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之旅】德國阿斯菲爾德圓夢(下):巡禮墳墓地

墓園有如公園清幽。

文圖◎李佑生

雖然沒有看到「小紅帽」的雕像,但是阿斯菲爾德(Alsfeld)保存良好的老城區,還是讓我們宛若置身於童話故事的情境,感到不虛此行。

我們主要的行程是在老城區散步,那裡有許多建築在16、17世紀興建,不少建築標示著興建的年代,讓我們感受到居民的自豪。20世紀初,人們開始注意到這裡,認為它是典型的中世紀德國城鎮,成為藝術家及風景明信片熱門的主題,吸引許多觀光客慕名而來。

石基木造今猶在

這座古城以1512至1516年間興建的哥德風市政廳為中心,石工、木工的紮實,雖經過歲月的洗禮,仍然保有當年的風貌。我們抵達的時候,市政廳並未開放,只能欣賞她的外貌,底層是三個厚實的石頭拱廊,上方兩層樓及閣樓是木框架結構(Rähmbau),灰瓦屋頂伸出六角形花窗,延伸成雙尖塔,頗為醒目。

阿斯菲爾德市政廳。
阿斯菲爾德市政廳廣場。

市政廳前有一片寬廣的廣場,所有街道由此放射延伸至周圍,這是中世紀典型的城市結構,具有戰略考量。16世紀時,阿斯菲爾德曾是神聖羅馬帝國前30座大城市之一,工商業發達,知識分子與神職人員匯聚,厚植人文素養與國際化實力。大量人口移入產生可觀的居住需求,甚至原本的護城河都在此時期被填平,改為民居用地。只是好景不常,1618至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重創了阿斯菲爾德,流失了一半人口,經貿的重要性也一去不復返。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失卻戰略價值的老城,反而躲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荼毒,僅火車站遭到轟炸而損毀。1963年,市政府頒布法規,有計畫地維護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以至歐盟高峰會(European Council)在1975年將此地列為歐洲建築保護年的51個模範城市之一。

古護城河已填平蓋民居。

我們拜訪阿斯菲爾德城市立博物館,概略了解這座城市800年的歷史。博物館展示文化、產業發展歷史,包括1938年被燒毀的猶太會堂遺留的文物。我們觀看古城的模型,得知哪些建物如今仍然保存,哪些已經消失於歷史洪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城牆,如今只剩下聖三一教堂(Dreifaltigkeitskirche,昔為奧古斯丁修道院)旁一些遺跡,以及兼具防禦與監獄功能的塔樓。看過模型之後,我們按圖索驥尋找舊址,對這座古老城市的認識又多了幾分。

阿斯菲爾德市立博物館。
阿斯菲爾德古城模型。

只是人事改

自由行的好處無疑是行程彈性。以今日的標準而言,阿斯菲爾德老城區不算大城市,我們約用大半天的時間便將預計的景點遊覽過一遍。在搭車往下個城市之前的剩餘時間,我徵詢妻子的意願,去一個我有興趣的地方走走。

我有興趣的地方,是位於近郊的墓園。傳道書7章2節說:「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是以我對於喪事、墳墓等事物沒有那麼忌諱。當我們不帶恐懼地看待這些事,不難發現墳墓傳達了許多訊息。短短的墓誌銘,表達了死者的觀點、生者對故人的緬懷,甚至當地文化的生死觀、宗教信仰都可以略窺一二。所以每到一個地方,如果有機會,我都會去墳墓看看,平時得閒時也會了解各地墳墓的特色。

阿斯菲爾德墓園。

好在妻子不排斥,歐洲的墓園設計也不是那麼陰森,與其說是墳場,不如說是公園,頗為靜謐舒適。我們帶著點心、飲料前去,更像是要去踏青、野餐。從墓碑的樣式及上面記載的生卒年來看,這座墓園的歷史並不長,許多墓碑都具有現代感,時而看見墓碑前擺放著花束,顯見還有親人在世。

阿斯菲爾德墓碑製作。

雖然我對墓園沒有忌諱,但我對生死的態度是嚴肅的。墳墓的存在提醒我們人人都是必死的,終有一天會躺在「六呎之下」。傳道書寫實地指出,無論貴賤、善惡,死是眾人的結局,這卷智慧之書末了提醒我們「上帝都必審問」(12章14節),人在世或勤或懶、或善或惡,都將在公義的主面前陳明。「智慧人的心在遭喪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樂之家。」(7章4節)我們若能正確看待死亡,就能活得更有智慧。 (全文完)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