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彩見證】無情荒地有情天──屏東隘寮開墾一甲子

高屏溪支流隘寮溪南側,有達500公頃的廣漠河床,很難想像如今的綠地,60年前卻石礫遍布、寸草不生。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盟軍解救俘兵撤退後,留下這一片礫石荒地,也是原住民重建社區的所在地……

口述◎王順調 撰寫◎吳瑞華

酷熱蚊瘧施壓灰心意
榮光上帝重回試煉地

我生長在基督信仰家庭,故鄉是高雄阿蓮的農村。由於家庭需要而選讀農校,成績獲師長肯定,畢業留校服務,擔任園藝科學生農場實習的指導老師。1968年3月,岡山長老教會的周燕全牧師給我一份報紙,得知「屏東隘寮山胞墾區重建方案」欲徵農業指導員。周牧師每年寒暑假總會率一批岡山教會青年到山地部落傳福音,他認為我是這份工作不二人選,熱心地向我推薦,我因此到隘寮協助開墾。

在一片礫石寸草不生的隘寮河床地,屯墾人們挖土搬石,辛苦
築溝圳;拍攝時間約1965年。

高屏溪支流隘寮溪南側,有達500公頃的廣漠河床,很難想像如今的綠地,60年前曾石礫遍布、寸草不生。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軍情勢漸失利,一群來自巴丹島(Bataan)及卡利加州島(Carrigador)日本佔領區的白人戰俘被安置在隘寮墾區,白天做苦工,晚上得忍受亞熱帶的酷熱,加上蚊蟲傳染瘧疾,白人營養不佳加上醫療付之闕如,死了不少人。俟大戰結束,盟軍解救俘兵撤退後,便留下這片礫石荒地,也是隘寮重建社區的所在地。

美軍官兵家眷自美國來隘寮,並攜帶糖果、衣物、玩具分送隘寮區孩童,愛無國界,博愛最樂;拍攝時間約1966年。

我剛到隘寮時,亦如俘軍般不能適應此地水土。天氣酷熱、毒蛇出沒、蚊蟲肆虐,又隻身一人離開妻小,孤單在此披荊斬棘。最覺得無力的,乃是原住民下山屯墾前一、兩年,作物收成不好,開始怨聲載道,眾人皆感前途茫茫,有不如歸去之議。帶領的喬愛光牧師(Bridgman),卻又樂觀地希望計畫在3年內完成……諸多壓力,使我興起打退堂鼓念頭。每逢暗淡月光籠罩荒野時,蘆葦割膚,礫石刺痛腳底,我不由得長吁短嘆。

整理砂礫地,築排水溝渠,隘寮開墾區原始風貌即將煥然一新;拍攝時間約1965年。

喬愛光牧師是美國印第安原住民,他與我促膝懇談。他說在美國也有舒適的家,但隘寮需要我們協助,他認為上帝遣派他來這裡,就是要散播基督的愛。他又說,聘約中載明雙方可因為不想工作或工作不力而解聘。他要我回家考慮,但是也叮嚀我,此項工作一定會成功,將對隘寮人非常有益。我雖然沒有當場答應,但是他的話一直在我腦海中縈繞……尤其是「教會一定會在此成功」令我印象特別深刻。

我回到阿蓮與周牧師談,牧師問我原本的初心、志氣就這樣放棄嗎?他的老父,也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則對我說:「馬雅各、馬偕外國牧師們初到台灣時,斯時的環境條件比現在艱困千百倍,然上帝的教會一定會在此成功。你如此隨便退聘,如何對上帝交待?」我不敢辜負這些先輩,於是又鼓起勇氣回到隘寮,直到事工完成為止。

