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字典百週年 傳承白話文

【陳怡萱專題報導】1913年宣教師甘為霖編輯《廈門音新字典》,又稱為《甘為霖台語字典》,簡稱《甘字典》,發行至今正好100週年,7月20日在台南神學院禮拜堂舉辦感恩禮拜。甘為霖亦是最早關心盲人的宣教師,惠明盲校師生10多人出席這場禮拜並獻唱,與眾人一同記念甘為霖對台語白話字及視障教育的貢獻。

禮拜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總會、台南神學院、台灣教會公報社共同主辦,序樂後由惠明盲校樂團帶來〈You Raise Me Up〉讚美詩歌。主禮講道為南神院長王崇堯牧師,引用聖經創世記11章1~9節巴別塔的故事來談「不同口音」。

王崇堯指出,巴別塔是一種「中心主義」,上帝藉此打破集中的強權;後來摩西帶以色列人走出埃及,寫以色列人的故事、找到屬於以色列人的迦南地,亦是一種對抗強權的示範。

王崇堯認為「語言」「口音」代表歷史、族群、地理等幾個不同的意識,讓人得到自我認同,明白「我是誰」,特別是如今世界變遷快速,「我」的意義為何,《甘字典》的誕生便是要幫助台灣人說台灣人的故事。

「看地不順眼就拆、看人不順眼就操,」王崇堯連結近日台灣時事指出,長老教會在這個時代更應打破中心主義、落實在地關懷,如同當年宣教師致力幫助台灣人傳承自己的語言,「選擇、認同,思想語言對人的意義。」他呼籲眾人為台灣的弱勢團體及在第一線奮鬥的社運人士祈禱,讓台灣人能夠繼續用自己的語言來建立美好的迦南地。

講道後眾人起立吟唱〈台灣翠青〉,這首有「台灣國歌」美稱的歌曲,歌詞創作迄今正好20年。

禮拜中除了記念甘為霖編輯台語字典的貢獻,同時思念他當年看見盲人而心生憐憫,透過視障教育向盲人傳福音的事蹟,禮拜中特別為惠明盲校教育費用奉獻。惠明盲校誕生於1956年,由一位富愛心的美國基督徒在遺囑中託付要在台灣設立盲童教養機構。校長賴弘毅代表上台致詞感謝各界關心,院童則獻唱詩歌〈眼光〉。

賴弘毅指出,惠明盲校是目前國內唯一的私立特殊教育學校,目前校內共有167位孩子,最遠從金門來就讀,服務全國最多的視多重障礙學生,提供視障者免費接受國中小教育、高職教育到教養院的職業訓練及終老照顧,期待台灣人能共同來幫助這些台灣孩子。

禮拜尾聲,主辦單位由PCT總幹事林芳仲牧師代表贈禮,由當初協助編輯《甘字典》的永康教會陳大鑼長老後人陳祝堂先生代表接受。

根據甘為霖牧師的序,《廈門音新字典》得到林錦生、陳大鑼2位台灣人信徒的協助。林錦生1907年3月受聘協助甘為霖編修字典,工作近2年後辭任;之後由陳大鑼接任,他因漢學基礎良好,被甘為霖找來幫忙編輯廈門音字典,共事3年。

陳大鑼除了協助《甘字典》的編修,當時在新樓醫館的戴仁壽醫生計畫刊行《內外科看護學》(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Nursing),特別請陳大鑼協助,用羅馬字寫成,這本書於1917年發行。1923年陳大鑼又協助劉青雲編寫《羅華改造統一書翰文》,這是一本極重要的台語應用文寫作參考書。

甘為霖著述豐富
甘字典助人識字

【實習記者林碧堂專題報導】甘為霖宣教師(Rev. William Campbell)於1913年出版《廈門音新字典》(今簡稱《甘字典》),百年來一直是學習台語者最重要的字典。甘為霖是蘇格蘭人,在格拉斯哥(Glasgow)完成神學教育後,由英國長老教會派到台灣從事宣教工作。他在台灣服務的時間長達46年,僅次於巴克禮牧師。除了牧會、開拓教會、開辦盲人教育外,亦不斷著述,其著作是在台宣教師中最豐富的。對今日的台語使用者而言,甘為霖最大的貢獻是編輯《甘字典》。

《甘字典》約收錄1萬5000漢字的台語發音,字彙除選自《康熙字典》、閩南語韻書《十五音》外,也參照其他學者所編寫的漢字字彙典。原先這本字典是提供白話字使用者學習漢字,而今卻被用以學習台語。

