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找出一條真實面對過往的道路:德國的轉型正義──越誠實,越自由

1884年創立的台灣教會公報社,為記念德國教會捐贈大樓落成40週年,特別舉辦友誼年講座,透過類似真人圖書館的模式,認識德國教會與台灣之間的關係。9月16日下午,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副教授劉俊麟談「從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探索民主台灣未來的發展」,盼台灣得到借鏡。

口述◎劉俊麟
整理◎Dalul

理解歷史的脈絡與社會的變化,是轉型正義不可少的環節。研究德國的轉型正義,就要了解其進行轉型正義的時間點,以及引發的原因為何。

 第一次轉型正義 

到目前為止,德國分別進行了兩次轉型正義。第一次轉型正義為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西方盟軍對納粹德國軍政首腦展開審判,並強制推動德國公部門與企業高層「去納粹化」的工作。

1945年5月8日,當時德軍最高統帥部總長威廉‧凱特爾(Wilhelm Keitel)簽署無條件投降書後,德國開始進入第一次轉型正義時期。然而,這次轉型正義不是德國人自主發起及推動,而是當時的盟軍強制推行,包括成立國際軍事法庭審判納粹戰犯,以及清除任何涉及納粹意識形態、軍國主義思想的組織、文字與符號。

也因為是外在力量推動,當時德國落實轉型正義的過程遇到許多挑戰。即便第一任西德總統特奧多爾‧豪斯(Theodor Heuss)發起「拒絕遺忘」運動,敦促全國上下對被屠殺的猶太人負起歷史記憶的責任。但是根據1945至1949年間西德所做的轉型正義滿意度調查,民眾的滿意度從一開始的50%,到最後只剩下17%。

雖然後來轉型正義的主要推動工作,轉交由德國人內部處理,然而各地成立的審判庭面對多達1300萬件的罪案,往往只對罪行輕微的進行判決,卻輕放真正罪行重大的納粹戰犯。此外,從1948年起,美蘇冷戰對峙轉趨明顯,美國為了對抗蘇聯必須拉攏盟友,所以在德國的轉型正義讓步,過去被排除在公職、企業高層、司法界之外的前納粹統治菁英,因而獲得喘息的機會。

因為政府怠於落實轉型正義,當時的大學生上街抗議,過程中發生衝突,直接影響後來1960年代中後期開始、1968年達到高峰的「六八學運」。

德國社會面對過去的傷痛,記憶過去發生的歷史,前後歷經40年的時間,來自保守與自由陣營的聲音始終不斷,也造成不小的張力。直到1985年,當時德國總統里夏德‧馮‧魏查克(Richard von Weizsäcker)於戰後40週年的演講上,正式由政府的角度,呼籲德國人尋找面對歷史的尺度。魏查克的演講提到,在5月8日這一天,德國人要記得曾經有那麼多人受苦受難,更要反省德國歷史走過的路。德國人越誠實面對過往的歷史,德國人的心靈就越自由,所以這一天同時也是解放日。因為德國人從納粹踐踏人性的獨裁政體裡被解放出來,終於有機會迷途知返,重新踏上正途。眾人原本都活在過去錯誤遺留下來的重大後果裡,而且深受羈絆。過去的歷史雖無法改變,但若閉眼不看過去,只會造成對當下現狀的盲目,唯有承認錯誤,才能走出過去,這正是承認錯誤的意義。

這場演講讓5月8日的意思從戰敗日轉換為解放日,對知識界與歷史教育都產生極為深遠的正面影響。

1990年東德犧牲者紀念牌前。(相片來源/維基百科)

 第二次轉型正義 

1990年東、西德統一後,德國針對前東德共產黨的黨產與政治迫害問題推動第二次轉型正義。此次依然碰到許多挑戰,包括民眾的不理解、受害者族群的思考、落實的困難、監控檔案公布不完全等。但同時也讓整個社會在一步一步實踐中了解並反思歷史,而後給出反饋,國家向民主化持續邁進。

東、西德合併後,為處理東德過去祕密警察的危害,德國成立聯邦祕密警察檔案館,透過開放東德情治檔案推動轉型正義。首任祕密警察檔案館聯邦專員約阿希姆‧高克(Joachim Gauck)曾是一位牧師,後來當選德國總統,他這麼說:「只有當我知道實際上曾發生過什麼事情,才能知道我應該原諒什麼。」

這段話充分體現德國轉型正義歷程中,知的權利及滿足此權利的重要性。德國處理轉型正義的模式,即是透過釐清歷史真相,建立有責任感與前瞻性的歷史記憶。一直到現在,德國仍陸續將所謂的不義遺址改建為人權教育場域,並保存重要文物與資料,讓德國人的後代及前來德國參訪的民眾都能認識這些歷史事實。唯有面對歷史,才有辦法在轉型正義的脈絡下形成共識或建立和解的基礎。

 記憶反映價值觀 

直到如今,德國仍持續反省。2005年,聯合國大會定每年的1月27日為國際大屠殺紀念日,但在德國,此紀念日已不只是記念遭納粹屠殺的猶太人,也包括同樣深受納粹荼毒的辛提與羅姆人(Sinti und Roma)、同性戀者、身心重度殘障者。德國的轉型正義,期盼跳脫猶太人受難史,朝向更多元的方向開展。畢竟,記憶的問題常常是價值選擇的問題,而且記憶與遺忘相伴而行,過度記得猶太族群的受苦,就會在無形之中遺忘其他族群。

延伸閱讀

【特別企畫】找出一條真實面對過往的道路:友誼年講座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