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港媒體人談資訊自由 極權與商業箝制下找出路

(攝影/Dalul)

【Dalul台南報導】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台南香港關注組、台南新芽、台南社區大學、台灣人權促進會7月8日下午在台南政大書城舉辦「尋找自由的國度—台港媒體人追求資訊自由之路」講座,邀請前香港《蘋果日報》記者、光傳媒總編梁嘉麗,以及《真相製造》作者、Podcast《不好意思請問一下》主持人劉致昕主講,從香港及台灣的資訊傳遞現況,談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閱聽人眾該如何思考資訊自由面臨的挑戰及未來的出路。

香港《蘋果日報》因為違反《港版國安法》而被迫停刊,梁嘉麗隔天就選擇當獨立記者,持續關注香港。因為想呈現香港及國際上不同的聲音,所以運用採訪報導形式,讓資訊流通能夠不被限制。她坦言,從反送中以來,香港政局變化導致新聞媒體自由越發被限制,雖然她人在國外,看似可以有更多發揮,但也因為自由的緊縮,與過去相比越來越難找到港人談香港的議題。但在這樣的限制下,因為資訊爆炸、方便取得,訊息的更迭十分快速,讓新聞報導呈現的人物專訪、深度專題可以成為歷史的紀錄,透過不同的觀點呈現大時代的面貌。所以當獨立記者時,她以這樣的信念在個人的平台上發表,後來成立光傳媒來實踐。

梁嘉麗指出,作為在海外的的香港媒體,目標就是在如今香港新聞自由受限制與壓迫時,找出新的路徑,把不被允許的聲音透過網路、文字傳到海外。同時也將國外的資訊分享給更多人知道,讓資訊可以找到不同的出路。

劉致昕與談時分享,現今因著資訊便利化及傳播快捷,讓所謂的資訊自由需要不同的思考與探究。在各自的社交平台上追蹤的資訊來源,真的了解背後掌控的人或呈現的意識形態是什麼麼嗎?目前網路世代的資訊呈現其實有所謂的產業鏈,因為社交媒體的經濟來源就是廣告,如何讓人們更多停留在社交媒體,就成了各個平台主要的思考。在這樣的觀念下,社交媒體只會推播使用者喜歡的內容,看似自由的資訊提供方式背後是許多公司、政府等在操控。身為閱聽人,在媒體識讀上更需要思考及探究資訊的來源,才不會渾然不知。

劉致昕表示,2023年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提供的數位新聞產業報告指出,在各種因素如疫情、國際緊張局勢、戰爭資訊充斥數位新聞影響下,導致只有48%的人對新聞相當感興趣。人們對新聞的信任度低,反倒各種平台的興起,讓資訊的獲取管道有更多元化的趨勢。

所以,劉致昕說,現在記者更像是一種標籤,人人都可以透過自媒體關注不同議題,選擇上更需要智慧及查證。現代人常以百花齊放形容目前資訊的呈現,然而什麼樣的花適合看、什麼樣的花要欣賞之前需要思考,是作為閱聽人的職責。而在自由的時代下,該如何理解不同程度的自由,也更需要大家思考,進而有能力掌握自己的自由。

(攝影/Dalul)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