《甘字典》1913年由台灣教會公報社發行,甘為霖在序言中說:「對每字的解釋只能簡寫,但字義已夠清楚讓人知道如何使用。而漳、泉、台有很多不同的腔調,要印成書則宜採較通行的腔調,讓人很自然的發音。40年前我到台灣時,並無這種字典,也沒有任何老師知道,我就趕緊編本字典,盼望可以助人識字,這就是盡我的本分。這本字典能完成,要感謝林錦生和陳大鑼。」

1924年發行的第2版,是由巴克禮牧師寫序:「這本字典於10年前第一次發行,廣受各界歡迎,所印1000本沒幾年就賣完,常有人要求再版。1918年,甘博士回英國3年後就過世。這本字典很好用,我們設法再印,內容都照初版,僅更正錯誤。為方便查找,漢字目錄印在最後,未註明漢字的地方則刪除。使用這本字典時,要記念甘博士40多年為我們台灣奮鬥犧牲。」

附註中說:「1923年9月1日,橫濱遇到震災和火災,在那裡的1500本字典都燒毀,1924年又設法在上海重印,因此只好賣比較貴。」巴克禮在1933年(昭和8年)第4版序言中說:「1924年再版的甘博士的字典已賣完,現在又設法再印3000本。從初版迄今總計發行6500本。每年都有很多人要買。大家要記念原著者甘博士的苦心。」

2008年第20版開始正式以《甘為霖台語字典》的名稱取代《廈門音新字典》,序言說:「本書長久通稱《甘字典》,今將《廈門音新字典》正名作《甘為霖台語字典》。」

新台灣文化 用母語思考認同

【陳怡萱專題報導】記念《甘字典》百週年,感恩禮拜後邀請資深台語文學者鄭兒玉牧師進行專題演講,題目是「甘為霖對建設『新台灣文化』之貢獻」。由《台灣教會公報》總編輯方嵐亭牧師擔任主持人。

鄭兒玉表示,當年蘇格蘭改革宗教會連續差派2位優秀的宣教師來台灣,分別是甘為霖和巴克禮,甘為霖編輯《甘字典》、推動視障教育,巴克禮創辦《台灣教會公報》、編輯新約聖經。另外還有戴仁壽醫師著作《內外科看護學》,是用白話字寫成。

鄭兒玉認為當時宣教師發行種種刊物,形成「南部台灣白話字文化圈」,對台語文教育傳承貢獻極大。特別《甘字典》有兩項革命性的貢獻,一是以「語音」為主,二是採用「主語對主語」的字典編輯形式。

鄭兒玉解釋,語言原本只有「音」,與人溝通講話時,不用想到字就能明白,《甘字典》用音做分類方便查閱;其次,《甘字典》是採用現今各國國語字典的編法,例如「日日字典」、「英英字典」等,用同樣的語言去說明字詞,《甘字典》也是用白話字說明白話字。

論及「新台灣文化」,鄭兒玉指出台灣歷史經歷荷蘭、西班牙殖民、明鄭、大清、日本、國民黨等外來統治者,歷史不斷重複,更必須去思考「歸屬認同問題」──「我是誰、我是哪國人」。如同上帝與罪人中間必須有耶穌成為中保,他期待台灣經歷正與反、外來與本土、主統與被動等重重時代擺盪能逐漸產生一個「合」的新台灣文化。

鄭兒玉說,台灣人應該記住當年甘為霖與巴克禮等宣教師重視台灣的精神。他引用《受壓迫者教育學》一書中的觀念表示:「講母語,就能慢慢覺醒」,並以猶太人亡國後猶太語言仍在為例,期許台灣人重視台灣母語。鄭兒玉亦呼籲當今長老教會應積極參與「新台灣文化圈」復興運動,使人透過母語認同而認識創造主,並參與創作讓台灣人覺醒、符合普世價值的人道文化。

演講尾聲眾人合唱〈台灣人的父母話〉一曲。鄭兒玉在1994年創作時本來是為《台文通訊》滿3週年的紀念刊所寫的祝賀詞。後來台南神學院台語教室學員李照雄為它譜曲,之後由南神音樂系老師吳仁瑟及民族音樂專家駱維道博士修改,而成為目前的樣式。

台中惠明盲校
以基督做核心 服務百位障生

【林家鴻專題報導】7月20日的台語《甘字典》百週年感恩禮拜中,台中惠明學校視障生組成的「小小樂團」也受邀演出。校長賴弘毅表示,惠明對早期來台的歐美宣教師一向心存感念,因為他們,才有今日特殊教育榮景,能帶學生以音樂及歌聲記念同為特教之父的甘為霖,意義非凡。

