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繼續溫柔堅定地訴說

第34屆金曲獎於7月1日在台北小巨蛋舉行頒獎典禮,其中頒獎人艾怡良將評審團主席簽名看成得獎者,誤把獎項頒給名字只有一字之差的入圍者。事後檢討,發現頒獎手卡的排版設計有缺陷,確實容易造成混淆。顯見任何一個微小的細節,就可能對大局造成難以挽回的影響。

相較於頒錯獎的烏龍插曲,只要修正相關設計就可以改善,真正引起文化圈大混戰,並值得持續探問的,反而是最佳台語女歌手鄭宜農,致詞全程未使用台語。就有觀眾遺憾表示,既然是最佳台語女歌手,即使只是致詞時用台語說聲「多謝」也好;不過也有人嘲諷:「乾脆規定要通過台語檢定才能報名金曲獎好了。」

事實上,對於母語即將滅絕的文化焦慮,並非空穴來風,就連聯合國都將台語列為瀕危語言中「重大危險」等級。從小使用台語,卻見到語言在政策迫害中逐漸死亡的長輩,在社會走向自由開放後,自然有無比的使命感,矢言復振台語,並以此作為擺脫外來殖民的民族精神象徵。

可惜的是,年輕一輩不見得都能理解這種傷痛。伴隨華語使用者怒斥「台語沙文」「憑什麼只有台語能叫台語」等汙名化指控,到今日「台語糾察隊」等訕笑,更說明了難怪母語復振工作者都是一副堅忍卓絕的樣貌,因為若非有超強的意志力,絕對無法在這數十年來忍辱前行。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是以台語白話字發行全台灣第一份報紙的信仰團體,更在迫害母語的威權統治年代裡,經歷母語聖經遭政府沒收的傷痛,如今仍堅持學習所屬宣教群體的語言是傳道者應具備的基本技能。這些信念過去為瀕危的台灣各族群母語留下了火種,如今我們要以一種溫柔堅定的態度繼續用母語訴說。

然在訴說之餘也應謹記,尊重每個人的語言學習歷程,不因語言使用與否成為歧視的藉口,甚至成為敵我的分界,如此母語才有可能在健康的環境中被擁抱與尋回。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