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教會改革中:末世之戰 Part Ⅰ

(插畫/Dorothy Huang)

「因為時候要到,人必厭煩純正的道理,耳朵發癢,就隨從自己的情慾增添好些師傅,並且掩耳不聽真道,偏向荒渺的言語。」(提摩太後書4章3~4節)

 唯獨信心 Sola Fide 

你的信救了你

◉許立人

何謂信心?

路加福音8章記載了一些耶穌傳道的事蹟,關於幾個跟隨並供給耶穌佈道團需要的婦人、耶穌所說種子落入各種土地的比喻,還有祂在格拉森趕鬼、治好血漏的婦人、使睚魯的女兒復活等……這些記載都圍繞著「信心」這個主題。抹大拉的馬利亞、希律家宰的妻子是有信心的婦人,出身不同、背景不同,但都跟隨耶穌;血漏的婦人因信得著醫治,睚魯則因信而重新得回女兒。當然,我們也看到格拉森人的蒙昧無知、擁擠耶穌群眾的盲目。四福音反覆記錄這些事,除了印證使徒所寫的聖經、所見證的道真實可信,也為了強調信心和救恩的關係。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希伯來書11章1節)這裡所說的所望之事是什麼?是病得醫治、生活豐足、不遇苦難嗎?我想都不是!一個信的人指望的必定是神的國,所以神國就是那「所望」與「未見之事」。上帝將神國的認知放在祂百姓心中,對神國的這種「知」便是信心。這信心是神所賜,是認識神國的基礎,也是神國先降在聖徒心裡的事實,更是未來神國完全降臨的確據。有這信心的人便是有好土的田地,道在他心裡要結出果子,而可以因為信以至於信,並有行為印證他的蒙恩。因此睚魯在危機中信心被堅固,血漏的婦人實踐她的信心,跟隨耶穌的婦人們甘願奉獻財產,不怕來自家庭與社會的眼光。

這樣的信心不是從人情感的信念來的,不是從人理性的歸納來的,也不是從人意志力的培養來的,而是從神來的!這樣的信心讓聖徒有同一個信心的對象,就是基督;有同一個盼望,就是上帝的榮耀與祂的國度;並同領一個上帝的救恩,進入同一個家,就是永生神的教會。新約不斷用不同書卷說明信心,為的就是提醒我們對信心要有正確的認識,不落入世俗與私意的理解。我想再次強調,信心是神所賜下,是我們認識基督、明白並領受上帝救恩的管道和證據。

更正改革

自從羅馬帝國承認基督教為國教以來,惡者的攻擊與試探漸漸從聖徒身體的苦難轉移到心靈的誘惑與真道的混淆。有好一段時間,有形教會也如同世間政權一般進入黑暗危險的時代,許多不法的人坐在教會領袖位上謀利,混淆上帝的道。他們不愛惜神的羊群,使神的百姓好像沒有牧人的羊般在各樣害怕中過宗教生活。然而距今800至500多年前,陸續有一些聖徒蒙神光照,勇敢指出當時羅馬教廷的錯誤。他們冒著生命的危險,重建大衛倒塌的帳幕;他們不畏謊言的指控與凶殺的威脅,毅然離開羅馬教會,成立新的敬拜神的團體;他們不畏刀劍、刑罰,與教廷的辯士論戰,或以講演、或以書籍重新宣揚純正真理。

因為這些人的努力,教會經歷改革(Reformation),有了今天的面貌。雖然教會從原先一統的組織成為許多不同系統的更正教會,但不同的更正教會同樣站在宗教改革五大唯獨的基本原則上建立起來。五個唯獨(唯獨聖經、唯獨信心、唯獨恩典、唯獨基督、唯獨上帝榮耀)對應許多羅馬教廷出現的信仰謬誤,例如另立聖經以外的權威、以行為稱義、對聖徒的崇拜、基督以外另有中保、救恩之外另需贖價等。

信心誤用

照理來說,我們若對這些寶貴的真理有足夠的認識,今天就不容易被異教之風、舊酒新瓶的錯誤教訓輕易動搖。但恐怕我們往往不是如此的堅固。自20世紀以降,一百年的時間裡,我們看到許多信徒似乎又被那些過去曾有的錯誤纏住。單從唯獨信心的路徑切入,就可以看到許多案例。

五個唯獨是不可分開的,信心的本質是恩典,是救恩的管道,有聖經為明證,對象則是基督,盼望的是上帝的國與上帝的榮耀。然而,我們發現今時某些錯誤教導下,信心的對象改變了、功能扭曲了、盼望轉移了、本質被忽略了……信心開始不單單尋求上帝的國與上帝的榮耀,而是用來過更美好的生活、更卓越的生活、更正面的生活。

