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論壇 陳思豪牧師與釋見輝法師對話

(相片提供/寶嚴國際佛學研修院影片截圖)

【邱國榮採訪報導】佛教寶嚴山寶嚴禪寺舉辦「跨界視野大師論壇」,其中一場座談為「當牧師遇見法師」,於11月18日在劍潭青年活動中心舉行 。這是一場佛教與基督教難得的對話,邀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七星中會古亭教會主任牧師陳思豪與寶嚴禪寺宗務長釋見輝法師同台,分享彼此的信仰經驗與觀點,以及宗教如何吸引年輕人等議題。座談中,兩位發現許多相似的看法,同時也了解到彼此的差異。他們強調宗教對話的重要性,並提出對未來宗教界對話合作的期待和建議。

(相片提供/寶嚴國際佛學研修院影片截圖)

釋見輝受訪表示,這次與陳思豪的對話讓她對基督教有新的認識。她指出,兩個宗教對生命真理的追求都有共同的熱忱,強調宗教並非對立,而是以不同的詮釋方式認識人和這個世界。發現在超越宗教文字和名詞後,大家都在談論相同的議題,例如慈悲和代溝,彼此在思考的面向都是一致的,最終都是對於人的關懷。

針對代溝問題,釋見輝指出基督教和佛教都面臨人口老化的挑戰,而在佛教中,吸引年輕人的信仰變得更加困難。她舉例同性婚姻是一個代溝的表現,年輕一代更認同同婚,而老一代或保守的人則反對,可以看到代溝既寬又深。她認為,這其實不是世代的問題,就算是在同一代的人之間,也有代溝的存在,問題在於人與人之間缺乏相互了解。她呼籲人們應該進行更多的溝通和尊重,以縮小代溝,促進和諧。

釋見輝也提到兩個宗教在飲食方面的不同。雖然基督教並不強調吃素,但陳思豪解釋,聖經提到不喝血,那意思就是不要濫殺生命,而佛教是連見血都不要去做,強調對生命的尊重,不僅包括人類,還包括動植物,尊重一切生命的生存權。

釋見輝表示,這次座談是因為他們重視宗教對話,認為宗教是滿足人們心靈上需求的一種途徑。她希望透過這樣的對話活動,打破對不同宗教的刻板印象,讓人們能夠更多地理解彼此,並在互相尊重和欣賞的基礎上建立友誼。她最後表示,四海之內皆兄弟,三教九流都值得了解,宗教僅是一個框架,每個人都是豐富的一本書,為何不多交一些朋友呢?

(相片提供/寶嚴國際佛學研修院影片截圖)

陳思豪受訪表示,在座談會上他與釋見輝法師討論了慈悲和愛、安息和止觀、罪的概念、什一奉獻和供養等議題,讓他對佛教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欣賞。他提到,由於思考進路和使用的語彙不同,他們需要在討論中進行許多重新定義和解釋。舉例來說,當談到慈悲和愛時,無分別心、犧牲自己、為他人好處、有智慧的實踐等,實際上是相似的。

陳思豪指出,他發現彼此宗教最相似的地方在於對人性的軟弱和自私的理解。雖然在應對這些人性黑暗面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將對付「自我中心」視為核心重點。他強調在他的論述中,人和上帝關係的復合是重點;而在釋見輝的論述,則是會遇心中的「我」和佛性是重點,這應該是核心的不同。

對於基督教與佛教在信仰、教義、儀式、價值觀等方面的異同,陳思豪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基督教和佛教在教義上最大的不同,是在「造物主」作為第一因的觀念。基督教在意的是人和這位創作者的關係建立,而佛教則沒有一位超然的「造物主」,關注的是「我」的參透和滅無。

陳思豪強調了宗教對話的重要性,認為宗教對話應該以「宗教友誼」為出發,而不只是進行「宗教比較」。後者會停留在辨知差異,甚至好壞優劣的比較。前者則是以欣賞、學習的心態進行,帶來更多的提醒和助益。他說,對話是必要的,幫助更多理解對方和自己,且建立友誼。至於合作,則需要智慧和眼光,在一些議題和事件上進行合作。

陳思豪還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指出佛教的坐禪、定靜操練對基督教(新教)來說是相當缺乏的(天主教有靜默的操練)。透過對話、交流,基督徒有蠻大空間可以學習。他對於未來宗教間的對話和合作的期待是,建議不要局限於教義的辯證或優劣比較,而是透過對話和合作,學習對方的優點,並覺察到對自己信仰實踐的盲點。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