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翻譯】接軌台灣母語與文化(上)2-2

(攝影/邱國榮)

|總編踏話頭|

每種文字都有局限性,更會隨著時間消逝或變遷。橫跨不同時空、語言與文化的翻譯,更是無比艱難。聖經翻譯就面臨了這樣的處境:如何使用有限的文字為工具,來轉述無限的上帝。若有不慎,可能誤解經文的要義;反之,則能讓人認識這位未識之神。聖經現代台語譯本論壇,認真看待聖經翻譯的重要性,歡迎展讀。

總編輯|陳逸凡


語感與語音在地化 更能引發共鳴

【邱國榮專題報導】「聖經現代台語譯本與台語文」論壇第一場座談題目是「從台語文看聖經現代台語譯本」,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教授梁淑慧於會中分享觀點,強調現代台語譯本在語詞和語法方面的調整,使得譯本更貼近台灣人的語感。

梁淑慧以路加福音1章24~25節的例子來論述語詞和語法方面的調整。在巴克禮譯本中的該段經文是:「諸個日了後,伊的某以利沙白有娠,tiàm密五月日,講:『主佇看顧我的日,款待我親像按呢,來洗我的見誚佇人的中間。』」而同樣的一段經文,在現代台語譯本則是:「過無偌久,伊的某伊利莎白懷孕,五月日久無出門。伊利莎白講:『主即呢看顧我,給我除去佇人面前的見笑。』 」

梁淑慧指出,巴克禮譯本的文字有些令人讀不懂。用此段經文去比較現代台語譯本,還可以發現到人名從男性化變成女性化,符合原本性別以外,也符合台灣人的語感。作為研究者,她對於語感的建議是,改用多數人用的語詞和語法,而這一調整對於台灣讀者來說更有共鳴。

梁淑慧除了建議在語言方面要注意使用大多數人熟悉的語詞、語法以外,並提到白話字的發音差異,認為未來的聖經修訂應更符合台灣的語音環境。例如,「空虛」的白話字是「khang-hu」還是「khang-hi」,這是音的差異。她表示,聖經應該是要讓人聽懂的,雖然她讀白話字,能夠看懂巴克禮譯本,但讀出來的音卻不是現代的語感與語音。她表示,在腔調的方面,台灣多數人是漳州音,但白話字聖經遵照廈門音的傳統所以偏向泉州音,所以在未來的修訂,盼能把泉州音改為漳州音,且利用電腦去修訂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情。

其次,梁淑慧提到了教育部推薦的台語漢字,不少是創字,與教會所使用的也是創字的漢字,有許多不同,這可能導致學校和教會之間的語言差異。她強調,未來教會在台語漢字使用方面應該與教育部的推薦漢字接軌,以促進台語文的傳播和理解。

梁淑慧進一步指出,教育部正積極推動台語文教育,推薦的漢字文獻只會越來越多,這是趨勢,若教會堅持與社會使用的台文漢字不同,不免會使社會以為教會是封閉團體。因此,教會和教育部的漢字使用應該保持一致,因為福音應該是能夠觸及大多數人的信息,耶穌也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傳講上帝的福音。

最後,梁淑慧提到了斷詞的問題,她建議在未來修訂譯本時,應更注重語言學的觀念,以減少錯誤。她認為,現代台語譯本作為宗教經典,對信徒非常重要,因此如果能夠進一步改進,對台語文的推動將具有更大的影響力,並在台灣社會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從音樂性與詩歌看 剖析文學價值

【邱國榮專題報導】在「聖經現代台語譯本與台語文」論壇的第一場座談「從台語文看聖經現代台語譯本」中,台語文學作家胡長松分享他對現代台語譯本聖經之文學性的獨特見解。

在音樂性與詩歌體文字方面,胡長松首先談到了聖經中的音樂性,他以彌迦書舉例,指出1章5~6、8~9節在現代台語譯本中的表現,能讓讀者感受到音樂性。他稱之為突出的哀歌體文字,這些經文以音樂性的方式表達,使人深刻感受到其中的情感。他也提到路加福音中關於施洗約翰的一段經文,雖然路加福音偏重於故事,而且書卷中的詩歌體的音樂性較薄弱,但經過了他的調整,這段經文變得具有歌謠性和音樂性,進一步突顯了聖經文學的多樣性。