一些暢銷書教導我們(甚至教會牧者也用這樣的書來教導):「上帝不受任何人事物限制,卻受限於我們的缺乏信心。」「我們只能得到我們相信會得到的……所以只要用信心求,一點都不疑惑。」「放膽相信好事會發生!」「要相信上帝要我們出色,不要我們庸庸碌碌,為神成就大事,讓神國的境界擴張。」這樣教導的思路下,追求卓越、活出美好變成基督徒信心的標的,甚至成為信心的主宰。信心的對象不再是基督,而是越過基督,借基督之名成全我們的私慾。信心變成表面盼望上帝的榮耀、天上的家鄉,實際上追求自身的榮耀和地上的享樂。這些思想背後的動機,堪稱可憎又不誠實。

「吸引力法則」不是聖經真理,信心也不是吸引力法則的工具。今世的成功、主觀認定的幸福、表現的卓越不是我們應用信心的目的。上帝賜給我們信心,是為了讓我們回應祂的呼召,得以明白真理,認識祂與祂獨生子基督耶穌並祂的救恩,使我們可以住在上帝的國中,擁有永生的盼望。

宗教改革先鋒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年)曾經說:「『唯獨因信稱義』是教會存亡的關鍵。」如果我們今天忘記先賢們的提醒,將再度落入可悲又盲目的危險之中。一個抱持錯誤信仰內容的教會,即使人數眾多,教勢盛大,恐怕其中蒙恩的不過是餘數。其他人若非長久不信,就是離開埃及後繞行一段曲折之路,才能重新回歸上帝的真理,而我們實不願意見到這樣的事發生。但願每一個尋求上帝之面的人都能警醒,回到祂的話話中,走在祂的古道上,不在異教之風中飄盪。

(插畫/Dorothy Huang)

 唯獨基督 Sola Christo 

以基督為中心

◉荊墨

前些日子,某位頗具知名度的網紅關於「我為什麼不信基督教」的自我剖析,引發諸多討論。該位網紅年少時曾在教會聚會,熟悉基督教的規範,也了解若干聖經、教義,卻自始至終沒有因著基督福音成為上帝兒女,甚至因著見到教會諸多不是而離開。這名網紅的故事實在讓人感到遺憾,卻並非孤例。因著習慣、家人關係與同儕影響而進入教會,進一步過著團契生活,這樣的過程是我們許多人共同的經驗,但究其實,如果只關注人情世故,卻適足以成為福音的阻礙。依照聖經的定義,基督徒的信仰唯獨以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為中心,教會唯獨以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為根基,方得以建立。

替代基督

這誠然是我們必須嚴肅面對、思考的議題,因為我們痛心地發現,教會以別的人事物替代基督的事例,實在罄竹難書。我身為一個所謂的第二代基督徒,這位知名網紅的成長歷程於我而言並不陌生,只是我年少時渾噩愚拙,不如聰穎的他有那麼多反思。幸而蒙主恩典,年長後在聖經中得到光照,方曉得自己長年以來充其量只是有聚會的生活、習慣,並順服上命參與服事,然而,是否因信稱義?是否真實跟隨基督?是否真切盼望天上家鄉?是否真實為被聖靈更新而有上帝性情的屬天兒女?回顧昔時,我一面赧然承認答案是否定的,一面只能感謝基督的恩典、憐恤,竟然恩待不配如我。

教會如何以耶穌基督之外的人事物替代基督?有些案例責任在於教會的領導階層,畢竟權力、聲名如此誘人,教會領袖也難以抵擋,因而刻意塑造個人形象、施展個人魅力,藉以吸引會眾成為粉絲,並非罕見。有些案例癥結點在於會眾,教會領袖確實德高望重、學養超群,會眾心悅誠服之餘,無形中卻倚賴他過於倚賴基督。有些案例原因出於會眾對於基督福音、聖經真理的陌生,這也是該網紅批判的重點之一,畢竟聖經有六十六卷之多,當中又有許多看似矛盾、難明之處,耗費心神也無法窮盡。

然而,我們若對於聖經不熟悉,消極面的缺失是我們無法面對世界的挑戰、惡者的試探,積極面的缺失是我們無法傳揚純正的福音、領人認識教會的元首。聖經真理本來就在挑戰全然敗壞後的人性,我們若非蒙聖靈光照,柔軟我們如石的心與頸項,都仍是與上帝為敵的罪人,厭煩純正道理、十字架討厭之處(提摩太後書4章3節)。

