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三場大火 看消防與公安制度改革

(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高雄報導】發生在2014年7月31日晚間、因運送液態丙烯的地下管線破損與洩露而導致的「高雄氣爆事件」,共造成32人死亡、321人受傷,當中包含5名消防人員、1名義消殉職、22名警義消輕重傷。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於8月18日在台灣人權促進會南部辦公室舉辦講座,由促進會顧問朱智宇主講,並邀請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及陽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單信瑜與談,與民眾共思城市中潛藏著火光的危險,如何透過檢討與記憶促成真正的改革。

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發跡於高雄、於2013年成立,由基層消防員組成,旨在解決消防員勞動環境中遇到的問題、爭取相關權益、關心消防政策等。講座中,朱智宇依序回顧高雄氣爆事件、2021年6月30日彰化縣「喬友大樓防疫旅館火災」、同年10月14日的高雄市「城中城大樓火災」,點出這些案件雖發生在不同地區,但共通點是突顯出台灣的消防制度問題與改革重點。

高雄氣爆事件中,晚間8點50分即有民眾報案表示聞到異味,然當時消防員因缺乏相關訓練與裝備,僅以水霧稀釋氣體和管制交通;三小時後才確認外露氣體是丙烯,沒多久便發生爆炸。事件中,現場消防員缺乏管線運輸氣體的資訊,也缺乏判斷外洩氣體的設備、知悉外洩氣體後的應變流程,根本原因在於消防員人力不足、業務繁重而剝奪訓練時間。

高雄氣爆突顯「資訊權」和「調查權」的重要性,事發後高雄市政府進行系列改革,包含公開地下工業管線分布圖、通過工業管線管理自治條例等。然而並沒有在當時進行「殉職死傷消防人員調查」,因此無法深入列管與改善;類似的問題在造成3人死亡、21人受傷、1名消防員殉職的喬友大火事件中再次浮現。

朱智宇直言,喬友大樓是公安三不管地帶,建築物格局實際經過改造、與原本提交平面圖不符,影響消防員救災;另彰化縣消防量能不足、業務繁重,自然壓縮訓練時間,這與高雄氣爆當時的困境相似。

(攝影/林婉婷)

喬友大火是首件由中央進行消防人員殉職官方調查與報告的事件,也是全國第一件被列管的公安事件。然而同年的幾個月後遭人縱火,造成46人死亡、43人受傷的城中城大樓,其實與喬友大樓類似面臨建築管理與消防維護的缺失,包含沒有強制要求成立管理委員會定期維護、因為樓層不足依法不需定期公安申報、商場荒廢後商業主管機關沒有落實稽查等;城中城大火後,《消防法》《建築法》和《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快速修正與三讀通過,內政部也要求全國地方政府於三個月內全面盤點高風險建築物並納管。

這三場大火,同樣是重大公安事故、缺乏救災資訊,且顯示公安法規不足、跨機關防災與應變能力不足等問題。朱智宇認為,高雄氣爆後就應有殉職死傷消防人員調查和列管追蹤機制,也強調要透過記憶事件來強化改革力道。目前促進會正在爭取設立喬友大火事件紀念碑,希望地方政府以立碑承認制度疏失,也記念家屬與基層追求真相的行動,以具體反省與檢討顯示真正的改革決心。

(攝影/林婉婷)

與談時間,王敏玲談石化產業轉型,直言埋在地下的石化管線是城市的危機,而地球公民基金會在2014年8月1日當天下午即召開記者會、要求公開地下石化管線資訊,當時中央政府曾以「國安疑慮」回絕。半年後才釋出簡略管線分布圖,當時共有89條管線(現存71條,實際運作55條),產權分屬於13家企業。

這個驚人的數據讓她不禁感嘆:「究竟是產業利益重要,還是公共利益重要?」尤其許多國小其實就座落在管線旁。她表示,石化管線無法一次全部退場,但至少要有落日規劃,包含大社工業區降編轉型等承諾必須落實。

而單信瑜則從風險管理角度談企業與政府安全管理責任。他首先說明,高雄氣爆事件成因是管線穿越箱涵、鏽蝕導致管線破損;土壤雖然有空氣與水氣,但孔隙小,所以管線鏽蝕緩慢、破損風險低,且不會立刻使高壓輸送的液體氣體揮發成為氣體;因此地下管線的風險管理在於清查是否有管線透空、穿越箱涵。

(攝影/林婉婷)

他也談到,每間工廠狀況不同,事件發生不全然是政府責任,更多還是在廠商。現實是法令規範追不上工業發展,且工廠狀態複雜,風險落在製程、倉儲、產物等環節,而政府對工業內部情況不暸解,再怎麼檢查也看不出問題;只有業者有責任、有資源去管理與維護自己的工廠,而政府主要職責是輔導、檢查與懲處。

他也強調要有風險管理的概念才能提升公共安全,尤其要有「專業團隊」去評估,才能釐清真正風險所在與責任歸屬。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