惠明學校的前身為惠明盲校,其創辦的歷史源自1956年1位美國基督徒的無私奉獻,他於臨終時藉遺囑託付友人,運用其部分遺產在台灣成立專門照顧盲生的教育機構,盲校因此誕生。惠明盲校從最初的13位學生,少數老師克難經營,發展至今已是間具有校舍、育幼院與教養院的正規教育機構,為全台28所特殊學校中,唯一私立且提供免費就學及住校的學校。

惠明目前服務124位視多重障礙生,其中多數為患有智能、肢體等多重障礙且家庭弱勢者,視多重障礙生的招收比例遠超過國立學校,為一大特色。這些原被認為無需接受教育或經濟弱勢的孩子,因而有機會接受國中小教育,學習生活自理和基本認知,培養生活技能和發展興趣。賴弘毅表示,惠明照顧的學生年齡橫跨6歲到22歲,5年前也成立教養院和庇護工廠,照顧家庭功失能、無法自立生活的校友,對視障者提供一輩子的服務是惠明的願景。

甘為霖百年前秉持基督之愛關懷盲啞人,惠明今日延續這樣的精神,是台灣目前唯一的基督教特教學校。賴弘毅說,曾有善心人士造訪時直言,學校大門上方豎立的十字架令他反感,若能拆除即無條件奉獻白米。但賴弘毅委婉強調,惠明向來秉持基督精神,無條件關懷來自不同宗教背景的孩子,盼對方能接受。可惜該位人士從此沒再出現。

「寧可不要大筆捐助,也不背離基督教辦學的『核心價值』。」賴弘毅表示,惠明歷來在經費僅獲政府補助2成、8成靠社會大眾捐助下,雖然走得坎坷,但7成基督徒為主的師長樂於為視障及視多障生奉獻心力,且甘於領較公立學校少的薪水,無論如何絕不離開信仰,讓黑暗中的孩子能看見基督榮光是惠明存在的價值。學校成立10多年的「小小樂團」為校方募款的重要管道,盼未來能與教會多連結。

盲人牧師邱瑞淵
教育改變一生 深信上主預備

【陳怡萱專題報導】今年是《甘字典》百週年紀念,當年甘為霖牧師除了編撰字典,還特別看重、關心盲人,而有「台灣特殊教育之父」的美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一位天生失明的盲人牧師邱瑞淵正好也在今年初封牧,他目前是台南中會德光教會的宣道牧師,同時還是鋼琴調音師與小提琴老師。

邱瑞淵出生就雙眼失明,從小送給阿公事奉的池府千帥當義子,還希望他長大後能夠繼承阿公的衣缽成為乩童。12歲時因為惠明盲校的校長陳淑靜來家裡帶他去上學、受教育,因而接觸基督信仰,在求學期間受洗信主。邱瑞淵曾說:「如果不是陳校長,「我可能就真的一輩子當乩童了!」

後來邱瑞淵去讀台南神學院,在那裡遇到他的終身伴侶黃清香,兩人育有兩個女兒百合、瑩純,一個在離島擔任研究助理,一個在台東布農部落工作。

大女兒邱百合說,從小就要當爸爸的眼睛,帶他出門工作或出去走走,現在有回家的話也會騎車或開車載他出門,感覺這都是很稀鬆平常的小事。她認為這個家庭很平凡,雖然爸爸眼睛看不見,但她覺得:「每個人都有缺陷,人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不足。」

因為邱瑞淵在惠明盲校很多同學也住在台南,邱百合從小就習慣與這些盲人朋友互動,同時也看見很多親友幫助這個家庭,自然而然讓她感受到「上帝會幫我們預備很多事,不用太擔心」。

年初的封牧禮拜上,邱瑞淵曾談笑憶往事,他感謝上帝恩典滿滿,特別是在台南神學院就學期間受到許多師生熱心照顧,「很多人喜歡找我去看電影,因為有打折」,引發眾人大笑。

這樣的樂觀天性也遺傳給女兒,邱百合說,小時候常常用別人給的二手物品,「感覺也滿好的,很環保!」她認為,生長在這個家庭沒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倒是爸爸的言行總讓她覺得:「做事要認真,不要跟別人比較,跟自己比就好。」

長大離家到外地工作,問她爸爸帶給她什麼樣影響,邱百合說:「會多站在別人的立場來看事情。」因為每個人都有不足的地方,人都需要其他人的幫忙才能過生活,「我想,缺陷會成就一種完美。」

台北博愛手語教會
承辦國際大會 聾啞接軌普世

【邱國榮專題報導】博愛手語教會前身是一群聾啞青年的查經佈道所,不屬任何教派,於1990年2月開始聚會,由現任該教會牧師吳信蒼帶職事奉,於庫倫街的自宅帶領查經聚會。佈道所於1992年12月6日成立「博愛手語教會」,當時聚會人數約12人。

