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民史計畫第四期成果發表 深度看見部落文化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台灣原住民族史專題計畫」第四期成果發表會,於12月9日在國史館四樓大禮堂舉行,介紹了八本部落歷史專書,展現了原住民族部落歷史文化的豐富多元。這項計畫由國史館、原住民族委員會(原民會)及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共同推動,自2004年起已進行四期,出版了38本專書,並將繼續進行第五期計畫,預計再出版11本專書,並舉辦40場專題演講及一場成果發表會。

(攝影/邱國榮)

國史館館長陳儀深及原民會副主任委員Qucung Qalavangan(谷縱・喀勒芳安)共同主持這次活動,並分別致詞。陳儀深表示,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自1993年起執行「台灣原住民史計畫」,陸續出版原住民族各族群史專書及相關史料彙編共36冊。在2014年,為提升原住民族歷史文化的研究格局與高度,將其納入「國史」的範疇,因此國史館也加入第三期計畫(2014-2018)。前三期的計畫共出版30本專書、舉辦40場專題演講,成果豐碩。他期望透過三方的共同合作,努力保存原住民族部落歷史文化。

Qucung Qalavangan表示,這項研計畫讓台灣原住民史的研究的質跟量都大幅成長。他表示,原民會還是會持續跟國史館及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推出第五期計畫,保存原住民族的部落歷史與文化。原民會也會跟教育部合作,將台灣原住民族史各樣調查成果納入十二年課綱,也可以做為教育的教材的研發與參考,實踐原住民族的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

第四期計畫(2019-2023)以「原住民族部落歷史」為主題,共進行10個部落歷史研究及一位人物傳記研究。這次的成果發表會,介紹已出版的8本部落歷史專書,分別是《撒奇萊雅族馬立雲Maibul部落歷史研究》、《排灣族古樓Kuljaljau(古樓)部落歷史研究》、《道卡斯族新港社部落史》、《太魯閣族紅葉部落歷史研究》、《西拉雅族岡仔林部落歷史研究》、《雅美族紅頭部落歷史研究》、《卑南族阿里擺部落歷史研究》、《馬卡道族萬金部落歷史研究》。

(攝影/邱國榮)

這些專書不僅讓原住民族更瞭解自己的部落歷史文化,也能提升社會大眾更尊重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促進不同族群間的融合與和諧。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數的研究案,委由具原住民族身份的學者、專家主持研究計畫;或是出身當地的族人,撰寫自己族群的歷史,為自己的部落奉獻心力。

第四期計畫的各研究計畫主持人個別分享研究心得,其中兩位也是長老教會牧長的原住民族學者分享了他們撰寫部落歷史的心得與動機,展現了部落歷史與自己的身分認同、土地關係、信仰體系、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密切聯繫。

《排灣族 Kuljaljau(古樓)部落歷史研究》計畫主持人、前台灣史前博物館館長Masegseg Zengror(童春發)牧師,說明Kuljaljau部落是他出生土地,有耆老的智慧,也是他成長的養分與生命歷史的對話。他認為「我是誰,我有什麼」是研究排灣族歷史的核心問題,而生態資源與土地的命名文化是排灣族歷史的重要元素。他以語言學的方法,探討部落的地名與族人的身分認同,並指出從造物主,到祖靈世界,再到家族與部落,所形成的體系是排灣族歷史的概念與部落概念。他也介紹部落傳統祭儀五年祭(或三年祭)是循環歷史的概念,跟地方的季節變化有關,是記憶、是追念、是契約,更是跟神契約的關係。

《太魯閣族紅葉部落歷史研究》計畫主人,長老教會長榮大學董事Teyra Yudaw(帖喇.尤道)長老,表示,藉這次研究計畫的機會想要了解太魯閣族在部落的原始面貌。他回憶國小時候在長老教會主日學,看著老人家們因生活方面問題去到教會,但也會去傳統信仰。而他父親是傳道人,並不排斥部落的傳統信仰與祖靈關係。他指出,原住民信仰基督教跟族人的歷史是有關係的,他花了許多時間系統化研究基督教與祖靈信仰的關係。他認為,基督教與祖靈信仰的關係,是太魯閣族歷史的重要面向,也是部落文化的一個特色。他希望透過這項研究,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太魯閣族的部落歷史與文化。

這次研討會除了有8位專書計畫主持人分享部落歷史研究的經驗外,並規劃一場座談會,邀請總統府資政孫大川主持,與長期研究原住民領域的專家學者們就「原住民族部落史研究回顧與展望」與談。

(攝影/邱國榮)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