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活」的生命

(相片提供/Pixabay)

◎賴允亮

「死於肺炎和死於肺癌有什麼不同呢?不是都一樣嗎。」這位生病的修女,每次來都笑笑的。不論我怎麼問她,她總是說:「我很好啊!你看,我還可以走來看你,在修道院還可以工作,沒事沒事。」她對疾病毫無興趣、也不要醫生跟她解釋醫學上的道理,她是用最直接的話語表達出她在信仰上的生命態度。

修女罹患肺癌併骨頭轉移,是醫學上的第四期,也就是大家所認定的末期。有一次我為了讓她清楚疾病的進展,便把兩張相隔六個月的肺部X光片影像給修女看,我指著陰影說:「妳有看到這裡有一塊嗎?」沒想到修女馬上說:「有啊,它一直都在啊,好像變大了!」

這位修女雖然不是堅持不治療的病人,但卻是相當有主見。可以口服藥代替的,絕對不打針,因為會影響到修院的作息;症狀能自然緩解的,就儘量減少吃藥;對於檢查,她也只接受最基本的X光與抽血。她說:「資源有限,給需要的人做好了!反正我知道我的病就是這樣,那就不用做啦!」

在照顧這位修女五年的過程中,從她的身上,讓醫療人反省了「效果」與「益處」的差異。人的整體健康與生活品質,無法以數字或標準流程概括而論,而必須注重心理靈性安適、角色功能、甚至依時間事件所產生的動態變化。醫學的治療,往往聚焦在效果──檢驗數值的改變、腫瘤的縮小等,但在她身上,若要達到治病的效果,需要住院接受化療,可能造成明顯的不舒服,而需要多住院幾天,持續一年,或許腫瘤真的可以縮小,但她可能無法從中得益。

修女罹病的最後一年,接受了安寧居家照護,由安寧醫療團隊固定到修院訪視,也教導其他修女們該如何做最後的照顧和準備。這位修女在熟悉的修院中維持生活作息,選擇了對她最適合的治療,而不是最大的治療。因為對她而言首重的是能夠每天靈修、讀經、默想、禱告,與神獨處、與姊妹們一起同工。如同現代臨床醫學之父威廉.歐斯勒(William Osler)說:「重要的是看什麼人得病。」因為同樣的疾病在不同人的身上,會有不同的治療選擇和結果。

在信仰的角度來看,這位修女不怕死亡,如同聖經所說:「所有活著的人都要消滅,必死的人都要歸回塵土。」「你們在世上是寄居的,是旅客。」(約伯記34章15節;彼得前書2章11節,現代中文譯本)也因修女正視死亡而帶出了真正「活」的生命。當她面對世人看為極大的苦難,仍安穩而舒適,毫不保留地交給上帝掌權,也因此她凡事感恩、時時充滿喜樂。「我活著,是為基督;死了,更有收穫。」(腓立比書1章21節)這樣的生命,真的有神的美意在其中,像教導我一樣地影響更多人。 (作者為馬偕紀念醫院主治醫師)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