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採訪|林婉婷

疏果,挑掉外型與色澤不佳的歪果,讓珍貴的養分餵飽每條枝枒上僅存的果實,藉此收穫最優質的熟果。如同基督徒的生命經歷上帝修剪後有所更新,對於「小米園蔬果園」負責人、Payuan(排灣)中會Tjuvecekadan(佳崇)教會師丈、國小教師退休的賴約翰而言,他也如此看待這座從父母手中承接的農園,並且經歷「從厭惡到喜愛」的翻轉。


父親的伊甸園

賴約翰的母親是比悠瑪部落(舊稱平和)出身,由於舊部落位在大武山深處、交通不便,於是當年隨家族搬遷到武潭部落,與當時在Qapedang(武潭)教會牧會的賴光雄牧師,也就是賴約翰的父親相識,後兩人結為連理。

他們曾在佳義部落牧會,有族人奉獻山上土地,還幫忙建設住宅,因此在佳義部落定居。對賴約翰來說,自己的童年回憶多與佳義部落有關。約是1959年,從比悠瑪部落遷到現址,經賴光雄主動提議,他們搬到比悠瑪部落;幸得部落願意分配山上和平地的土地給他們;後來又跟平地人購地,建立現在的「小米園蔬果園」。這座農園的豐收,讓牧家能夠養育、栽培四名子女至學有所成。賴約翰仍記得,他的父親稱這座農園為「伊甸園」。不過賴約翰直言,自己過去更多是協助者,父母才是農園長期的主責者;直到父親幾年前安息主懷,才由身為長子的他正式承接。

從厭惡到喜愛

「其實,過去的我很不喜歡農業。」賴約翰回憶,雖然從小跟著母親務農,但自己以前並不喜歡、也從來沒有主動到農園。或許是當時的他不喜歡農事的疲累與繁忙。隨著就學、升學而寄居在外,成為老師、進入學校服務,更是遠離農業生活。他坦言,一開始踏進農園,只是順從父母。

然而上帝奇妙安排,在擔任教師期間,賴約翰接觸並投入數位科技。正想要怎麼將數位應用在農業,又收到台北友人提供資料,得知台北市政府要推動數位保存原住民族傳統技藝的計畫;他在自費受訓的前提下錄取、北上受訓。完成培訓後,他架設「小米園商購網」,結果訂單絡繹不絕。在學習農業的同時,也要學習包裝、物流等商業相關的知識與應用,這段過程逐步開啟他對農園的興趣和投入。後來,連族人都曾對他說:「老師,你真的很像農人。」賴約翰不只高興終於獲得族人認同,也高興心繫農園的父母能夠更放心。

在父親離開後,賴約翰決定更積極經營農園,包含改進農業做法、流程與設施,希望提升工作效率。現在農園主要作物是芒果,他還特別參加枋寮鄉農會的培訓,累積更專業的知識與合作社通路,得到不錯的成績,更在2018年取得春日鄉歸崇社區發展協會的「友善耕作農產品認證」。

曾經厭惡農事的他,現在終於感覺到農人的詩意與快樂,並更能跳脫農業有形的經濟價值,享受其無形的情感意義。這片土地連結他們家族一代又一代的愛,包括他的兒女、女婿和媳婦,同時也獲得教會的愛。「小米園蔬果園」將農產品所得奉獻部分給教會作為建堂基金,也分享技術給他人。

賴約翰表示,現在的他,於傍晚時分走入芒果樹間、踏在這片父母經營半生的田地上,終於感受到土地是芬芳。

|延伸閱讀|

【特別企畫】做工的人,真實的同工

【特別企畫】海上的人,以家為航向


專題攝影|林婉婷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