另一個讓我們左顧右盼的誘惑,就是所謂的教會增長。我們期盼回應大使命,教會人數快快增加,滿足於可見的、具體的數字,卻無視信徒人數成長快速的同時,沒有扎根於聖經而扎根於他處是何等危險(馬可福音4章5~6、16~17節)。凡此種種,都使得教會、基督徒的根基,可能立基於耶穌基督之外。

回歸聖道

我們必須遺憾且誠懇地承認,以其他人事物替代基督並非這世代獨有的弊端,同樣的事件曾以不同的樣貌登上教會歷史的舞台。

嚴格說來,16世紀那場著重於救恩論、教會論的宗教改革運動,目的並非創立新的宗教,而是呼喚基督的教會回歸聖經教導。唯獨聖經的精神,與其他的原則緊密相關,因為聖經為基督作見證,新舊兩約聖經也都是以基督為中心(約翰福音5章39節)。因信稱義是本於基督所成就的恩典、所成全上帝的義,這恩典使蒙救贖的人因著與基督聯合,得與上帝和好(羅馬書5章1~11節)。信徒皆祭司是因基督裡的揀選、連結(彼得前書2章1~10節),因此每個在基督裡的人,不僅不需要藉著馬利亞或聖徒禱告、不需要透過神甫向上帝認罪,還可以因著上帝的選召、聖靈所賜的恩賜而事奉。值得一提的是,改教家認為聖徒的事奉不限於教會中的服事,聖徒日常的工作,亦屬於事奉上帝、榮耀上帝的範疇,真實的事奉的不是只做給人看,所事奉的乃是主基督(歌羅西書3章22~25節)。這種不以空間、情境區分聖俗的理解,使跟隨基督的人,無論在何時何時,皆是存嚴謹、敬畏的心看待經手的所有事務。他們不是以別的事物替代基督,而是唯獨以基督為中心,對待別的事物。

概言之,始自16世紀的宗教改革固有其時空背景,也有未臻完善之處,但所批評、反對的現象,就本質而論並未絕跡,只是更換了面貌。傳道者對於日光之下發生之事的觀察,實經得起時代的考驗(傳道書3章15節)。更重要的是,改教家最大的貢獻不在於他們的觀察有多精闢、抨擊有多犀利,而在於他們是本著聖經、按著純正的道統,檢視教會的實況,進而提出針砭之言。他們面對偏離真道的時局,存勇敢的心,堅守他們的立場,逆勢昂然前行,企盼教會歸向為她捨命的基督,是唯獨出於對基督的忠信、倚靠。而我們在基督裡,享受他們做工的果效。


改教家小檔案

彼得‧瓦勒度。(插畫/Dorothy Huang)

彼德‧瓦勒度

教會一般以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的日子作為宗教改革紀念日,然而宗教改革的濫觴其實更早。至少可以溯及早於馬丁‧路德300多年的彼得‧瓦勒度(Peter Valdez,1140~1205年)。

彼得‧瓦勒度是法國里昂的富商,36歲時,他以單純的信心實踐聖經吩咐,變賣家產、分給窮人,出外巡迴宣教,人給什麼就吃什麼,凡物公用,有衣食就知足。他的行動感動了很多人跟隨他,被稱為「里昂的窮人」,漸漸形成「瓦勒度派」這個信仰團體。他們以方言翻譯聖經、停止不必要儀式、否認煉獄、反對向死人禱告、拒絕敬拜聖像及聖物……很多方面都是後來改教運動的先驅。雖然之後有幾個世紀他們受到教廷很大的迫害,但如今還在,在義大利的米蘭和弗羅倫斯仍可以見到他們的會堂。

揚‧胡司。(插畫/Dorothy Huang)

揚‧胡司

捷克的揚‧胡司(Jan Hus,1372~1415年)被判定為異端,焚於火刑柱。他被判定為異端的理由和馬丁‧路德相同,都是對教會偏差提出針砭之言,因此也被視為宗教改革的先聲。他受英格蘭宗教改革先驅約翰‧威克里夫(John Wyclif,1320~1384年)影響,在著作《論教會》(De ecclesia)指出,唯有基督是教會元首,而非教宗。唯有耶穌是上帝所預備、設立的中保,人們不需要、也不能倚靠基督之外的中保與上帝建立關係。

延伸閱讀:【特別企畫】教會改革中:末世之戰 Part Ⅱ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