佈道所事奉期間,吳信蒼亦在台南「博愛基督教聾啞福音會」帶領敬拜聚會,他在這個時候認識了影響長老教會設立壽山中會手語教會的牧師陳博文,進而了解長老教會宗旨,後經佈道所全體教友認同,進而歸屬於長老教會,於1992年正式成立「博愛手語教會」,隸屬於台北中會。

2008年1月20日,博愛手語教會在馬偕紀念教會禮拜堂舉行吳信蒼封牧就任感恩禮拜,同年的11月,該教會遷至長老教會總會地下室北區大專學生中心,做為每主日固定聚會地點。

第13屆亞洲聾人基督徒宣教大會(ADCMC)將於2014年10月在台灣舉行,承辦單位是博愛手語教會。該教會師母陳慈美表示,去年大會投票通過第13屆大會由新加坡負責承辦,但在委員會進入大會籌辦會議時,新加坡教會方面突然喊卡,表示因故無法接手承辦,於是委員會去年底詢問台灣方面的會員博愛手語教會,問其承辦可行性,吳信蒼回覆承接,原因是他覺得這是讓台灣聾啞基督徒接觸普世教會的難得機會,因此欣然答應接下任務。

由於博愛手語教會的規模是「支會」,難以獨自承辦這場國際大會。不過陳慈美指出,吳信蒼是台灣手語聖經發展協會理事長,協會獲悉消息,欣然答應與教會共同承辦,但資源仍非常有限。因此陳慈美近日將起草募款計畫,募來的款項,部分用來補助台灣聾啞人的報名費,「大會報名費每人需要新台幣8000元,這個數字對多數聾啞人來說,負擔是沉重的。」她盼望大家為募款關心與禱告。

目前大會委員會是5人的組織,由日本、韓國與香港的代表組成,中國的代表是在第10屆大會時加入該組織,之後承辦了第11屆大會。陳慈美表示,代表中國的會員是家庭教會,是由韓國教會到中國宣教所開拓的教會,並非中國三自愛國教會。

周信榮牧師夫婦
聾人文化交流 助彼此更了解

【實習記者林碧堂專題報導】周信榮、潘純冕牧師夫婦現在雖然已經不是手語教會牧師,但仍關心手語教會和弱勢事工。周信榮說:「潘牧師之前在高雄手語教會牧會6年多,是因為陳博文牧師找潘牧師幫忙牧養剛建立的手語教會,潘牧師就成為手語教會的囑託傳道。」周信榮也因此學習手語,「因為潘牧師有兄弟姊妹需要用手語交談,我當初學習手語是為了能與他們對話。」

因著對手語有所認識,周信榮也曾用手語幫助太太牧會。在他就讀台南神學院道碩二年級時,潘牧師懷孕,就有半年的時間是由周信榮幫忙講道。

周信榮回憶:「那時是我真正開始操練手語,特別記得我第一次講道的情形,只要是我比不出來的手語,我就寫在白板上,教會的兄弟姊妹就立刻教我怎麼比出來,所以我就一邊比一邊寫,一來一往,互相學習,我原本預計10分鐘的講道,結果用了2個多小時。」在這半年裡,周信榮因為持續在手語教會講道,因此手語進步十分迅速。

周信榮、潘純冕到台北中會永光教會牧會後,仍關懷手語事工。周信榮說:「我們2000年來牧會時,台北已經有手語教會,雖然關懷的機會比以往在高雄的時候少,如果手語事工有需要我們,我們就會幫忙和協助。」談及關於聾人宣教方面的事工和想法時,周信榮認為,舉辦有關「聾人文化」的活動,「提供機會讓聽人與聾人彼此有更多交流和認識,能夠增進對彼此的理解。」而在中會裡面,也應該持續「為我們的聾人弟兄姊妹發聲,尋求關心跟支持,撥經費支持弱勢團體的事工,這是教會一定要做的。」

周信榮、潘純冕夫婦表示,地方教會能夠、也必須關心弱勢者的事工,「在講道時提到弱勢關懷的主題,讓兄弟姊妹關注聾人及社會困苦人的議題,期盼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關懷。」也有一些方式能讓手語深入教會團契,「像松年團契常常會唱手語歌,大家邊唱邊比,成為另一種讓大家對聾人文化和手語不陌生的媒介,聽人也體會到手語本身生動豐富的韻律和美感。」他說,讓弱勢者被尊重、需求被滿足,人與人之間有更新而和諧的互動與了解,這是耶穌基督的教導,亦是教會的目的。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1條評論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