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之旅】遊鹿港|港門變桑田,未聞桂花香

丁家古厝。

文圖◎相音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摧。」賀知章的〈回鄉偶書〉,道出我與妹同遊故鄉彰化鹿港的心情。昔日同學在烏魚寮的家已變為桂花巷藝術村,腦中浮現當年還是孩子的我們腳踩泥土地嬉鬧的情景,我們在日式老宿舍前的桂花叢間穿梭,老奶奶給我們備了熱茶和點心……,如今已不聞桂花香。

桂花巷藝術村。

在鹿港老街緩步前行,人車穿梭好不熱鬧。先經過鹿港公會堂。1919年鹿港區長陳懷澄拆除祖父與廈郊商人集資興建的萬春宮與廈郊會館,供當時的人聚會使用,後建公會堂,於1928年落成。2000年列為縣定古蹟,外觀兼具台、日風格,六角磚地板鋪陳了滿滿的歷史感。

鹿港公會堂。

瑤林街半邊井的井水已枯竭,妹妹與不解的遊客搭話說:「當年不是人人都有能力鑿井,大戶人家將井一半設在屋內,一半設在屋外,分享水資源……」彷彿我們也沾了光。

瑤林街半邊井。

走向創立於1877年的玉珍齋餅鋪。巴洛克式三層樓建築建於1930年,集當時海內外上等建材,至今不減風華。門口泥塑字樣「登錄」「商號」,顯示其在日治時期已註冊商標。拐進傳統菜巿場,芋圓、肉圓、麵線糊、肉羹、粉粿、米苔目、麻糬、麥芽酥……,令人眼花撩亂。

玉珍齋。

在地人都知道,慶昌古厝中的意樓其實沒有淒美的愛情故事或鬼魂傳說。我欣賞的是它古樸磚牆堆疊的古老意境,楊桃樹下的清幽氣息。走進丁家古厝坐坐,磚造古宅風韻天成,是目前台灣僅存的清國時期三間店面內套四合院。再走訪前身是辜顯榮舊居的民俗文物館,共有三棟建築,收藏6000餘件文物,一為起造於清國末期的傳統閩式建築「古風樓」;二為耀星樓;三為竣工於1919年的巴洛克式建築「大和厝」,正面兩側有八角形衛塔。我偏愛在各個空間穿梭,坐在階梯欣賞光影,追憶上古之年在此生活的人們。每扇花窗、每根梁柱彷彿都在述說那曾經的風光。

意樓。
民俗文物館。
民俗文物館的古風樓。

在鹿港走動,會看到「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根據中研院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網站的資料,廟宇有264間,每平方公里約有3.7間。夾在眾多廟宇中的教會約十幾間,有長老教會、浸信會、真耶穌教會及天主堂,雖顯式微,但歷史也超過百年。1897年福音傳進鹿港,彰化中會鹿港教會如今的會堂建於1961年,經營鹿港最早的托兒所,現增添長照服務。

天主教和平之后堂。

1933年,黃炳南有詩載於《台灣日日新報》:「鄉音無改泉郊在,滿地紅甎不見天。昔日繁華誇二鹿,港門今已變桑田。」1723年彰化設縣後,鹿港匯聚大量人口,成為車馬絡繹不絕的商貿大鎮。當時為避免商品日晒雨淋,街道兩旁商家搭起遮棚,中間開天窗,地上鋪紅磚,形成「不見天街」。然而,船務昌盛的港口因淤沙而逐漸消失,不見天街也被日本政府強制拆除。

整治後的舊港溪。

我在日落時分開車到鹿港海邊,想起馬太福音13章,忍不住問上帝:「芥菜種長成大樹了嗎?藏在三斗麵裡的麵酵,何時整團發起來?」聽到風力發電機台發出嘎嘎響聲,一句經文躍上心頭:「義人在他們父的國裡,要發出光來,像太陽一樣。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43節)我祈願微光不被強風吹滅,有朝一日如太陽炫目,照亮在暗處的人。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