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眺望】國慶到哀悼,澳洲原住民的聲音

◎Umav Ispalakan(PCT前WCC大會普世青年代表)

國家的節慶對社會上大部分的人來說,是放假休息或狂歡的日子。但原住民的角度,可能是回憶起創傷和痛苦的日子。1月26日甫結束的澳洲國慶日,在墨爾本發生了船長庫克(James Cook)、維多利亞女王等英國殖民時期人物的雕像遭到破壞、砍倒、潑漆等示威行動,越來越多原住民權利支持者認為,國慶日應該改為記念原住民族苦難的「哀悼日」。

不管是政治意義或歷史意義上,「國家」與「原住民」是相對的兩個主體,前者往往代表了入侵、掠奪、占領與屠殺的一方。澳洲政府曾經在1910至1970年代實施同化政策,教會界在其中扮演了共犯。當時的原民兒童被送往教會開辦的孤兒院和寄宿學校,在這些學校裡發生了人權剝奪和侵犯。而這些原民兒童的文化與認同被強制斷根,成為「失竊的世代」(Stolen Generations)。

1957年,在澳洲聯邦和州政府、教會和主要原住民組織的支持與合作下,成立了全國原住民日紀念委員會(NADOC)。1996年,澳洲聯合教會(UCA)為同化教育政策道歉。澳洲當地也有「團結原住民與島民基督教議會」(UAICC)、由原住民主導的治癒基金會(Healing Foundation)等團體持續倡議原權。

今年,UCA也在各地舉行哀悼日禮拜,並發布說明:「我們致力於坦誠面對歷史,並與原住民共同面對這一天所帶來的痛苦和哀悼。」並且參與特定集會,鼓勵人們手持標語,為設立條約、傳遞真相、關注羈押中死亡的族人、提高平餘命、土地正義等倡議來發聲。

普世教協(WCC)2022年第11次大會中,重申2013年第10次大會的決議,包括呼籲教會成員:1.尊重原住民族的靈性觀點,支持世界各地原住民族自決;2.反思歷史,對多元處境中原住民族困境有更深的理解;3.協助原住民族代表團參與聯合國的倡議活動;4.針對原住民族的土地,致力消除壓迫性法律和政策;5.協調WCC成員教會為原住民族權利工作的溝通等。

台灣的教會也應以信仰反省、歷史正義角度,關注普世教會界中的倡議與原權返還,這些行動值得非原住民人口占多數的台灣教會自省。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