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走廊】橄欖樹下吹過的風3-2:不自知的一廂情願

阿巴斯修復影展

伊朗導演阿巴斯‧基阿魯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執導的「伊朗三部曲」: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 )、
《橄欖樹下的情人》(Through the Olive Trees)、
《生生長流》(Life, and Nothing More…),
質樸的人物、簡單的情節,訴說雋永的故事。

 《橄欖樹下的情人》(1994)Through the Olive Trees 

◉李阿生

胡笙對塔荷莉一見鍾情,一個目不識丁的年輕泥水匠對一個充滿書卷氣、家境優渥的女孩魂牽夢縈,這門不當、戶不對的關係是否有發展的機會呢?一組拍攝電影的劇組相中塔荷莉擔綱女主角,胡笙亦因緣際會從劇組人員升格為男主角,飾演塔荷莉的丈夫,這莫非就是緣分?

阿巴斯1994年的電影《橄欖樹下的情人》,以1990年曼吉爾—魯德巴地震(Manjil–Rudbar Earthquake)為時空背景,劇中所拍攝的電影亦環繞著這場災難,透過劇中人物的互動,我們得知那場地震造成的悲劇。

胡笙因著擔任男主角,讓他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塔荷莉。不過奇怪的是,自從胡笙擔任男主角之後,塔荷莉就閉口不言,導致電影無法繼續拍攝下去。導演不禁感到納悶,雖說因為期望演員以在地人為主,本來就不能期待素人的專業水準,但是完全不配合,就是另外一個狀況了。幾經探詢之後,他才知道問題出在胡笙的積極。

胡笙一直以為是塔荷莉的祖母在阻饒他們的愛情。一次胡笙與塔荷莉偶然相會,離去前兩人對望,胡笙便單方面認為是對彼此傾心,只是沒有得到老人家的首肯。他自己雖然出身貧寒,看似難以高攀,但是女孩在大地震中父母雙亡,他認為兩人的差距已然縮短。胡笙追問老婦人究竟為何不肯接受他?老婦人尖酸批評他不識字、沒錢、沒房子。

導演既然知道原委,勢必要在胡笙和塔荷莉間二擇一。誰知歷經震災的小村落傷亡慘重,竟已經找不到其他適合的男性擔任男主角。於是劇組暗暗警告塔荷莉要更換女主角,逼得塔荷莉只好開口配合。不過她也僅是在拍攝時按著劇本說台詞,其他時間仍是默默不語。尤其當唸到劇本中那個代表丈夫的稱呼「先生」時,女主角更是硬生生消音,無論如何都不肯宣之於口。

在胡笙眼中,女孩有些矜持也是合理的,他渾然不覺塔荷莉的抗拒,趁著拍攝時的空檔,滔滔不絕向她表白自己對情感的憧憬及對婚姻的許諾。他認為女孩與他兩情相悅,只是不善於表達,只要他精誠所至,必然金石為開。

在一次與當地居民的互動中,導演發現另一個女孩似乎與胡笙更為登對,於是向胡笙表達換角的想法,胡笙不僅無法接受,而且嫌棄那女孩未受過教育。「那你不就和塔荷莉的祖母一樣了?」導演意味深長地問他。被質疑雙標的胡笙卻說,若他和那女孩結為連理,就會複製階級、知識水準,他不想要後代傳承沒有學識的苦果,「我認為人們應該彼此幫助,富人應該幫助窮人,有學識的人應該幫助無知識的人。」年輕人振振有詞地說。

電影拍攝結束,胡笙知道此後接觸塔荷莉機會大減,趕緊追著她叨叨絮絮著自己的情感。最後的鏡頭是靜止的,遙望著兩個年輕男女穿過橄欖樹林,一前一後逐漸遠去。最後塔荷莉停步回頭,似乎對胡笙說了什麼,男子轉身拔腿就跑……這最後一幕完全沒有台詞,所以坊間出現很多版本的解讀。

在我來看,胡笙與塔荷莉的互動過程猶如災難,禍端則是胡笙的一廂情願。他自以為是地認定自己與塔荷莉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儘管多次表白皆遭女孩拒絕,仍一意孤行,造成女孩的困擾。胡笙對於兩人的關係有太多想像,對女孩的愛慕之心,其實停留在外貌、學識等外在條件,實則雙方並未有過深刻而真誠的互動。依我們對人際關係的粗略了解,難免會對胡笙的「腦補」功力感到不可思議,畢竟要認識一個人,必須多次互動、交流,才有可能比較了解對方的好惡,以及如何建立關係。如胡笙這般自作多情,鎩羽而歸也是理所當然。

這種互動關係,對基督徒而言也有對應、類比之處。那創造、拯救我們的上帝,並非如塔荷莉般多數時間保持緘默,任憑胡笙沉浸在自己的想像空間。相反地,上帝不斷透過眾先知、使徒對我們說話,至終更藉著祂的兒子說話(希伯來書1章1~2節),如今更以白字黑字的聖經,讓我們得以認識祂,免得我們像是胡笙般浮想聯翩,卻是不斷偏離事實,徒然落入一廂情願的窘境。


本文相片取自《橄欖樹下的情人》劇照。

延伸閱讀

【藝文走廊】橄欖樹下吹過的風3-1:留心看那純真孩童

【藝文走廊】橄欖樹下吹過的風3-2:不自知的一廂情願

【藝文走廊】橄欖樹下吹過的風3-3:微小人物的生命力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