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眺望】守護將逝之音

◉簡心怡(英國薩頓奇爾特恩教會會友)

在一個陽光燦爛的週日午後,一群人聚集於倫敦泰晤士河畔的富勒姆眾聖徒教堂(All Saints Church Fulham)墓園,舉行紀念禮拜。墓碑上的銘文剛經過修復,寫著:「倫敦第一間蓋爾教堂的創立者。」禮拜全程以蓋爾語(Gaelic)進行,最後在倫敦蓋爾語詩班優美的歌聲中結束。

蓋爾語是古代蘇格蘭語的起源,其歷史可追溯到5至11世紀。當初是該地主流語言,但隨著社會變遷,現今只有約6萬人持續使用蓋爾語,大多用於學術研究和文化遺產的探討。

1801年,第一本蓋爾語聖經出版,使蘇格蘭人得以用蓋爾語做禮拜。當時許多蘇格蘭人來到倫敦尋找工作機會,軍隊中也有大量蘇格蘭士兵,他們並不視自己為英國國教徒,且希望以自己的語言進行聚會、祈禱和敬拜。鄧肯‧羅伯森(Duncan Robertson)牧師覺察到這種需求,於1809年在倫敦開始第一個蓋爾語禮拜。

他們一開始在達特茅斯街(Dartmouth Street)租借場地進行禮拜,隨著禮拜參與人數逐漸增多,1812年教會遷移至哈頓花園(Hatton Garden),然後於1827年再遷至攝政廣場(Regent’s Square)。攝政廣場的教堂建築後來經過兩次改建,最後成為了聯合歸正教會(URC)律門教會(Lumen Church),也就是現在倫敦光鹽團契聚會的地點。

現在,倫敦每三個月在蘇格蘭皇冠法院教堂(Crown Court Church of Scotland)舉行一次蓋爾語禮拜,參與人數約有二十餘位。隨著蓋爾語的逐漸流失,蓋爾語聚會不再被人們需求。不禁想問:還有多少人記得羅伯森牧師?然而,仍有人願意花時間尋找他的墓地,花錢重修他的墓碑。其中一位在律門教會聚會許久的會友,他整理有關蓋爾語教會的史料,尋找羅伯森牧師的墓地。無意間,他在一本書中找到一些相關描述,並進一步聯繫富勒姆眾聖徒教堂。他聘請工匠將銘文重新修復,這塊墓碑可以維持一百年,但屆時,是否還會有人以蓋爾語做禮拜呢?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目前台灣有超過600萬人使用台語,但誰能預測將來?若有一天僅剩學者專家使用台語,那該有多感嘆。盼望屬於台灣的語言與文化能繼續在後代子孫中流傳下去。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