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中長執訓練會 談普世與宣教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9月2日,七星中會教育部在濟南教會小禮拜堂舉辦長執訓練會,邀請濟南教會神學與教育牧師鄭仰恩主講,題目是「什麼是教會?什麼是宣教?」。鄭仰恩從二戰時期的德國神學家潘霍華的教會論出發,介紹他的生平、思想和對台灣教會的啟發,並與普世運動和福音與文化的議題相連結,提出教會要成為一個擁抱生命、肯認生命、包容多元和以基督方式宣教的信仰共同體。

鄭仰恩指出,潘霍華在二戰時期見證了德國教會被納入納粹體制和種族主義的危機,因此他思考了如何成為上帝的教會,並參與告白教會的運動,反對希特勒的暴政。他在獄中寫下《獄中書簡》,表達對教會和宣教的見解,強調恩典是昂貴的,跟隨基督是要承擔別人的苦難,並從底層的眼光看世界。他認為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是具體落實社會的形式,是一個「彼此相屬」,也「互為彼此」的團契。

鄭仰恩從潘霍華的教會觀進一步分享了教會的普世性、包容性和使命性,並以南非種族隔離制度的歷史為例,說明了教會觀對社會的影響。

鄭仰恩指出,教會不是粉飾太平的、安逸的意識形態,也不是族群階級的、邊緣化其他民族的。教會是歡迎人而不是拒絕人的。他引用了潘霍華的教會觀指出,教會是一個圓桌,是耶穌基督救贖的圓桌,基督徒應檢視這張圓桌上是否有排除他人的情況發生。潘霍華的教會觀是從身心障礙者的觀點得到啟發。例如,身心障礙者是否有在這圓桌上一起領聖餐?

(攝影/邱國榮)

接著,鄭仰恩提到南非這個國家的種族問題時表示,在一百年多前,南非教會提出問題,白人是否可以不跟黑人一起領聖餐?這個問題南非教會討論許久,結論是這種觀念是錯誤的,但顧慮到人情,故准予不一起領聖餐。由此可見,南非的種族隔離制度其實是在教會本身就已經先行隔離,直到一九八零年才打破。鄭仰恩強調:「所以教會觀非常重要,若想得不對就會排除他人。」他也補充,最近20年在國際上的神學界提出警示,教會已經不像教會。

鄭仰恩隨後介紹了普世運動的發展和意義,說明教會要追求合一、本土化、關心他者和受造物的完整。他引用普世教會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簡稱WCC )出版的兩本白皮書,《教會:邁向共同異象》和《一同邁向生命》,分別闡述教會的本質和宣教的目標。他說,教會要承認自己不完全,是聖徒相通,但也是罪人團體,要願意認錯、赦免和接納。宣教要有先知性,帶來解放和社會轉化,要用基督的方式宣教,肯認他人的尊嚴和權利,不要背叛福音。

鄭仰恩表示,《教會:邁向共同異象》和《一同邁向生命》這兩本白皮書分別闡述了教會觀和宣教觀,是經過普世教會一世紀的討論而形成。他表示,這兩本白皮書應該可以引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未來的方向,未來總會會印製成中文書。他也宣布,未來會有六場講座,由他和陳南州牧師各主講三場,深入解析這兩本白皮書的內容和意義。他盼望普世教會共識的這兩本白皮書,可以幫助台灣教會成為適合上帝心意的教會。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