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高雄報導】繼4月的研習後,壽山中會教育部於11月3日在竹門教會舉辦的主日學師資研習,再度邀請台灣教牧心理研究院博士、中台神學院兼任老師翁真聯擔任主講人,分別以「聽見你」和「用鼓勵澆灌孩子成長」為題,和與會者們分享兒少牧養的經驗,及傾聽、溝通技巧。

延伸閱讀:壽中教育部培訓 翁真聯論兒童發展與行為

翁真聯在引言裡邀請學員上台實際演練並提醒,與孩子對話時要以「互相尊重」為基礎,讓自己的高度與孩子一樣、別讓孩子一直仰頭,且保持眼神接觸,避免放大音量、以偏概全或預設立場的話語。她強調,「互相尊重」是放下舊有觀念與經驗,將他人視為獨立個體,暸解其有屬於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其中「拉近距離」展現平等是關鍵,讓雙方有機會誠實表達自己、沒有被拒絕的恐懼。

(攝影/林婉婷)

她也補充,俗語說「愛之深、責之切」,但以每個人曾經是孩子的角度出發,被體罰時感受到是「愛」多一些、還是「責」多一些?她自己不體罰,也建議在座不要體罰,不要讓孩子有「家長打我,是因為愛我」的念頭,進而在習慣合理化所受到的傷害。另要注意,主日學老師是信仰教育者,不是替家長照顧孩子的保母,因此與孩子的肢體界限、互動方式要有所分寸。

有效傾聽,是先「輸出情緒」,後「輸入教導」。翁真聯指出,要接納傾訴者的情緒,「不需要完全認同對方的話語,但要『同理』。」接著再以鼓勵、欣賞來教導,讓傾訴者能夠理解與接受。「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如果過程中有衝突,大人要主動與孩子和好,若是孩子主動尋求和解,大人則要寬容與原諒,不要附帶條件,讓孩子能從中經驗上帝的慈愛。

人充滿情緒時,思考能力會降低;但人也可以控制情緒。翁真聯進一步說明「反映式傾聽」的技巧,即如同鏡子一樣對照傾訴者的情緒,方式是雙眼注視對方、肢體語言表現對談話的專注,界定對方情緒與陳述出來;這是讓傾訴者感覺被接納、被瞭解,「人因為被接納、被暸解而產生能力。」

(攝影/林婉婷)

如果對方難以開口,在引導過程要先掌握其感受和語意,不要過度反應,並詢問對方意願、保守秘密;但若涉及自我傷害或傷害他人,則要有所規範,並在對方知情、討論內容後告知家長。又如果青少年不願直言想法或感受,除了尊重其答覆、避免過度詢問,可以主動分享、反映對方正向情緒。

翁真聯形容,「鼓勵」就像在黑暗中看見光線並點亮,強調對方有擁有、正向的部分,「家長和師長的鼓勵就是幫助孩子自我認定的力量。」在心理學中,有個說法為「自證預言」,大人負面的話語,讓孩子走向那樣的發展。

(攝影/林婉婷)

翁真聯點出,鼓勵是重視內在評量與貢獻,教導孩子接納自己不夠好的部分,肯定付出的努力而非結果成敗,著重優點和長處,建立對方的自信、自尊、相信自己的能力,有勇氣接受不完美。若青少年對課業與活動失去興趣,不要批判他們在「混」,而是認知到他們正在經歷挫敗感,這時要對他們保有期待,邀請他們共同努力,「撐住那一點光。」

但她也提醒,要避免消極的期待、過度的高標、助長手足競爭、過度野心和雙重標準。更合宜的是協商形式的「共同合作,一起討論」,並尊重孩子做決定。

她補充,「讚美」是競爭為基礎的獎勵,勝者才能獲得,帶有價值判斷,「鼓勵」則是針對對方的努力和貢獻所帶來的幫助。但若真的要讚美,建議要具體、注意進步、配合鼓勵等。最後她以「一句話說的合宜,就好像金蘋果落到銀網子」,說明在聖經裡、在耶穌裡找尋「金蘋果」,提升自己價值,也能鼓勵他人。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