隘寮河床地荒蕪,野草叢生,婦女、小孩齊整理;拍攝時間約1965年。

以工代賑扶植學技藝
生活獨立保障靠自己

隘寮社區重建是希望傳統居於深山的霧台、三地門、瑪家等3個部落原住民自願性遷來墾區。每戶給予1.73甲地、農作物種子、救濟物資,並輔導訓練生產技藝。

為了不讓「白吃的午餐」養成懶惰,方案推行「以工代賑」(Food-for Work Projects,F.W.P.),即受益人以勞力從事建設,獲得物資補助。台灣基督教福利會(TCS)自1966年開始,運用美國政府、美國教會人民捐贈物質,以「以工代賑」的方案發放,較過去對貧戶單向救濟更有意義且成功。簡言之,「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每位勞動者每人每月領22磅麵粉、2磅食油(眷屬比照)及若干衣服,大致能滿足全家基本生活所需。「以工代賑」的落實,使原住民生活安定下來。

社區建設也如火如荼展開,看啊!巨大怪石推一邊,石礫挖掘砌矮牆,鋤鏟沙地成農路;大夥兒披荊斬棘與砂石爭地、向砂石要糧食。播種、萌芽、灌溉、開花及至結果,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浮現希望的笑顏。

三和村是艱辛中站起來的典例。初到墾區一年多,由於地尚貧瘠,水分又不足,耕作收成差,不足一家溫飽的譏諷耳語開始相傳。180戶人家頓時動搖了初衷決心,猶如我初到隘寮的心境。

所幸,喬愛光牧師代表TCS答應大家擬定更有效的計畫,並加強醫療、農事指導,而「以工代賑」徹底解決了貧窮,改善了原住民生活。

3年期間隘寮的重建項目計有23項,如種甘藷、植玉米、建豬舍、鑿灌井、滅野鼠、貯水池、引農水、堆積肥、教縫紉等,使農業獲改良,生活得保障,從無到有重建新社區。最終「屏東隘寮山胞墾區重建方案」獲得所有墾區民眾的喝采。

農業專長開墾荒漠地
基督慈愛廣傳神美意

我的工作是指導土地利用、作物栽培,及家禽種豬繁衍、畜牧家禽疾病防治。我多次會晤一些領導人後,第一步與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合作,進行三個部落的社會及經濟基礎調查,發現部落存在健康問題、衛生不佳、營養不良、沒有水電、缺乏道路、民生必需品極缺等問題障礙。

以牛車載巨石奠基築屋,圖右為簡易避風雨的原住民茅屋;拍攝時間約1965年。

接著我與學校合作推行四健會,規劃山地農推合作教育。我與頗具專業的原住民高順良指導員兩人共同指導上千人耕作百公頃土地。TCS的官方刊物曾讚譽我們是隘寮重建功臣。

經過一番努力,各種作物產量開始提高,到處長出綠油油的嫩葉,菜圃裡一片片欣欣向榮。加上環境衛生改善,醫藥設施充實,小孩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也降低,人口興旺也提升了生產力。

無情荒地呈現美麗新風貌,喬愛光牧師說:「基督的慈愛、恩澤撒播於台灣的屏東隘寮,以後也將廣布其他地方。」經美國基督教國際救濟會(CWS)支援,專業人員輔導,原住民自立、有尊嚴,更懷抱他日回饋的使命感,一切榮耀歸給上帝。

如今的隘寮中村基督教會,是原住民心靈的寄託。

美軍顧問團第七艦隊官兵趁著休假,到隘寮屯墾區協助油漆學校後集體留影,狀極愉快;拍攝時間約1966年。

隘寮那些人那些事

60年前,在隘寮這塊無情荒地,因為基督的愛,許多人譜出了有情的故事。

歡度夏令營

台灣基督教福利會(TCS)李雲裳小姐欲帶領隘寮孩子前往北台灣福隆參與夏令營,高雄海軍基地與台北空軍基地的美軍隨營牧師為此在各自教會募集活動資金,美軍軍眷家庭也各「認養」一名隘寮孩童,讓約50名孩童得以參加夏令營。

孩子們抵達繁華的台北時,忍不住驚嘆地說:「這些建築物與家鄉的山一樣高喔!」

他們被熱情招待,去動物園見到許多未曾見過的動物,第一次走進餐廳吃飯,高興極了!

