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轉型正義進程 重塑政治共同體的可能

(相片提供/台灣智庫)

【邱國榮整理報導】9月20日晚間,台灣智庫、台灣教授協會、美國台灣觀測站(US Taiwan Watch)等共11個民間團體,於思享森林咖啡館舉辦「鏈結世界」系列第一場座談,主題是「政治追殺還是追求正義?轉型正義的跨國視野」。

主持人、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首先提到,討論轉型正義是為了好好面對自己的歷史,尤其是要把過去曾經發生過的不正義給找出來並校正,不管是關於人事清查、黨產、不義遺址,這些事情看似遙遠,但其實身邊都有不少的案例。而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表示,轉型正義是新興民主國家重塑政治共同體及促進再次民主轉型必經的歷程,較遺憾的是目前台灣轉型正義被貼上「清算」「鬥爭」和「政治追殺」的標籤。

而轉型正義究竟會不會因政黨輪替而再度停擺亦是許多人關心的課題。董思齊特別以韓國經驗來說明,台灣跟韓國一樣,由於威權遺緒在轉型過程中仍保有相當的權力,因此都是屬於困難轉型的類型。但轉型正義是為了追求更好的共同體未來,也因此台灣應努力讓年輕人有歷史感及轉型正義的背景知識;讓他們縱使不是身處當時的時空脈絡中,也可以參與並支持轉型正義,一起建立更民主、更人權的政治共同體。

(相片提供/台灣智庫)

台灣公民人權聯盟理事長林佳和指出,轉型正義的概念誕生於1992年的東歐,但因為各個國家條件不同,模型沒有辦法套用到所有國家。而金錢補償作為第一步,世界各國都在執行,下一步則有南非、德國模式,但並非那麼完美;對各國來說要劃定加害人皆非常困難,常常被迫抓大放小或抓小放大。另對台灣而言,困難的是轉型正義要從何時開始起算?且在許多國家,追究加害人都被反對黨描述為政治追殺,有些國家則用政治檔案公開羞辱加害人;台灣應該想清楚轉型正義路徑。

行政院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委員許有為則談到辨別不當黨產、附隨組織認定等。所謂的不當是指違背自由民主憲政秩序,背於民主國家應有的法治憲政秩序而來的黨產;轉型正義的必要在於過去國民黨光是連戰競選經費就高達新台幣128億,他認為這不可能是用募款、黨費等正當手段獲得,有必要追討。他點出,黨國時期的國民黨利用非常時期、臨時條款、架空憲政等方式,甚至將黨放到憲政機關位置、架空憲法。當政黨擁有龐大黨產、政治被政黨支配,民主就不可能存續。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叡人指出,從鄭南榕自焚到現在已34年,蔡英文政府公開宣示轉型正義也進入尾聲;盤點過去的轉型正義過程,台灣在90年代有個別實踐,包含二二八事件平反、白色恐怖不當審判等,且在2000年,轉型正義開始流行,在蔡英文時代則變成了無所不包。

他說明,回到轉型正義的原始意義,是指從威權轉型到民主過程中,國家以獨裁傷害人民,為了弭平傷痕,讓悲劇不再發生,本質是從過去處理再次鞏固共同體的整合;因而範圍不會包山包海,不會統整到一個計畫,而是將不同計畫統稱為轉型正義。又各國根據其不同歷史條件產生需求,台灣主要是戰後國民黨二二八事件到白色恐怖戒嚴時期,因此日治時期及原住民歷史正義的處理需要另外主題。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