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無遮欄】正視35世代的青中年危機

陳郁屏(長老教會青年)

結束將近一年的自由工作者身分,甫踏入穩定工作不及3個月,我再次面臨轉行的抉擇。原因很簡單,我認為在那裡無法發揮價值。有人鼓勵我相信自己的直覺與信念,下次看準一點;有人則切切以為不可,認為我一再走避困境,最終只是不斷遊走,無法與團隊合作、建立使人信服的專業。最重要的是:「都30歲了,生活也該穩定下來了吧!」

年齡與頭銜是人生成就的判準嗎?在許多社會裡似乎仍然如此,在華人社會更是無庸置疑,但教會不應坐視不管。《天下雜誌》甫於632期公布一項針對世代價值觀的大規模調查,似乎呈現出一個翻轉的浪潮。1978~1987年出生在台灣、年紀介於30~39歲的「35世代」,這些所謂的社會中堅分子,是解嚴後的新一代、是教改的第一代,更是與網路一起成長的世代,這一連串的解放,到底對社會造成什麼樣的改變?報告指出「35世代」有兩個鮮明的特徵:其一是婚姻觀,有別於傳統家庭觀念,結婚不再被視為人生必修課,且對離婚與同婚展現較開放的態度。其二是工作觀,成長於社會從經濟奇蹟走入發展遲緩,他們普遍承受低薪壓力,卻也明顯更重視生活品質與自我實現。

「35世代」確實成長在一個社會經濟相對富裕、教育資源相對豐沛、精神文化相對開放的年代,不管男孩或女孩,都有了追求自我的機會。然而,也深受昔日價值的羈絆,在新舊衝突與個人實踐的挫折中屢屢感到「青中年」危機。在工作上,當熱情與專業無法直接對應到傳統所熟悉的領域,便可能轉換跑道、持續尋覓更適合的職位。在感情上,越是獨立自主、率性追求理想,似乎越難找到心靈相契的伴侶。或許這些形象鮮明、標新立異,難免被認為危險、不成熟,充滿難以預測的風險吧!

每個人都嚮往能一展所長、與所愛的人終老,然而一個積極實踐的人生,更多時候就如同耶穌在世上的傳道腳蹤,每一步都徘徊在無盡的變動、困惑、跨境與衝突。以世俗眼光來看,耶穌的行徑猶如拋棄家庭的浪子,成天跟一群不成材的門徒攪和,對社會沒有經濟貢獻,宣教行動更是毫無章法!我相信「35世代」那些躁動不安的靈魂,可以為社會注入活水。不論身處任何世代,當我們自稱為基督徒,當朗聲宣告「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希望我們都能揚棄社會標準,在喧囂的世界中緊隨上主之道的微光。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