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鹽教會親子講座 李岳庭談積極性傾聽

(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高雄報導】6月10日晚間,高雄中會光鹽教會舉辦社區親子教養講座,邀請台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專任教師李岳庭副教授,主講「語言未豐富兒童親子關係的增進」。李岳庭在講座開頭點出講座有兩個目標:第一是認識如何和語言發展尚未成熟的孩子溝通,第二是幫助教會弟兄姊妹們如何將上帝的愛傳達給小孩。他特別預備玩具讓與會者分組實務演練,挑戰轉變平常的表達習慣,並拋出一項回家作業、也是改變習慣的第一步:嘗試與孩子相處五分鐘期間「不提問」。

(攝影/林婉婷)

「你/妳平常最常和孩子說哪句話?」李岳庭表示,所謂表達除了語言、還有肢體,這都是「訊息傳遞」的方式。而訊息傳遞後,還要有訊息「接收」和訊息「理解」,這幾個環節要是有差錯,可能就無法表達心意。他另請主日學同工想想為何喜歡與孩子互動,如果是因為好玩、可愛,這種出於「自己喜好」的原因其實不是合適的服事心態,且當孩子頑皮時可能會遇到挫折。

(攝影/林婉婷)

接著他談到如何在互動中給孩子「自信」:讓孩子感覺被關心、理解、疼愛、信任、有價值、有能力且能夠自我負責,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特質、能力與個性。李岳庭指出,透過遊戲過程可以很快看出孩子的特質、能力與個性,但過程不需要進一步評價孩子表現好壞,只需直接依事實指認能力,讓孩子能決定自己是怎樣的人,而不是依附大人的評價。

在互動中為孩子建立自信的實務建議包含積極性傾聽、設定限制、建立自尊。「積極性傾聽」是全心全意留意孩子的一舉一動,並能夠將孩子的情感與行為以語言陳述,讓孩子感覺被關注、被瞭解,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也有能力的。他提到,情緒行為很難用單一用詞去解釋,鼓勵在場與會者要豐富情緒描述語言;另要注意的是,當孩子沒有幫玩具命名,一塊積木可能是汽車、也可能是動物,大人不應直接以自己的以為去定義,而是描述時用「那個」代稱、尊重孩子的想像力。

(攝影/林婉婷)

在分組演練積極性傾聽後,李岳庭說明「稱讚」和「鼓勵」的不同:稱讚是出自於大人的主觀評價,重視結果且有條件接納;鼓勵是聚焦觀察兒童的表現後反映其特質,重視過程與無條件接納。

「當你讓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就是在給予他們自信。」李岳庭呼籲與會者們每天花520分鐘時間,不要拋問題、只要全心專注孩子表現並追蹤、反映,接住孩子們傳遞出來的訊息,「溝通是在孩子想說的地方與他們相遇,不是滿足大人的好奇。」講座後的回應時間,光鹽教會牧師蔡詠信牧師分享自己實踐積極性傾聽、確實營造不同親子時光的心得。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