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翻譯】接軌台灣母語與文化(上)2-1

台語文學專家、學者與教會牧者舉辦論壇 共探翻譯挑戰和意義

(攝影/邱國榮)

|總編踏話頭|

每種文字都有局限性,更會隨著時間消逝或變遷。橫跨不同時空、語言與文化的翻譯,更是無比艱難。聖經翻譯就面臨了這樣的處境:如何使用有限的文字為工具,來轉述無限的上帝。若有不慎,可能誤解經文的要義;反之,則能讓人認識這位未識之神。聖經現代台語譯本論壇,認真看待聖經翻譯的重要性,歡迎展讀。

總編輯|陳逸凡


談聖經翻譯重要性 展望後續計畫

【邱國榮專題報導】台灣聖經公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資訊管理學系及真理大學校牧室等單位,9月9日上午在真理大學牛津會議室舉行「聖經現代台語譯本與台語文」論壇,邀請多位台語文學界專家、台文作家、學者,以及聖經學者、翻譯者和教會牧者,共同探討聖經在台灣母語的保存與文化發展上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現代台語譯本聖經的意義和挑戰。

論壇的主持人由前玉山神學院副院長陳南州牧師擔任,他在開場致詞時表示,基督教會為了宣教,將聖經翻譯成各地語言,這個過程不僅幫助各地母語的保存和教育,也促進各地母語的文化發展。他以台灣為例,指出聖經在1933年用羅馬字(或稱白話字)翻譯成台語以來,對台灣母語的保存與文化發展甚至教育等都有貢獻。他也提到,聖經的修訂是一個不斷進行的工作,因為語言和時代都在變化,需要不斷更新和適應。他舉例說,在美國方面,1955年RSV(修訂標準版本)經過30年,修訂成新譯本NRSV(新標準修訂版),之後再經過修訂,於去年出版新的譯本NRSVue(新標準修訂版更新版)。

在台灣方面,陳南州舉例,原住民族的太魯閣族與賽德克族,彼此算是比鄰的族群。太魯閣族先翻譯聖經,賽德克族緊接著也著手翻譯聖經工作,然而賽德克族有三個族群,現在這三個族群也都要進行各自族群母語的翻譯,也已經正在做。陳南州說,目前聖經台語現代譯本以廈門腔為主,因此,未來可能可以朝向漳州音、泉州音,甚至青年版本等譯本,這也是台灣教會應該要樂意來做的事情。

陳南州強調,當聖經翻譯成地方語言時,其實是跟地方的文化和人文接軌,那時候才是上帝的道成肉身在其中。「若沒有翻譯成在地語言,上帝永遠是外國人的基督教,」陳南州呼籲:「翻譯成台灣的在地語言,讓我們用在地人的語言來讀聖經,讓基督教成為台灣人的宗教。」而他也期待,這次論壇不會是唯一的一次會議,希望未來可以舉辦類似的論壇,用不同角度來討論,讓現代台語譯本聖經聽見更多人意見,讓這個譯本的修訂更符合台灣人,任何階層都可以來讀這現代台語譯本聖經。

陳南州最後邀請眾人一同向上帝禱告。他在禱告中強調,雖然眾人已經付出了不少努力,致力於翻譯現代台語譯本聖經工作,但仍存在許多不足。因此,參與此項翻譯工作的同工需謙卑地尋求上帝的憐憫,並祈求上帝賜予同工們信心與勇氣,以達成更遠大的目標。他也深深盼望,台灣未來能有更多創新的聖經翻譯計畫,讓更多人有機會感受和接納上帝的愛,並進一步理解基督教信仰。他認為,只有這樣,同工們才能共同前進,全力以赴地實現上帝的旨意。


聖經現代台語譯本 讓經文更親切

【邱國榮專題報導】9月9日,在真理大學牛津會議室舉行的「聖經現代台語譯本與台語文」論壇,探討聖經在台語翻譯中的關鍵角色,並強調多元合作的重要性。論壇邀請中央大學退休教授張德麟牧師以「聖經現代台語譯本與台語文」為題專題演講。

張德麟指出,這一翻譯計畫匯聚了多位學者,包括專精希臘文、希伯來文、台語等領域的專家,以及受過神學訓練的牧師,來共同參與聖經的翻譯工作。這種多元背景的合作,使得他們能夠從不同專業的角度來討論並共同翻譯聖經。這一合作方式與傳統的巴克禮譯本和馬雅各監印版本有所不同,突顯了現代台語譯本的獨特性。此外,現代台語譯本的文句也是目前文意最清楚的現代台語。

值得一提的是,張德麟表示,現代台語譯本的翻譯工作是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台灣聖經公會攜手進行,這也是這一譯本的特色之一。整本聖經的設計也顯示了其用心,一邊是白話字,一邊是漢字,以便讓只認識漢字的民眾能夠輕鬆閱讀。而更令人鼓舞的是,整本聖經都是用現代台語翻譯,旨在讓台灣人能用自己的母語、用現代的台語來閱讀聖經,使台灣人深切感受到親切與親近。

張德麟以專題演講展示了巴克禮譯本與現代台語譯本之間的經文對比,突顯現代台語譯本的明確解讀。他舉例的經文的對比如下:

一、哥林多前書11章11節的對比。張德麟舉例,比較了巴克禮譯本和現代台語譯本中的哥林多前書11章11節。在巴克禮譯本中,該節經文是:「總是佇主,若無查甫人,就呣成婦仁人;無婦仁人,就無成查甫人。」然而,現代台語譯本則翻譯成:「總是佇主的內面,查甫人需要查某人,查某人嘛需要查甫人。」張德麟指出,巴克禮譯本的翻譯可能讓人難以理解,而現代台語譯本的翻譯則更能讓讀者和聽者清楚明白經文的文意。

二、希伯來書11章1節的對比。張德麟對比了巴克禮譯本和現代台語譯本中的希伯來書11章1節。在巴克禮譯本中,該節經文是:「信就是所向望者的實在,及未看見的事的憑準。」而現代台語譯本翻譯成:「信是對所向望的事有把握,對無看見的事會當肯定。」張德麟指出,巴克禮譯本的翻譯可能令人困惑,而現代台語譯本的翻譯則能讓人立即理解經文。

三、西番雅書3章18節的對比。張德麟比較了西番雅書3章18節的兩個版本。巴克禮譯本翻譯成:「因為欣慕節期來憂悶者,我欲聚集𪜶,𪜶是屬你者、擔當凌辱親像擔重擔。」而現代台語譯本則翻譯成:「上主講:『我欲聚集許個因為𣍐當守節心艱苦的人,互𪜶免閣擔受凌辱的重擔。』」他指出,這個例子再次突顯了巴克禮譯本對於包括台語專家在內的現代台灣人來說可能較難理解的問題,而現代台語譯本則更清晰地呈現經文的意義。

張德麟直言,透過這些經文的對比,更能突顯現代台語譯本的價值,它能夠以現代方式解釋聖經,使經文更容易被讀者理解,特別是對於台灣現代社會的人們而言。這也突顯了聖經翻譯工作的重要性,以確保聖經的信息能夠傳達給不同背景和語言的人群。

|延伸閱讀|

【聖經翻譯】接軌台灣母語與文化(上)2-2

【聖經翻譯】接軌台灣母語與文化(下)2-1

【聖經翻譯】接軌台灣母語與文化(下)2-2


專題攝影|邱國榮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