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宣中會宣教講座 重新思考客家宣教的獨特性

(攝影/洪泰陽)

【洪泰陽新竹報導】客家宣教中會傳道部於1月6日上午在六家教會舉行宣教講座,邀請兼具人類學者與聖公會台灣教區三一書院講師身分的牧師陳胤安主講。陳胤安從人類學的角度探討:客家中會內的眾教會,是客家的教會?還是教會的客家?此議題吸引了中會內近50位牧長、同工與信徒參加,重新思考宣教在客家族群中的實踐方式。

主持人劉永祺牧師在致開場辭後,陳胤安進行了為時兩小時的深入分享。他首先探問何謂客家教會,並詢問在場聽眾:客家教會與原住民或平地教會有何不同?他也提出,一個自認為屬於客家的教會,是否有助於宣教工作?他接著討論了客家人對於信仰耶穌的態度,以及全球客家與基督教的連結。

陳胤安發現,台灣的客家宣教與其他國家明顯不同。他比較了香港與台灣的情況,指出香港的多元環境使客家港人並不強烈認同客家文化,但1997年後政治因素促使他們形成了新的認同。相反地,同期的台灣從一致性轉向多元開放。他強調,面對未來,客家宣教不應僅回應傳統困境或資源匱乏等問題,過去的研究表明,台灣的客家人對於國語的使用與接受度比其他族群更高更快,也更願意將資源投入在教育上,以求躋身於上層既得利益者的體制中。

(攝影/洪泰陽)

陳胤安進一步強調,客家宣教是客家文化復振的重要議題,教會有責任保護上帝的創造和擁抱文化多元性。他批評以往的客家宣教多建立在刻板印象之上,例如硬頸、不輕易信耶穌等。陳胤安回顧自己從清大學生時代到現在在六家教會的分享,指出時代變遷下,傳統客庄的領導與居民可能已成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教會需要回應這一變化。

陳胤安表示,客家宣教還需考慮都市發展、人口結構改變等外在環境變遷,並在新社區建立人際網絡。他認為,客家宣教不僅關注客家文化復振,也關乎每個人面對的日常挑戰,無論是傳統客家居民還是新移民。

此外,陳胤安提到,客家宣教的多元性,以竹東為例,那裡的漢人和原住民共同生活,彼此交流。教會應成為這些地區的幫助者,認同多元文化和當地的各項議題。

在演講尾聲,陳胤安引用了英國神學家安‧莫里西(Ann Morisy)的「Journeying Out」(一請向外走)觀點,強調享受過程的重要性。他提醒眾人,宣教是上帝的工作,而不是人定的目標,基督徒應跟隨上帝的引導。他提醒眾人,在面對客家社區的宣教路途上,要先有門徒再有教會,共同享受過程,與新居民建立關係,在過程中也同時是在門訓,培養對土地、文化和信仰的連結。

在問答環節,陳胤安提醒與會者,客家教會中的各種故事,無論是傳統客家故事、新移民經歷,甚至是教會自身的聖經敘事,都可能引發衝突或掙扎。但這也是教會在環境變遷中的優勢,是每個教會都需面對的挑戰。他提及保羅的歐洲宣教經歷作為參考,強調「信耶穌」應成為幫助基督徒更愛社區、土地和人民的動力。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