我很誠實地告訴爸爸,我還沒真正決志,我會繼續禱告。 後來經過一番掙扎,我真正決志了。爸爸在馬偕醫院住院,我趕去向他報告,當時他已無法說話,但是一直點頭微笑。我想起剛剛才讀到神學院考試範圍,路加福音15章7節耶穌的教導:「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99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我忽然想到,當我決志的時候,天父也在點頭微笑。 享受──&nbsp勤創作辦個展 畫圖是很快樂的事,就像天父陪著我,一起享受創作的暢快。在成長的過程中,我一直沒有放棄畫畫。讀大學時,曾有一位同班的男同學重病,班上為他的醫藥費發動募款,我就額外發動為同學畫人像素描,所得都為醫療費用奉獻,因為這樣,結交了多位很好的朋友。 時光匆匆,成為牧者已近30年,這期間曾在3間教會牧會,包括和平島教會、竹南教會、屏東九如教會;在3所教會學校擔任校牧,包括長榮女中、長榮中學、長榮大學。在和平島教會擔任傳道期間,曾經開辦週間的主日學,包括兩個晚上:一個晚上是故事班,一個晚上是畫圖班,吸引很多小朋友,那真是一段快樂時光。在屏東九如教會牧會時,我曾經為會友的小孩畫了數10張素描,在教會展出,然後連圖帶框都送給他們。當時畫了很多小孩,因為總覺得小孩最純真,尤其喜歡主的教導:「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馬太福音18章3節)後來在2004年9月,又以「我畫純真」為主題,在屏東基督教醫院和枋寮藝術村舉辦個展,內容都是小孩子的畫像,大部分是鉛筆素描,少部分是水彩或水溶性彩色鉛筆。 動筆──抓住天使的神情 2006年8月回到懷念的長榮大學,隨即投入校牧事工。能參與學生工作,常常和年輕人在一起,自己盡力而為,靠著祈禱和同工們一起努力,看見學生漸漸成長,實在是幸福快樂的事。我仍然有空就作畫,學校有美術系,我本來不敢班門弄斧,後來想想每個人都能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就分享看看吧!於是在2009年的聖誕月,在學校圖書館地下室的藝廊展出素描和水彩。聽起來,風評還過得去,臉皮也就更厚了。 2010年的寒假,開始學油畫,是向長榮中學的老同事段博仁老師請教,真要感謝他給我很多指導和意見。畫油畫有種如魚得水的感覺,因為色彩更豐富,技巧更多變,顏料未乾前可以融合,乾了還可以堆疊,實在是玩顏色,越玩越開心。我上網查了很多資料,也買了很多書來參考,目前還是喜歡畫人像。我比較喜歡寫實的畫,加一點寫意也很好,畫人像總要有像,尤其要抓住神態,或者說感情。生平第一幅油畫當然就是畫我的牧師娘,讓她高興好幾天(應該是一輩子)。 我喜歡天使,看了很多天使的圖畫,以後我想多創作天使的圖像,也要畫聖誕的圖像,希望自己的功力能趕快進步。為牧師娘畫的3幅肖像畫中,有2幅是將她畫成我的守護天使,其中一幅是目前最大幅20號的畫作,其他大都是10號的作品,少數是12號和8號,還沒有大型的創作。 美國有一位摩西婆婆,70歲才學畫,結果大受歡迎,自己也過得很快樂。所以我還是要說,人人都能畫,但一定要動手,動筆有益!&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我的天使/油畫20F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鄒族小女孩/水彩/27.2&times39.5cm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天使夜航/油畫/10F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亞詩/油畫/10F &nbsp &nbsp

