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福爾摩沙國際管風琴藝術節 介紹台灣各地管風琴

(攝影/林宜瑩)

【林宜瑩台北報導】為讓更多人認識台灣管風琴的歷史,從9月5日到10月1日在台北萬華剝皮寮歷史街區,舉行第一屆「福爾摩沙國際管風琴藝術節」,除禮拜一休館外,每日上午十點到下午六點開放參觀,每禮拜三有學生體驗管風琴時間。策展人余曉怡表示,她一人跑遍全台灣,用影像記錄了19處的管風琴,當中多數位在教堂內;而在剝皮寮展場內,有特別規劃艋舺教會展區,擺放一台艋舺教會珍藏100多年的簧風琴,成為展場亮點。余曉怡想藉由台灣管風琴的介紹,讓更多人知道管風琴與基督信仰的美麗邂逅。

余曉怡表示,原本規劃要在其他場地舉行第一屆福爾摩沙國際管風琴藝術節,但籌辦過程有種莫名的感動,讓她最終選在離艋舺教會最近的剝皮寮歷史街區進行;她相信這一切都有上帝的美意。她談到,幾年前就有辦台灣管風琴特展的想法,在籌劃一年多後終於能夠實現;她也特別感謝華國大飯店、政大企家班第25屆、台北天和扶輪社、可樂旅遊、瀚荃、新光吳火獅、吳尊賢文教等企業、個人大力支持與贊助。

(攝影/林宜瑩)

這次余曉怡與福爾摩沙管風琴演奏家團隊特別走訪台北的台灣神學院、真理大學、淡江高中、艋舺、柳原、台北東門、城中、台南的南門、馬雅各紀念、高雄的鼓山、鳳山等長老教會,以及水湳浸信會、聖公會聖約翰座堂等並記錄該處之管風琴。她印象最深刻的是鳳山教會,因為經費不足等原因,管風琴直到今年才組裝、整修好,從中也看到該教會的努力與決心。

第一屆福爾摩沙國際管風琴藝術節大致分成三個展區,第一展區為「發現!台灣管風琴之美」,第二展區特別介紹艋舺教會的管風琴及有100多年的簧風琴,第三展區則是琴茂樂器贊助、製作的管風琴體驗樂器,透過電動送風方式,當民眾按下鍵盤就能彈奏出相對應的音色,這應該是第一台台灣製作的體驗式管風琴。

(攝影/林宜瑩)

在9月6日下午的開幕式,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蔡詩萍也親自蒞臨參觀、致詞,當余曉怡介紹用自己生命擔保向艋舺借出珍貴的簧風琴時,蔡詩萍也很仔細觀賞並表示,這次展覽在場地及經費方面沒有幫上忙,但他知道余曉怡不是只辦這一屆,而是會有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他承諾台北市文化局往後會盡力給予支持。另外也有七星中會議長、五常教會牧師施貞同到場。施貞同表示,他曾在艋舺教會擔任主任牧師,與艋舺管風琴師余曉怡共事過,他稱讚余曉怡是盡忠職守、非常愛主的教會姊妹,因此特別前來給她支持鼓勵。

(攝影/林宜瑩)

由余曉怡等人成立的「福爾摩沙管風琴演奏家」團隊在展期中,邀請建築學者謝宗哲、林宛蓁、艋舺教會音樂總監戴忠毅長老、管風琴演奏家林淑娜、電台主持人刑子青等人,帶來八場音樂建築管風琴文化系列講座;10月14日於艋舺教會有「教堂音樂會」;10月16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11月1日在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相關詳細資訊可至臉書:「福爾摩沙管風琴演奏家」專頁查詢。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