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造就】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Image by kjpargeter on Freepik.

◉劉才榆(台灣神學院道碩生)

每逢禱告結束前,總會有人說:「讓我們用主教導的主禱文作結束禱告。」主禱文是基督徒再熟悉不過的禱詞,它出自馬太福音6章9~13節。不過在路加福音11章2~4節亦記載耶穌教導門徒的禱詞,究其實兩者差異何在?差異所帶出來的教導又是否有所不同呢?

二者明顯差異有三處,最引發筆者注意的是,為何馬太多了一句:「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又或者是路加刪減這句禱詞呢?因此,本文以編修鑑別學,回到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上下文中,仔細研究主禱文在其中的特別位置,嘗試找出福音書作者是否有意設計、安排,以傳遞他們想要表達的信息。

馬太的神學觀

馬太將主禱文放在登山寶訓的正中間,其脈絡是耶穌宣講天國的福音時,有好多人從各處來跟隨祂。當論到禱告時,耶穌說:「因為在你們祈求以前,你們所需要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到此,我們想像那群跟隨者應該會認為跟隨耶穌有很多好處,甚至在祈求以前父都知道,那還需祈求什麼呢?然後耶穌開始教導應當如何祈求。

按照靈修作家畢德生牧師(Eugene H. Peterson)的分類,主禱文共有六項祈求,首先稱呼天父,接著是前三項祈求:祈求祢的名為聖,祢的國降臨,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接著由「祢」轉向「我們」,分為後三項祈求:祈求日用的飲食賜給我們,免我們的債,不叫我們陷入試探。禱詞最後是將榮耀歸給天父,結束主禱文。

根據上述,可提出馬太三點的神學觀。首先,馬太認為上帝是隱密的,但祂知道我們一切所需。第二,馬太說我們在天上的父,「天上」就像一種與我們有所分別的空間,讓我們感受到上帝是處在不同空間中。畢德生指出:「天上也可以作為隱喻,代表超越我們的一切,超越我們的理解……地上則是我們扮演角色的場所,我們所不見的和我們所見的,在此交會成為創造、救贖、聖潔。」

從《羅馬帝國與新約聖經:要點指南》這本書來看「天上」這詞的含義,對比馬太福音4章8~9節,魔鬼用來指稱世上的「國度」或「帝國」的詞彙,儘管撒但控制整個世界而且其具體表現就是羅馬帝國,但上帝依舊掌管一切。所以馬太指出有一天國,那是超越我們所能理解的地方,且那是對比魔鬼所稱國度的地方,那是上帝掌管的地方。

最後是意願,主禱文教導我們可以向天父祈求,天父也會賜給我們所需要的一切,然而我們要願意饒恕人的過犯,那麼天父必會饒恕我們的過犯。

路加的神學觀

路加福音描述的耶穌滿有聖靈充滿,祂在備受盼望中出生,滿30歲就到處傳道,所在之處充滿聖靈感動,且耶穌經常在禱告。11章,耶穌在一個地方禱告後,門徒求耶穌教導他們禱告。於是,耶穌教導一段禱詞。主禱文的開頭,用「父啊」來稱呼上帝,這一詞肯定具有孩子般的親密和喜悅。因此,當我們像個孩子般,與耶穌一起稱呼「父啊」,便是與耶穌一起向上帝禱告,這個「父啊」一下子拉近我們與上帝之間的關係。

而後,耶穌說明半夜時若有朋友到家裡借餅,雖不願被打擾,但仍會拿餅出來。作父親的怎麼會在兒子求雞蛋,反給他蠍子?這些比喻連結到天父豈不是把最好的賜給我們嗎?所以,與朋友的關係、父子的關係,都知道要給予最好的,更何況是我們與天父的關係。因此,耶穌說:「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找到;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找到;叩門的,就給他開門。」(11章9~10節)

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回到馬太為何有第三項祈求?上述討論馬太的神學觀點強調「意願」。如古倫(Anselm Grün)神父指出,馬太將祈禱與行動視為一體。從中可以看出他的恩典神學,突顯出基督徒特質的那些新行為,就從這個禱告的經驗中湧流而出。而路加的神學觀點則是強調「關係」,因為信任天父,就能完全仰賴天父。再者,兩處的禱詞都是期盼上帝國降臨,無論是馬太的「天國」或是路加的「國度」,都期待上帝降臨來翻轉世界。

不過,對於馬太增加了禱詞,路加沒有,古倫神父認為,這是因為路加認為這個祈求代表的意義,已經在「願祢的國降臨」這個祈求中實現了。因而可說明兩處都是一樣的盼望,但馬太更期待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古倫神父進一步指出,馬太是比較用教會的觀點來理解這個祈求。基督徒的團契應該要成為一個可以讓人看到主權的地方,我們祈求「願祢的國度降臨」,好讓上帝在我們基督徒當中能夠被看見,而且透過我們讓上帝的國度在這個世界擴展。我們深切的向祂祈求,將眼目轉向天上的父,祈求祂的國降臨,祈求祂的旨意行在地上,以至於我們有能力能夠饒恕他人的過犯,讓他人透過我們這群基督徒一起將眼目轉向天上的父。而從路加的主禱文,則看到與天父的關係,祂會把最好的一切賜給我們。

與教會和社會對話

最後,藉著《羅馬帝國與新約聖經:要點指南》再看一次主禱文。這本書帶我們回到羅馬帝國,看到第一世紀的基督徒受到羅馬帝國影響,因而耶穌的教導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例如主禱文稱呼「父啊」,但這個稱呼經常被用來稱呼宙斯或者朱比特,因此當「父啊」被用在以色列的上帝和耶穌身上時,就把上帝和羅馬帝國的守護神區分開來。再者,我們在天上的父,「我們」表示這個群體效忠的是不同的對象,也就是承認至高主權不屬於朱比特或者羅馬皇帝,而是屬於耶穌的上帝。

想像當時的羅馬帝國如何看待耶穌這番激進的言論,再想像當時的聽眾又是如何看待耶穌呢?我想第一世紀的門徒一定認為這是顛覆羅馬帝國的禱告,但這也是帶來盼望與帶給門徒能力的禱告。而這個禱告直到現今依舊如此,耶穌仍陪著我們一起稱呼我們在天上的父,我們的禱告便是參與祂的工作,與祂肩並肩一同完成這個國度的事工,也一起為著上帝國的降臨來祈禱。

2 意見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