第3天前往海邊營地。隘寮孩子雖住在離海岸不到20公里的山區,卻沒有人看過海。夏令營結束後,孩子們回到家多徹夜未眠,因為整晚都在訴說歡度夏令營的奇妙經驗。

養豬增收入

從玉山神學院畢業的禹拉洋先生負責規劃養豬工作,他家位於好茶村,是魯凱族人。我們辦了村民會議討論養豬計畫,先供應母豬及飼料,母豬生第一胎的第一隻母豬,斷奶後必須返還給計畫單位,單位再將小豬轉給下個居民飼養。這個計畫能夠增加家庭副業收入。

禹先生還設計了豬舍,並曾經跑遍全縣,只為了找到合適的種豬,第一隻母豬經費由美國海軍軍牧部補助。

開挖深水井

隘寮需要家庭飲用水及灌溉農作物,然而流經村落的灌溉溝渠,村民無水權可使用,村民期待擁有自己獨立的水源。於是我們便用美國基督教國際救濟會(CWS)撥下的資金開挖深水井,並建設第一個水利灌溉系統。

源於基督教精神,村民們共同擇定一塊25公頃土地優先灌溉,鑿井之際,灌溉系統作業也開始了。不論個別家庭土地是否得到灌溉,每戶家庭皆須派出一人做工。每戶家庭按照人口數以麵粉或小麥片來支付工資。CWS也供應其他食物項目,例如奶粉、乳酪或罐頭食品,提供牛隻、牛車的家庭都可以支領額外的食物。

水手蓋小學

隘寮社區營造時,正處越戰高峰期,南台灣海軍基地的牧師諾曼‧史坦霍普(Chaplain Norman Stanhope)也是計畫有力的支持者。他為來台休假時常跑酒吧及妓女戶的海軍官兵找到替代選擇,讓水手們到隘寮做志工。

官兵們幫忙建築及修繕,也「認養」位於中村的國小,修理門窗,甚至粉刷整所學校──當然學校被漆成了軍艦的銀灰色!

一艘維修艦的官兵認為學校需要遊戲場,於是運用管子、鍊條、木板、鐵片等,裝設了鞦韆、籃球框架、蹺蹺板及溜滑梯。這些設備在船艦的甲板上組裝,然後用巴士載送到學校。

太平洋艦隊的樂隊參訪左營海軍基地時,史坦霍普牧師邀請他們到隘寮演奏。村民們在石頭跟草地上搭起舞台,再蓋上彩色的帆布。樂隊演奏超過一個小時,村民報以熱烈掌聲。

值得一提的是,樂隊進場時,收到一個大驚喜。他們原本以為自己要來娛樂村民,但是村民卻認為是他們表演的時機,於是穿上美麗的原住民服裝盛裝迎接。海軍樂隊表示,這是第一次他們上台表演,獲得音樂饗宴的回饋,也是最有意義的一次。

功臣貢獻多

禹拉洋在好茶村的家,大約需行走一天。我們與一隊美國軍醫小組拜訪他,正當我們對於自己能夠徒步到好茶部落深感自豪時,沒想到他卻與醫療小組搭乘直升機直接飛返家園。

他後來繼續在南方進行部落營造,並任牧師之職,可惜英年早逝。

極有愛心的「赤腳仔醫生」杜國夫任職霧台鄉衛生所主任,每週末到隘寮義診。當時只有羊腸小徑泥路,他走路來單程就耗去4小時,他又捨不得穿皮鞋,以「真皮」(赤腳)磨沙石路面。他從不缺診,週一上午才返回霧台工作。隘寮計畫結束後,他任霧台鄉長,這位實踐基督慈愛的仁醫,即使在45年後的今天,我們仍然記憶猶新,永遠敬佩他。

2000年5月,我與喬愛光牧師、李雲裳組長舊地重遊。時值夏天,家家戶戶抬出一箱箱愛文、金煌、土芒果要我們品嚐,並自傲地說那是37年前大家汗水種植的成果。希望的果實,吃起來格外甜美。大夥兒笑聲洋溢社區,彷彿往事重現眼前。

願我們作光作鹽榮耀上帝,基督的慈愛照遍寰宇,直到永遠。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