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油鴨
對於40多歲的我來說,「秋茂園」才是台南漁光島那片沙灘的名字。但是這篇文章既不是為了懷舊而寫,也不是想分享已經在文青界赫赫有名的漁光島,而是把焦點放在舊安平港濬通後將秋茂園分為南北兩邊,位於北邊屬於在地遊客的觀夕平台。
感動人心的夕照
安平夕照曾經是台灣八大美景之一,2005年,政府耗費數十億元在安平打造兼具歷史保存、觀光發展與漁港建設等功能的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這個計畫包含數個公共設施與場域,其中觀夕平台除了在沙灘立木造平台,鋪設木板人行步道,更規劃腳踏車騎乘的路線。
日間可在碧藍海岸旁的沙灘戲水,若僅待在木造平台上,也可遠望海上往來的船隻與戲水的遊客,或是感受海風吹拂,聆聽防風林沙沙作響。黃昏時則能欣賞落日餘暉,火紅的天空映照在海面上成一片金黃,是觀夕平台的一大特色。到了夜間,若是無雲的好天氣,在遠離都市喧囂的此處能望見滿天星斗。
再走遠一點,循著小徑走上安平漁港出海口的北堤,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欣賞海景,一邊是漁船出入的港口,另一邊則是充滿遊客的沙灘。越接近落日,聚集的人潮就越多,大家來海邊的心情或許不一樣,但都會為夕陽雲彩的美景感動。
同一時間,後方停車場陸續擺起了烤香腸、黑輪米血與香酥雞等各種攤位。不管你喜不喜歡這些攤販,他們確實聚集了人潮,並為這片景致增添了味覺的陪襯。附近還設有免費的公廁與沖洗區,方便玩水的民眾梳洗一番,實為週末假日全家一遊或情侶約會的好去處。
指引方向的燈塔
與觀夕平台隔著一條漁濱路,可以看到一座燈塔,方形塔身上置放了一座圓形燈室。在落日餘暉沉入海面,黑暗降臨在大地時,遊人們從觀夕平台往陸地方向走,便可以看到這座安平燈塔開始它的工作。暗夜中閃爍的燈光指引著船隻,也彷彿穩定黑暗中的人心。
安平燈塔始建於1891年,最早可追溯至1872年設於荷蘭人所建熱蘭遮城內用來指引船隻的三丈高燈火炬。燈塔原為鐵塔,後來在日治時期改建為白色圓形磚造燈塔,也就是現今安平古堡的瞭望台。由於岸邊積沙嚴重,海岸線不斷外移,加上防風林遮蔽燈光,因此原先的燈塔就失去了功能。如今的安平古堡瞭望台便是在燈塔廢棄後,以原有塔身結構改建而成的觀光地標,而原先的燈具就移到現在的燈塔位置,繼續引導船隻。
安平燈塔自2016年開始對外開放,園區不大,不論是否進到園區裡,都可以拍到燈塔的全貌。若在這裡待得晚一點,可以看到燈塔開始運轉。其實燈塔實際上運作時,並沒有動畫中那麼強烈的光束,肉眼可見就是燈塔頂部按著緩慢的節奏一閃一閃的亮光。但注目這規律的閃爍,能夠使情緒平靜,不禁讓人想到詩篇32篇8節詩人所說的:「我要教導你,指示你當行的路;我要定睛在你身上勸戒你。」在身心疲累、靈性枯竭時,來安平看海、看夕陽、看燈塔,得以重新與主親近,感受祂的指引,重新立定方向。
安平燈塔位處許多熱門景點之間,外地旅人常往安平古堡、安平老街、德記洋行與安平樹屋去,或於漁光島、德陽艦園區及億載金城逗留,其實觀夕平台與安平燈塔都在附近,安排旅遊行程時,可一併納入。
台灣教會公報社出版之2024年台灣燈塔經文月曆《尋光》,有更多台灣燈塔旅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