仙台日誌──日本地震、海嘯和核災難發生以後

&nbsp文◎蒲錦昌(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總幹事) 攝影◎陳怡萱 &nbsp 3086期本報頭版報導日、台、港ˋ韓4國教會合作協會(NCC)一行11人,組成探訪團前往日本地震中受災較嚴重的宮城縣石卷、東松島等地關懷探視災區教會與災民。本文作者蒲錦昌牧師即香港教會代表。 &nbsp 4月11日 飛機比原定時間早了差不多30分鐘降落東京成田機場,是下午2時5分。一個月前的今日,下午2時46分,正是日本經歷9.0大地震的時刻。 由於這次的組合中,香港是最遠的一個地方,我也最晚抵達。6位韓國教會的代表,由南韓教協總幹事Kim Young Ju牧師帶領,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總幹事張德謙牧師,台灣教會公報社的記者陳怡萱姊妹,還有當地的日本教協總幹事上田博子牧師和在日本工作的美國衛理聯合教會傳教士Claudia Genung Yamamoto都在機場等我,然後坐車直駛仙台,估計下午8時30分左右抵達住宿的地方。 在車上,我們彼此認識或敘舊,又了解一下這邊教會和救災的情況。下午5時左右,天色漸暗,先後又傳來仙台剛發生規模5.4餘震及福島規模7的餘震消息,高速公路封閉禁止行車。遊覽車被迫離開原來正走著的高速公路,進入不知名的城鎮,在車堆中緩慢前進。我們原來估計的抵達時間也得延至凌晨2時。上田博子牧師見情勢不對,唯有取消在旅館訂的晚餐,改在路上找吃的。就在我們吃拉麵的時候,腳底下輕微的顫動1、2秒鐘,這是我第一次經驗地震是怎麼一回事。 嫁給日本教協前總幹事的Caludia,現在姓名前多了夫姓山本。她說,這短短幾小時的旅程,已經給我們學了不少的屬靈功課。我回應說,對!我曾看過日本著名神學家小山晃佑的默想小品《一小時三哩的上帝》,書裡說,上帝俯就人類的步速,一小時就只走3哩,以便與人同行;可是,人類卻坐噴射機來追趕神。仙台現在天天有餘震,我們只得配合環境的實況,減慢速度,順其自然,否則只會自招苦惱。 高速公路後來再次開通,大家都高興得拍手歡呼。晚上11時半到達旅館,我們每人分配到一個便當作晚餐。上田牧師不斷道歉說對不起,晚了3小時才來到,我馬上說:「不,我們早了2個半小時。」大家都笑起來。 4月12日 我們住的是溫泉旅館,但因節省資源,一律沒有毛巾、浴衣、牙膏等供應,需要的話要另外付費購買或租用。早餐也是1杯冷的綠茶和2個冷的飯糰。對當地人而言,恐怕已經是不錯的安排了。 地震以後,旅館一直沒有遊客來住。除了我們以外,其他住客都穿工作服,他們是公司派來仙台修理輸氣管的,因此住在這裡。他們早餐也是2個飯糰、1杯茶,不知道還要在這裡待多久?看到他們默默的吃著飯,看得出日本人所擁有的一份沉著與忠誠。 今天我們的行程比較緊,早上8時便出發到災區了解情況及教會的應對工作。 經過香港人常去的松島,路邊放滿了等待清理的傢俬雜物,都是海嘯後被浸泡過的,沿岸一些破爛的小店還有工作人員在清理。一個月來,連一個遊客也沒有,昔日遊人絡繹不絕的景象不知什麼時候才能恢復呢? 在宮城縣利府?乙溫泉內海旅館逗留了一會兒,老闆向我們表示願意在這裡招待各地來的義工,以協助重建的工作。我們都表示由衷的感謝。 到達重災區之一的石卷市,榮光教會的小鮒實牧師向我們講述這兒的情況。地震和海嘯至今1個月又1天,前2天才恢復水電的供應,教會的幼稚園昨天才復課。頭髮蓬鬆的小鮒牧師穿起工作服,帶著幾個外地來的義工,有年長的、有年輕的,默默地在石卷市協助災民清理海嘯破壞的家園。其中一個年輕的女士嫁給英國人原來住在倫敦,也趕回來幫忙。 小鮒牧師帶我們在石卷市走了一段路,攝氏2、3度的氣溫,一陣陣寒風吹來,我們都趕著把外套套緊。這兒大部分的房子都被海嘯所破壞,一個月來一直在沒水沒電的環境下生活著,很難想像他們是如何熬過的。