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開放價值,不容恐懼左右

2011年7月22日,是近代西北歐國家最黑暗的一日。挪威一個極右派的槍手炸彈客,連續於首都奧斯陸發動政府大樓爆炸案,並對西北方40公里處烏托亞島的工黨青年夏令營恐怖掃射,造成76人死亡的悲劇;這些消逝的生命中,大部分是對政治懷抱著熱情的青少年。挪威一向被喻為生活最接近天堂的國家,事發後許多媒體都提到,挪威充斥著「不真實」的感覺,作為最與世無爭、最和平的國家之一,怎麼會發生這種事?凶手居然來自國內!

從2001~2006連續6年,挪威被聯合國評為最適合居住的國家;2009、2010年也獲得全球人類發展指數第一的排名;每年12月的諾貝爾和平獎,也在奧斯陸頒發,提醒著世界「和平」的重要。因此,英國廣播公司(BBC)便分析:「這場攻擊,準確地擊中挪威人最珍惜的價值:他們的開放性、言論自由,跟安全感,都被徹底撼動。」

犯案的凶手布里維克是右翼基督教原教旨主義者,反對多元文化政策和穆斯林移民,並參與網路「瑞典新納粹論壇」。這樣保守反動又自以為義的可怕極端思想,亟欲恢復「純粹的白人、基督教家園」,便像社會學家涂爾幹所指出的,資本主義社會發生危機,問題不在分工制度,而是人性的桀驁不馴,使人類受到個人主義催化,不斷擴張自私自利傾向,最終造成社會「脫序」。這次慘案使我們自問,我們所堅信的價值,是否禁得起考驗?

第一時間,挪威總理史托騰伯格便說:「我們是個雖小但卻自傲的國家。沒有人能藉爆炸事件、藉槍擊迫使我們噤聲,也沒有人能恐嚇我們改變作風。」天主教教宗本篤16世也向信徒呼籲放下仇恨,不要以暴制暴,讓悲劇擴大。

反觀民粹的台灣社會,使我們常用自以為是的正義感做判斷,並強迫他人非友即敵。因此許多人用「社會觀感」回答死刑存廢議題、託「天地不容」簡化同志性別爭議,並且將非我族類定義為需要除去的、有罪的一方,從而舉起神聖的大纛,以聖戰之姿清除敵人,對立、仇恨也因此而生。

挪威政治領袖卻提供不同的典範,面對國際上包括台灣,懾於大屠殺的恐懼,而期待嚴懲的聲音,史托騰伯格呼籲:「我們不能放棄我們的價值,我們要證明我們的開放社會能通過這場考驗。面對暴力的答案,是更多民主、更多人性,但絕不是天真。這是我們虧欠受害者跟他們家人的。」是的,對凶手最大的制裁,不是隨之起舞,而是讓他知道,他無力改變我們的價值。BBC也重申,「我們不能縱容恐懼癱瘓我們清晰而有智慧思考的能力。」

這意味著我們必須要擁有更寬闊的心胸,認識我們身邊有許多與自己不一樣的人,用接納代替排除,以對話代替定罪,才能使社會邁向更和平,成為更接近天堂的所在。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