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頻道】初探馬太效應(上)

Matthew effect

Image by senivpetro on Freepik.

◉江孟哲(台南中會退休牧師)

新約聖經馬太福音中揭示新的智慧,讓人深思社會的深層現象。在馬太福音中,有一段論述特別值得我們留意:「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13章12節)以及:「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奪過他這一千來,給那有一萬的。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25章26~29節)這段經文被後世引申為「馬太效應」 (Matthew Effect),即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社會現象。

典出聖經的社會現象

馬太效應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Robert C. Merton)於1968年提出,他透過社會心理條件和機制,剖析了這種「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社會現象。在實際生活中,馬太效應意謂著:一旦獲得微薄的成功,就可能會累積優勢,進而擁有更大的機會以獲得更卓越的成就。

馬太福音中的一個喻道故事,描述了一個富人分配他的財富給三個僕人管理。富人給了第一個僕人五千銀子,第二個僕人兩千銀子,第三個僕人一千銀子。其中,前兩位僕人透過努力,賺得了百分百的收益;然而,第三個僕人,卻只是將銀子藏在地下,最終無所獲得。在故事結束時,富人獎勵了前兩位努力的僕人,並且嚴厲地懲罰了無所作為的第三位僕人。

對於這個比喻,基督徒或許會有不同的見解。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基督徒談論投資與回報,與信仰的精神並不相符。然而,這個比喻實際上推翻了舊的保守觀念。在上帝的國度裡,我們應該投資並管理我們的資源,使其更加豐盛。平等的價值不一定意謂著相同的報酬,很多時候,為了獲得更高的報酬,我們需要更多的專業知識或能力,並且付出更多努力。故事中,兩位表現優秀的僕人獲得的獎勵數目雖然不同,但他們都得到了相同的讚美。這篇信仰信息暗示著:如果我們為了上帝的榮耀全力以赴,運用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才能和資源,我們就能與其他值得信賴且忠心於上帝的僕人站在相同的平台上。這就是馬太效應的基本原理。

力量20/80能力

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是我的盾牌;我心裡倚靠祂就得幫助。所以我心中歡樂,我必用詩歌頌讚祂。(詩篇28篇7節)

你會不會覺得人生好難,成為一個好的人很不容易?小時候,我剛開始上學,總覺得自己好棒的,卻往往只是第二名,因為班上有一個林小明,第一名總是他。有一次,我總算考了滿堂紅,全數科目都是100分,沒想到,林小明也是,只好並列第一。但是,我學號數字比較大,所以並列後還是林小明先列名在前。呵呵,作人好難啊!就工作上來說,辦公室總是三五張椅子並排,但是總有一張排分是20分的,其他分列100、80、70分,而我總是分坐20分的那一張……。所謂強者恆強,弱者恆弱,馬太效應就是這樣的互動。

馬太福音的故事原本講的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原理,我們可以濃縮成資源的分配和取得,也就是能力的內涵與力量的表徵。我們可以再量化成「20/80法則」(又稱帕雷托法則或二八法則)。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經歷一番奮鬥之後,若沒有獲取應得的報酬,就會感到來自心中不悅,甚至演變成世態炎涼的態度,好像一切的不順利都是別的錯誤引來的。我們為此感到自悲、沮喪,認為所有的付出、百分百的努力都是做白工!

按著馬太效應所啟發的「20/80法則」來靜默思考。我們發現,在生活上的任何領域,有八成的人付出大多資源與能力,卻只回收了20%的利益,總是不能得到有滿意的回報。然而,那些讓我們感覺無所事事、輕輕鬆鬆的少數兩成的人,卻總能收穫80%豐碩的成果!為什麼?是我選錯了領域,沒有空間的管理,也沒有掌握好時間嗎?或者跟錯了人,做出不正確的選擇?還是我自己做錯了什麼嗎?然而,即使我捫心自問無數次,恐怕仍一無所獲!

在詩篇28篇詩人的禱告中,詩人求上帝不讓他受到如同世上的惡人所受的刑罰,生老病死,因為信靠上帝是他的磐石,而他又沒有像惡人一般作惡,不應與惡人一同被滅。他說:「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是我的盾牌;我心裡倚靠祂就得幫助。所以我心中歡樂,我必用詩歌頌讚祂。」(7節)詩人的力量並非來自世人,而是來自於上帝。他只需付出20%的努力和才能,就能得到80%的豐收和成果。因此,生命的能力與態度,應該是信奉並倚靠超越的上帝的權能。只有當我們的行為與真理相符時,我們才能擁有豐盛的生命、自由和遠景。

資源之探索與應用

為此我提醒你,使你將上帝藉我按手所給你的恩賜再如火挑旺起來。因為上帝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提摩太後書1章6~7節)

馬太效應的「鋩角」在於資源的追求與利用。那麼,哪裡能找到這些資源呢?無論是物質上的資源,如金錢、財產;或是精神上的資源,如創新思維、知識、智慧和力量;甚至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聯絡網,這些都是強大的資源。

人們追求資源,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缺少這些資源,於是驚恐失措的求取。然而,這種追求的慾望,卻往往成為了一大障礙。我們可以有求知的慾望,但不能被這種障礙所束縛。

還記得我剛任職傳道人牧養教會,我全心全意地參與各種教會活動,推動教會的發展和成長。我曾將新元素融入傳統的主日學,例如,我開設了初階英語班,吸引了大量的學童參加。但是,我們教會位於郊區,師資短缺,我只能祈求上帝的恩典。幸運的是,不久後,我遇到一位來台工作掙錢的菲律賓年輕男子愛迪(Eddie)。他是菲律賓的醫學生,為了賺取學費,他休學來台工作。於是,我邀請愛迪擔任英語志師,教導孩子們學習簡單的英語,如此一來,我順利地推動了這個新的教會事工。

然而,在一年後的秋後冬初,愛迪帶著眼淚,跑到教會來尋求協助……。 (待續)

延伸閱讀:【探索頻道】初探馬太效應(下)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