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復返濃霧,看見白色畫像

作家賴香吟用文字承載島嶼上的故事,持續書寫關於人、日常、歷史的故事,在好的土壤裡灌沃生命文字樹,隨應自然,應答生命的吞吐,為人顯示時代的顏色及悲喜的流動。她以《白色畫像》引領讀者走進迷霧閱讀又遠又近的歷史,並於今年榮獲國家文學大獎。本報規劃專題時,獎項尚未公布,如今在刊登之際欣聞此訊,也向賴香吟致上恭賀之意。

■《白色畫像》
作者:賴香吟
出版:印刻出版社


◉林佩蓉(國立台灣文學館研究組組長)

倒著走回去,在歷史的長廊,點燈,把一些原本被遮蓋的事情看清楚。

現在的台灣人,多數沒有經歷過二二八、沒有經過白色恐怖,他們的父母也沒有,那麼要如何讓他們知道台灣這麼重要的歷史?或者說,如何讓他們理解這段重要的歷史?

小說家問了這樣的問題,用文學作為路徑,用筆寫出足以讓人願意一探究竟的故事。那是真實存在,還是虛構?史料與時空的對稱,時空與地點的對應,角色身分的如實設定,可對應的時間、地點,好像在讀真實發生的事,沒有控訴(不止控訴)、沒有針對(無需針對),那些角色內心的為難與恐懼,生命中無預警必須面對的壓迫和困苦,小說家臨摹了行為與思想;立體化了內在與外在。而這樣的創作、書寫,小說家需要費盡多少力氣,消化、吐出、言說、創作?時間,有時正是如此浪漫地隱藏在數年的光陰裡,直到必須「斷捨離」那些錐心的文獻。賴香吟在一次新書發表會這樣說,時間到了,就必須停止。當她在面對不同的史料、圖片,來談一些陽光下已知的事情,不再是「老生常談」(然而,那些被認為是老舊的事,究竟有多少人真的了解並認真的去理解了?),事情在陽光下,大家都知道了嗎?但是事情也出現在夜晚,經由月光的映照,走進文學的場域,有了不同的姿影。

有別於歷史小說,賴香吟用「畫像」,以人名作為《白色畫像》的表與裡,將每一位她所說的人物視覺化,清治先生的成長、經歷,是生涯是思想,在那白色恐怖的時空下,清治先生確實活在那裡,他是現實角色中的複數,記憶在他們的腦中和心裡纏繞多年或者塵封一生,小說要將這些成為故事,小說家不願意讓島嶼上的歷史被失憶被無感,於是她要走進也要建構,因為時局所逼,被忘記被遮掩的,要重新被新的眼光予以淘洗。於是她說:「時代茫茫,要說這是記憶書寫,我是同意的。」(註1)

月光下,姿影搖曳清晰可辨。

在台灣史中,對於幾個名詞及所涉的時間感,許多人或許知道但也不是那麼熟知,例如「戰後初期」「戒嚴」「解嚴」「白色恐怖」等,這些大事年表上可以細節的銘刻刻度,量度精準,但是人事時地物是流動的、穿梭的。相較於現在檔案史料的開放,要投入談「明確」的時間和經歷,例如台南師範學校(今台南大學)的紅樓與琉球松,清治先生與同學在離別前所拍的畢業照,在那記憶中有一別不知何時再見的氣氛,透過葉珊(即楊牧)的〈水之湄〉,年輕的清治先生不溫不熱的情愫,靜靜在心底蔓延。這是小說家的文學之筆:

我已在這兒坐了四個下午了
沒有人打這兒走過──別談足音了

(寂寞裡)

鳳尾草從我下長到肩頭了
不為什麼地掩住我

(《白色畫像》,頁33)

幼年時陪伴在身旁,無論是上學或是分別後以書信往返,彼此將對方放在心底的少女春鶴,有了結婚對象,少年清治獨自走在校園裡,不知名的哀愁爬上心頭:「寂寞裡,寂寞裡。他感覺寂寞從括號裡跑了出來,風一吹,跑進了他的腦袋。」(頁34)小說家描繪出清治的求學過程裡,看似一小段插曲卻非常動人,有別於將國家「大寫」的歷史敘事,而有靈有肉的將人物鮮活化了。

運用史料、影像,來談當前許多人以為熟知的歷史,賴香吟提出這些材料的出土及書寫應用,都希望大家不要帶著現在的史觀去讀史料,要回到當時,例如清治先生的時代,他的處境、心情,想像當時那樣的現實是什麼?同時,跟著故事情節需要,找出符合史料的情境,進而建築或者還原那個現場。《白色畫像》裡面所出現的歷史細節,如果願意可以去查,依然可透過蛛絲馬跡有所源的找到故事跟資料,而這些正也是支撐角色在歷史空間與時局下的位置。包括跨越時代知識分子的命運,戰後自中國來台的文人飄零、台籍作家的困境等。就如同文惠女士的故事,像是拉高的空拍機,刻意省略很多細節,拍下1950至2010年間的台灣風景,風景中的人物特性表露無遺。

「時代裡的隱傷者」,如何活?如何好好活?

「發生過的事實,粗暴與恐怖,愈強加掩蓋,愈容易激生執念與怨念,文學藝術經常重複針刺那些被掩蓋的,這使得小說常落入歷史補述、證詞的尷尬角色;這一點,從日治以來便如緊箍咒般地套著台灣文學作品,連帶使小說讀法也跳脫不了意識形態先行的處境。」(註2)賴香吟穿越歷史迷霧,重返濃霧時代,白色霧氣裡,那些不能說、不敢說、不可以說的故事與悲歌,清治先生作為知識分子的縮影,對當時此時此刻的生命總有不明所以之處:「他學著念,可是,不識聖書的人他會是耶和華疼愛的人嗎?……得著生命,得著醫治。這話講中了他的心。他坐起身,取來聖書,翻開:『用至高者上帝做避難所的人,會徛起佇全能者的蔭影下。』」閱讀給予清治先生開了一扇窗,使他得以凝望也走向更遠的地方,那地方,或許就是小說家筆下的歷史深處。

這是一部以白色恐怖時期為背景所發展的小說,時代的傷痕在人的身體、心靈烙下印記,表現在外的看似少了控訴,卻是換了另一種筆法。作者帶著厚重的史料、考證,彎下自己的身子,很低很低,扎實地融進去那些塵封許久的文獻裡,想著、望著、體察著,她在說一個他們怎麼想的故事。

註1、註2:張怡寧,〈重觀濃霧時代裡微小人物的心靈──賴香吟〉,《聯合文學》,2022年3月21日。

延伸閱讀【特別企畫】他不再和他們的戒嚴史錯身而過──閱讀賴香吟的《白色畫像》


圖片提供/印刻出版社、相片提供/國立台灣文學館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