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館學術討論會 交流戰後台灣史研究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國史館舉辦「多元史料的交光互影-戰後台灣史研究新階段」學術討論會,邀請立法院院長游錫堃致詞,並由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兼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林孝庭教授演講「檔案中的李登輝與台灣務實外交」,探討李登輝主政時期的外交政策與時空背景因素。會議於12月16、17日在國史館四樓大禮堂舉行,共有20位學者專家發表論文,分析檔案、日記、口述歷史、回憶錄以及各種照片、手稿文獻等多元史料,呈現戰後台灣史的多面向。

游錫堃致詞時指出,台灣民主不是蔣介石所賜,而是先賢們用血淚換來的。近年來,台灣史學研究蓬勃發展,讓台灣年輕人明白民主不是天上掉下來、必須捍衛。然而,國內有許多人對是非不分,國外有中國的威脅,台灣民主的前景亦令人擔憂。

游錫堃特別感謝學術界的史學家,讓台灣史學有豐富的成果,期待有一天台灣歷史能夠有各方面的共識,能夠進入學校教育,讓下一代了解台灣的主體性與歷史。他也希望政治人物能夠知道台灣歷史的來龍去脈,例如1925年,孫文鼓吹台灣獨立,1938年,蔣介石支持台灣獨立,中共的毛澤東和周恩來也都曾支持台灣獨立。他說,台灣自古不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台灣人必須清楚知道的,才能讓台灣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

林孝庭。(攝影/邱國榮)

林孝庭在演講中表示,李登輝主政後推動務實外交,曾造就退出聯合國以來一段難得的外交榮景,滿足國人渴盼獲取更多國際空間與外交承認的心理期待;然而這一段外交奇蹟的出現,有更寬廣與特定的時空背景因素,包含1980年代台灣經濟快速發展起飛、經濟實力豐沛壯大,政治體制從威權逐步走向民主化,中國「六四事件」爆發,兩岸舉行新加坡辜汪會談所形成的對等政治實體效果等,皆扮演關鍵因素。

他點出,李登輝本人固然熱衷於外交工作,然而若無這些主客觀條件配合,台灣欲打破長久以來的外交孤立狀態談何容易。他認為今日回顧李登輝主政下的台灣外交,不應該忽略這些大的背景因素。

林孝庭還指出,隨著時間推移,台灣推動務實外交內涵也逐漸出現變化;從1980年代晚期積極爭取新邦交國與擴大國際能見度,到1990年代中期致力於實現國家元首歷史性訪美之旅,再到1990年代晚期面臨美、中聯手壓縮國際生存空間的不利態勢之時,李登輝設法分散軍購來源、擴大外交政策選項,以及推出兩國論藉以顯示兩岸之間主權地位對等、避免台灣主體性因為美方促談壓力而遭到弱化。

他認為,當後李登輝時代來臨之時,兩岸在國際舞台上的競逐,台灣走向劣勢已無可避免,時至今日,台灣面臨中共打壓的零外交危機,必須嚴肅思考外交對今天台灣的意義、又該如何去加以重新定義。

(攝影/邱國榮)

會議的發表人包括國史館館長陳儀深,當中不僅論述蔣中正、蔣經國、陳誠等人的日記,並對參謀總長賴名湯、青年黨籍監委陳翰珍、海關總稅務司李度、律師黃繼圖的私人日記進行多面向探討,從國家領導人或個人日記視角,再參證檔案、口述歷史、回憶錄等多元史料,無論外交、國防與經濟、金融政策發展,乃至上層權力糾葛與地方派系紛爭,均能呈現不同的面貌。

會議中也專文探討國史館館藏、登錄12萬6119筆個人專檔的《軍事委員會侍從室檔案》,可說是蔣中正與蔣經國的人才庫。此外,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的黨國角色將無所遁形;政治案件檔案中隱而不明的關鍵人物,例如1950年「大肚紙廠案」賴銀海之形象亦能浮現;而彭明敏出逃後,國民黨政府對謝聰敏與魏廷朝的罪名羅織脈絡也將得以展現,甚至八二三砲戰都能重新予以認識。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