胡長松指出,在路加福音3章4~6節中,現代台語譯本是這樣寫的:

「照先知以賽亞的冊記載:有聲佇曠野啲喝:著為主準備道路,為著伊修直小路。一切的山谷著填互淀;所有大山小山著削互低;彎曲的路著改互直;嵁硈的路著修互平!萬民攏會看見上帝的拯救。」

對照欽訂本(KJV)中的這段經文是:

「As it is written in the book of the words of Esaias the prophet, saying, The voice of one crying in the wilderness, Prepare ye the way of the Lord, make his paths straight. Every valley shall be filled, and every mountain and hill shall be brought low; and the crooked shall be made straight, and the rough ways shall be made smooth; And all flesh shall see the salvation of God.」

具有歌謠的音樂性。因此,他嘗試調整現代台語譯本中的這段經文,以突顯歌謠的文學體,呈現一種更具詩意的表達方式。他將經文翻譯成:

「照先知以賽亞的冊記載;有聲佇曠野啲喝:著為主準備道路,著為伊修直小路。著給一切的山谷填互淀;著給所有的大山小山削互低;著給彎曲的路改互直;著給嵁硈的路修互平!萬民攏著看見上帝的拯救。」

胡長松指出,在他調整語句後,可以看經文的翻譯如何在文學方面產生獨特的效果。透過重複的開頭詞彙,使這段經文獲得了額外的音樂性和具有歌謠性的推動力,這使得整段經文閱讀起來更加引人入勝。然而,這種調整更偏向於文學的層面,它提供了一種豐富的閱讀體驗,同時也突顯了文學和語言在聖經詮釋中的作用。胡長松也展示如何透過不同的文學元素,賦予經文不同的層次和情感,同時保留了原始經文的精神,豐富讀者對聖經的理解。

關於文學性的表達,胡長松強調了現代台語譯本在表達文學性方面的潛力。他指出,現代台語譯本在以斯帖記中的敘事風格優美,具有次序的敘事結構,這些特點能夠在現代台語譯本中清晰呈現。

然而,在討論文學性的同時,胡長松也提到了長句和歧義(Ambiguity)的挑戰。他提到了一些長句在閱讀理解上可能會較為困難,建議避免使用過長的句子,並且還指出了一些經文中的歧義問題。例如,路加福音1章20節:「因為你無相信我所講時到會實現諸個話。」和1章45節的經文:「相信主講的話一定會實現彼個婦仁人真有福氣!」解釋了在翻譯過程中,長句可能出現理解上的困難。

在分享中,胡長松強調,聖經不僅是宗教文本,也充滿了文學和音樂的多樣性。他認為,這種多樣性透過現代台語譯本的翻譯可以更清晰地呈現,讓聖經成為具文學和藝術價值的作品。胡長松的這一觀點也為聖經翻譯工作開闢了一個新的維度。

胡長松對現代台語譯本很是欣賞,他進一步指出,從文學角度來看,該譯本具有很高的賞析價值,而且確實能激發人們強烈的閱讀慾望。另外,他也提醒,儘管聖經本身已富含多種文學元素,但在翻譯過程中仍應保持白話和易於理解的特點,以便達到聖經的核心目的:讓更多人能理解和受益。

|延伸閱讀|

【聖經翻譯】接軌台灣母語與文化(上)2-1

【聖經翻譯】接軌台灣母語與文化(下)2-1

【聖經翻譯】接軌台灣母語與文化(下)2-2


專題攝影|邱國榮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