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福爾摩沙的自由教會

(相片提供/Pixabay)

◉ 林鴻信

我們已進入2022年──馬偕宣教150週年,究竟該如何記念這個宣教里程碑?若僅舉辦禮典記念過去,那這「過去」對「現在」和「未來」有什麼意義呢?歷史學者詹姆士‧羅勒(James Rohrer)寫作《青年馬偕》一書,著重與馬偕生命息息相關的三塊土地:蘇格蘭(祖國)、加拿大(故鄉)、台灣(擇居地)。馬偕出身於脫離原本教會體制出來奮鬥的加拿大自由教會,所受的信仰教導和滋養都來自於加拿大自由教會的創建者。

這背景可追溯到蘇格蘭自由教會從國家教會體制脫離出來的歷史,這段歷史的推手毫無疑義地就是湯瑪斯‧查麥士(Thomas Chalmers)牧師,他領導福音派,以基督為中心而拒絕政府對任命牧師之介入,呈現「唯獨基督是主的自由」。在他帶領下,有數百位牧師1843年退出國家教會,成立了蘇格蘭自由教會。
當時蘇格蘭海外宣教師可選擇留在國家教會或加入自由教會,絕大多數的宣教師都決定加入自由教會,因此早期來台的重要宣教師,不論是南部的馬雅各、甘為霖、巴克禮,中部的梅監務、蘭大衛,北部的馬偕全都出身於福音派的自由教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就是起源於這一群愛主的優秀宣教師。

在加拿大這邊,牧養馬偕家鄉佐拉鎮長老教會的馬堅志牧師(Donald Mackenzie),曾在愛丁堡受教於查麥士,1845年馬堅志領導佐拉鎮長老教會決議加入加拿大自由教會,那年才一歲的馬偕就在自由教會裡成長。馬堅志在佐拉鎮長老教會牧會37年,培養了38位牧師、宣教師,這是建立在有如撒母耳先知學校之先知與門徒關係的成果,以致羅勒生動地稱呼「馬堅志牧師及先知學校」,馬偕就是這所先知學校的成員。

事實上,當馬偕來台第九年即將返國述職,他已把台灣當作家鄉了:「這比起我在1871年離開故鄉──加拿大──更困難。」「兩天之內,我將遠離我最心愛的北福爾摩沙,那是我曾流過無數淚水,經歷諸多迫害、試煉,面對多種疾病及苦難的地方。」「真是奇怪,一想到回加拿大,我竟連一絲絲喜樂也沒有!」由於心中懷有基督的愛,馬偕對台灣的愛使他深深地被改變了。

熱切宣揚耶穌基督福音、雲彩般圍繞的信仰見證、對人與土地之深厚的愛,成就了羅勒所言:「馬偕就傾其一生打造出一個獨立的本地教會,一個『福爾摩沙的自由教會』,隸屬於台灣當地的基督徒,而不是加拿大的長老教會。」這一個多麼具有深刻洞察力的觀察,令人深深感動,上帝的教會是以基督福音為中心而扎根於本土。

《青年馬偕》就歷史而言,已經屬於過去;但就異象而言,卻歷久彌新。面對馬偕宣教150週年,究竟我們只記念這些歷史事件而緬懷故人及其貢獻,抑或藉由體會回應上帝呼召的歷史現場、分享馬偕的異象、感受被上帝呼召的生命脈動,而進入回應上帝呼召的當今現場呢?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還能見證真正的自由──基督之下、萬人之上且為了基督、萬人之下的自由──成為福爾摩沙的自由教會嗎? (作者為台灣神學院教授)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