不少人失去家人和房屋,被迫搬到其他地方暫住。路上都是一袋袋的泥漿或一堆堆的傢俬雜物和電器,海嘯浸過後都不能再用。汽車在海嘯中被沖走,有的停在田地上,也有「飄浮」到幾呎高的地方。飛揚的灰塵、教人不適的氣味和到處破爛的景觀,恐怕要經過很長時間的努力才能改善。 在車上吃過簡單的便當後,我們到達了東松島市的社會福利協議會與負責人阿部英先生會面。我代表全團人表達我們的關懷和問候,並表示願意略盡棉力幫助他們的重建工作,還特別替香港人送上一些中學生寫好的日文心意卡。阿部英先生說,市內有八十多個地方,1萬5000多人需要幫助。他很感謝各地的人所表達的關心,他們其實需要很多義工來協助清理和為災民輔導服務等,但語言的障礙和不斷的餘震,也阻礙他們接受其他國家的義工,恐怕有負他人的一番好意,又怕義工遇上意外,合作計畫仍在商議中。 之後,我們又拜訪日本聯合基督教會在仙台的以馬忤斯青年中心,與東北教區議長高橋和人、宣教部委員片岡謁也、青年事工主任Jeffrey Mensendiek會面。他們有一百多位義工,由日本不同的地方來,為災區提供各種支援,包括送水送食物和各類物資,還提供一些心靈上的支持和輔導。他們團隊的優點是地道,夠彈性,而且走在最前線,直接了解災民需要,常能填補一些政府資源未能提供的服務。 晚餐時,我們又和仙台基督教聯合會的幾位牧師會面,包括改革派仙台教會的吉田隆牧師等。他們在地震後組織起來,不分宗派,希望幫助一些破壞後需要重建而沒能力的獨立小堂會和有需要的社區,把資源和人才聚集起來,互相支持和幫助。由於他們一個月來在災區不停的工作,已經疲累不堪,亟需休息和重整。他們日以繼夜的為他人做事,自己和家人的需要都忽略了。我們都認為,如果這些人累壞了,恐怕損失的仍是當地教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幹事張牧師邀請他們找幾天退修,到台灣走走,考察台灣救災的經驗,也對他們的工作有益處,希望他們能成行。我們都認為,由地震發生到現在已經一個月了,教會的回應不能只是見招拆招,要有較長期的計畫,設定優次,才能產生深遠的影響。張牧師更向他們講述長老教會幾年前在莫拉克風災救災和重建工作的經驗讓他們參考。 回到溫泉旅館已是晚上9時許,經過一整天的行程,我們都很累,並決定取消原來召開的會議,延到翌日才舉行。 4月13日 我們一行人中,有許多明天還有事要辦,怕會遇上仙台的塞車,上午7時便起程往東京成田機場,希望中午左右可以到達。 車上,日本、南韓、台灣、香港4位總幹事一起開會,為5月5~8日在首爾召開的日本地震救災及重建工作國際會議作準備。我們都認為日本教協需增聘人手,針對災後清理、重建、心理輔導等方面做出長遠規劃,並爭取各國夥伴教會、機構的支持。我們一起商議這次會議的內容與程序,並表達大家對日本同工的支持,希望他們也感到自己不是孤單的。 我又問上田博子牧師,不知道這次我們探訪的地區是否夠廣泛,希望下次會議日本的代表可以給我們一幅完整的圖畫。上田牧師說,其實還有受災更嚴重的地區,全部是沿海因海嘯所致,包括宮城縣南三陸町、岩手縣大般戶和宮古市等,但因至今公路還難以到達,或當地政府和教會未能安排,故這次行程沒法探望,希望5月時可邀請夥伴教會及機構再來,或許能去這些地方。 我又提到福島核電廠的情況及當地居民的需要,也許這是完全不同的事情,但其他地方的人都會很關心。上田牧師說,日本教協裡有關注核能的委員會,他們多年來一直反對政府的核能政策,這方面的工作他們仍會繼續下去,希望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和參與。 至於福島核電廠的核洩危機,東電和政府至今未能解決,日本民眾也非常不滿。核電廠20公里範圍內的居民強制撤離及遠一點勸導撤離的措施,因後者政府不負責相關費用,響應的居民不多。外面的人因害怕輻射而不願意接近這些地區,也令不少居民求助無門,他們恐怕是最孤立的一群。核洩問題一日不解決,他們也難以安寢。 