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讓二二八踏上共生之旅3-1

採訪◉李佑生
相片提供◉台灣共生青年協會

每一位往前走的人,都在試圖尋找答案;
每一位回頭望的人,都拾起了一部分的空白。

──第11屆共生音樂節

這群年輕人,他們自身與親人都未曾經歷二二八事件,卻心懷二二八;這群年輕人,他們費心思量,以創新的方式探索這樁對台灣影響深遠的事件,年復一年,迄今已屆11載──他們是共生音樂節的籌備團隊,成員平均年齡不到30歲。

為了二二八

「看著是茫茫的海水,思念是遠遠的故鄉。30年飛鳥在流浪,故鄉,我的故鄉……」2022年2月28日,蕭泰然作曲的〈永遠的故鄉〉在春麵樂隊的演奏下悠揚在凱達格蘭大道。其背後,是一群年輕學子為了記念發生於1947年的二二八,自2013年展開的紀念行動。

曾經擔任共生音樂節第8屆及第9屆總召集人的葉芊均,談到從前輩口中得知的共生音樂節濫觴。她表示,早年多數二二八紀念活動以受難家屬為主體,固然莊嚴肅穆,令人嚴正看待,但隨著時移事往,二二八離人們越來越遠,不容易吸引更多未曾涉身其中的人參與。2013年,一群關心二二八的年輕人期待以不同的思維、形式記念此事件,吸引更多人關注,於是開始每年2月28日自發性地在凱達格蘭大道舉辦演唱會,邀請許多本土樂團參與演出。

葉芊均表示,共生音樂節雖以音樂為主軸,卻不以音樂為限,每年會依據成員進行新的嘗試,譬如同步舉辦專題講座、地景小旅行、轉型正義與人權影展、歷史工作坊,甚至發行紀念專冊,可說涵蓋所有藝文呈現方式。為使發展更具組織性,也讓議題討論得以延續而常態化,團隊於2019年成立台灣共生青年協會,融會過去籌備音樂節的經驗,繼續為台灣的轉型正義盡心竭力,期能弭平歷史的傷痕。

主題展覽。

為何是二二八?

為何特別關注二二八?第5屆共生音樂節時加入團隊的葉芊均說,其實近代台灣歷史的衝突事件不僅有二二八,而且就國民政府初來台灣的局勢而言,族群之間的衝突似乎難以避免,「但我們要問為何死傷如此多?」當時人民看到國民政府無差別屠殺,許多台灣精英無辜受害,如律師湯德章被殺後曝屍示眾,台灣人民開始從支持國民政府轉為反對,甚至轉而認同共產黨政權,種下了反對威權的意識,「人們對這個政權打了問號,並留下負面的印象。」正是二二八的悲劇性及全面性,促動他們特別關注此事件。

第4屆共生音樂節時加入團隊的成員徐祥弼則說,一方面是二二八的影響,導致台獨理念、反抗運動於某些人心中扎根,流亡海外者如史明、黃昭堂等由此開始發展台獨的理念,留學生與他們接觸後,又將他們的觀念帶回台灣。另一方面,國民政府激化省籍衝突,不只殺害台灣人,也攻擊外省人,加劇了雙方的不理解,形成無法弭平的鴻溝。

徐祥弼說,在近代台灣諸多歷史事件中,二二八之所以值得台灣人關注、強調,是因為此事件的真相是達成轉型正義、治癒這塊土地傷口不可或缺的關鍵。「我們應先了解真相,再探討解決傷痕的方式;反思、同理傷害,避免同樣的事再度發生,並思考、想像台灣未來要走向何方,讓更多人知道,形成今日光景的緣由。」

分享繪本。

踏上共生之旅的起點

有趣的是,共生音樂節團隊大部分成員其實與二二八沒有直接關係,關心此事件的緣由也各不相同。第11屆總召、台灣共生青年協會秘書長潘美說,家裡雖沒有受難家屬,但從小她的家裡就會討論本土議題,她的媽媽常對她說:「妳是台灣人。」而二二八相關的討論,在她們家更是理所當然的事。後來潘美就讀台南女中時,有一位學姊回到母校舉行系列講座,提到第3屆共生音樂節「青年再起」,便讓潘美萌生一探究竟的想法。

同為台南女中校友的葉芊均追溯自己的起點,則是因為學校中那棵被稱為「丁窈窕樹」、「人權樹」的金龜樹,背後的故事促使她追查、省思人權議題,包括二二八。

徐祥弼則是自高中時就開始關注反抗威權的議題,如1960年代的青年自覺、嬉皮等運動,加上當時目睹三一八學運,因此留意到共生音樂節團隊,後來至台北讀大學就加入了。他表示,過去對二二八的理解很有限,僅圍繞在查緝私菸,「其實不是那麼簡單。」1990年代後,關於二二八的研究越來越多,分析當時的歷史脈絡、國際情勢,重新理解這樁歷史悲劇,就不至於重蹈覆轍,亦深化台灣的人權教育。「希望更多人正視此事件,不讓這事件成為過往雲煙。」

施放狼煙。

延伸閱讀

【特別企畫】讓二二八踏上共生之旅3-2

【特別企畫】讓二二八踏上共生之旅3-3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