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紋理」最終站抵達高雄 重新認識鄭南榕

(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專題報導】由鄭南榕基金會主辦、透過群眾募資而順利開幕的「自由紋理:探索在地Nylon足跡」巡迴展,於去年開展,走過台北等六個城市,並在今年9月24日至11月5日來到最終站、也是當時投票最多人期待的地點——高雄,選在深耕地方十年、關心多元社會議題的三餘書店登場。

展覽開幕式由鄭南榕基金會執行長劉璐娜主持,並邀請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長鄭竹梅、終身志工葉菊蘭、高雄市市長陳其邁、黨外運動前輩戴振耀之子戴乃聖、三餘書店創辦人之一童維辰等人致詞。另有包含鄭南榕基金會董事曹欽榮,和多位民主運動前輩、民意代表、關心社會議題的市民朋友參與,並安排高雄在地的新生代客語創作歌手邱淑蟬演出。

鄭竹梅致詞時說明,「自由紋理」的展覽精神是希望社會把鄭南榕當作「人」來認識,而不僅僅是烈士、英雄,「當我們把他回歸人來看待,才能提醒自己既然他是從平凡人開始,那我們某種程度也能受到他的鼓勵、有像他一樣的勇氣。」尤其是台灣面對包含中國威脅、內部分裂等考驗,需要開啟更多多社會對話,來共同承接台灣未來。

(攝影/林婉婷)

而葉菊蘭指出,這場展覽裡有許多鄭南榕的思想,包含剪短的筆記、個人的日記,還有他寫給朋友、飽含深入思想的書信,或是在獄中寫給女兒、字字句句都是關於愛的書信,以及許多提醒雜誌社同仁如何編排刊物的資料。她邀請大家看展時一頁頁閱讀這些手稿與文章,投入鄭南榕的處境去思考。

陳其邁致詞時表示,鄭南榕等民主運動前輩所帶動的不只是言論自由,還有經濟自由、主張自由,強調台灣唯有靠自己、靠自己的實力與努力堅定主權,才能讓民主、自由在台灣土地上綻放。

在導覽時,鄭竹梅提到鄭南榕的書單如何影響與形塑他的思想,還有鄭南榕在青年時期如何面對創業與銷售的挫折、如何在困頓中不斷開創機會,並因著對台灣前途與後代未來的憂患意識,決定投身民主化運動等歷程。葉菊蘭則帶著陳其邁翻閱鄭南榕在被關押期間寫給鄭竹梅的信件,看見一位父親如何在囹圄中仍透過文字持續關心、指導孩子;另也談到過去黨外雜誌的撰稿者們都沒有記者證,無法進入立法院採訪,當時包含陳其邁的父親陳哲男在內等少數理念相近的立委,都有協助簽署旁聽證。

(攝影/林婉婷)

另配合展覽開幕,9月24日下午也特別在三餘書店三樓辦理「轉譯人權:從教育現場落實人權觀念的建立」講座,邀請現任職於新民高中的歷史老師陳燕琪、台南女中的國文老師林秀珍,分享她們如何結合歷史事件、人權議題和學科知識,帶領年輕學生們認識台灣過去也思想台灣未來。

這場展覽內容豐富,有大量鄭南榕筆記、手稿、書刊與歷史影像副本,歡迎民眾把握展期親自觀展。公報將於3736期4、5版專題呈現來賓致詞、展覽亮點和開幕專講內容。

(攝影/林婉婷)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