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本反核運動史專書出版 回顧來時路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與春山出版合作的反核運動史專書《海島核事:反核運動、能源選擇,與一場尚未結束的告別》,12月23日於市長官邸藝文沙龍舉辦新書發表會,邀請書中訪問的反核運動者與前輩,一同回顧台灣反核之路。

該書是第一本台灣反核運動史,籌備10年,記錄台灣發展核能的來龍去脈,以及或隱或現存在於運動中的故事,並思考如何落實非核家園,又該「核去核從」。該書梳理反核運動的歷史,從1955年,行政院成立「原子能委員會」,展開輸入核能的計畫,到1999年,核四廠正式動工,坐落於新北市貢寮,現已封存。

書中也探討國際重大核安事件對台灣的影響,包括1979年的三哩島核電廠部分爐心熔毀,1986年的車諾比核電廠核子反應爐爆炸事故,2011年的日本福島核災。該書更關注核能發展對社會的不平等影響,例如蘭嶼原住民承擔核廢料的風險,以及核電廠與核廢場工作的工人受到輻射傷害的困境。

曾任環保署署長的張國龍教授致詞指出,核電問題本身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過去許多國家採用核能,但是後來都後悔了。他舉例,瑞典在40年前就後悔,於是把所有的核電廠停機。他說,有些國家興建核電,是有另外的目的,他們可以利用核廢料來提煉鈽,這是製造核子武器最便宜的方式,特別是一些小國,要用這種方式來防衛自己。

(攝影/邱國榮)

張國龍也強調,近年來,綠能在全球的發展非常進步,台灣也不例外,非核家園已經成為台灣的國家政策,過去花在核電廠的開銷預算,現在拿來發展綠能。他強調,綠能發展第一步是節約能源,但是台灣民眾沒有節能意識,因為台灣的電費太便宜,台灣的能源太便宜,汽油價格跟買瓶裝水一樣。

Kacedas Payuan(東部排灣)中會Lalauran(新香蘭)教會的Sakinu Tepiq (戴明雄)牧師受邀致詞時表示,他不斷思考,為什麼政府要把核廢料,放在原住民的部落裡。他認為,政府對核廢料最終處置場的選址偏向台東縣達仁鄉或屏東縣旭海村,因為鄰近中山科學研究院九鵬基地,是否有利用核廢料製造核彈的意圖。他也批評,原住民多數支持國民黨,原住民的地方民代也多數是國民黨,他們利用回饋金來拉攏和利誘族人,甚至有些人意圖領回饋金卻不住在自己的土地上,這是非常不對的事情。

春山出版方則表示,該書希望能跳脫反核、擁核的角度,記錄核電發展的歷史背景,以及台灣反核運動四十年來的故事與歷程,希望為台灣的反核運動留下紀錄,也期待透過歷史經驗能跟不同世代對話,邁向下一階段的社會討論。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