下午1時許,帶著一堆仍然不易解決的問題抵達機場。我們得與日本的同工告別,並繼續以代禱和實際的行動與他們一起面對這次災難與危機。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日本基督教團石卷榮光教會,海嘯侵襲時因為旁邊地勢低,使禮拜堂和幼稚園都倖免於難;現在成為志工調度中心及社區關懷站。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災後一個月,街道上的泥濘已由公部門協助清理乾淨,但廢棄的家具跟海嘯帶進民家的污泥,則只能靠屋主以及志工慢慢清除。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前排右二為本文作者 &nbsp

台語大車拼 年輕人秀創意

【林宜瑩、陳怡萱採訪報導】叫我「第一名」!在真理大學5月18日晚上舉行的第1屆「台語無敵大車拼」中,由真理女生宿舍4人組成的「第一名」隊伍, 用「宿舍LIVE連環泡」為主題,在閒聊「Peter and Jane」的笑話時,故意講成「Peter很賤」而引起哄堂大笑,她們並以豐富肢體和道具演唱台語歌曲〈追追追〉、唱起台語詩〈離家〉、〈相思海〉來表達自己北上住在真理求學的遊子心情,獲得在場學生與評審一致的青睞,以最佳團體精神、最佳表演創意獎,拿下第1名獎金新台幣1萬元! 真理大學為強化學生說台語,由該校通識教育中心主辦、學務處課外活動組、生活輔導組、嘻哈社、人文資訊學系、台灣文學系等合辦,並邀請台北教育大學台文研究所所長向陽、台語搖滾歌手朱約信(豬頭皮),創作歌手王昭華(一蕊華)等擔任評審,朱約信還上台演唱最近很紅的影片《青春啦啦隊》片尾曲〈台灣加油篇〉,把全場氣氛帶到最高點。 這次「台語無敵大車拼」共有6組團體、16組個人,近50人次的參與,透過以唸台語詩、講笑話、報新聞及台語歌曲(含Rap)等多元比賽項目,營造一個輕鬆、有趣又能培養學生欣賞台語,增加台語表達能力,讓學生用台語來表達年輕世代關注的議題。 其中,有菲律賓聖卡洛斯大學與真理的交換留學生,在人文與資訊學系助教和學生協助下苦練台語,並組隊上台合唱〈雨夜花〉,贏得滿堂喝采。也有同學以馬偕逛夜市等說故事方式,介紹馬偕當年是如何從加拿大來到台灣傳福音的過程,但評審最後結果,最佳團體精神獎與最佳表演創意獎由「第一名」團體獲得,愛台語踹共獎與最佳台語語音獎則由「重出江湖」獲得。 擔任評審的朱約信說,普遍來說,現在的孩子台語表達能力都很生澀,但透過這樣的台語趣味比賽,可增加學生開口說台語的興趣,這是真理大學主辦第1屆「台語無敵大車拼」的初衷;他也認為,不能因為孩子不太會講台語就責罵他們,這樣做反而會使孩子乾脆不講台語,若各大學都這樣辦台語趣味比賽,他相信,下一代講台語的能力會越來越好。 真理宗教系老師王榮昌牧師說,學生熱烈的參與,讓他看到台語復興的新活力與新希望;另外,台灣網路教會的郭弘斌牧師不但全程參與該活動,並以錄影加以記錄,還當場捐獻2萬元給本次活動,大家對他推動台語的熱忱相當令人動容。 除了真理大學用創意方式推動台語外,台南成功大學台灣語文測驗中心主任、台文系副教授蔣為文則於5月10日發表新書《民族、母語kap音素文字》,以台語白話字著作,探討民族主義、母語書寫與文字改革的關係。 蔣為文指出,越南人過去曾被中國及法國統治,仍堅持將其越南母語傳承下去,最終選擇用越南羅馬字取代漢字;韓國人過去也使用漢字、曾將中國視為宗主國,但二次大戰後,韓國人選擇恢復使用自己的民族母語及文字「諺文」,甚至當今的韓語「逆轉勝」引發各國不小的韓流風潮。 而蔣為文的《民族、母語kap音素文字》一書,便是藉由跨國比較,深入分析越南人及韓國人成功的經驗,以期作為台灣人恢復台灣本土語言與文化的重要參考。 &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