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專校與台神共探臨終靈性關懷

(攝影/林宜瑩)

【林宜瑩新北報導】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基督教研究所靈性諮商組與馬偕醫護專科學校生命關懷事業科合作,於2月21日在馬偕專校關渡校區舉辦「手牽手,一起關懷靈性」工作坊,由台神老師張雅惠以「靈性關懷——從臨終關懷看靈性關懷」為題,直言人到生命最後的狀態,就是最接近靈性的狀態;若能認識到「存在相隨」的意義,了解照顧者與臨終者之間的陪伴是生命締結的契機,便能正視死亡。

(攝影/林宜瑩)

張雅惠是第一代基督徒,她說父親從事殯葬業,從小就經常在台北芳蘭到福州山的墓地間穿梭,甚至要幫喪家查黃曆出殯日。她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個家庭接連四起喪事,在她父親「指點」下,這家人的噩運似乎就此結束;自此每年清明前夕,這家人都會送上感謝禮。因此張雅惠深知,禮儀師的用心接待與喪禮儀式能關顧到喪家需要,給予人安慰和希望。

到底什麼是靈性?張雅惠說,有哲學、人文、心理、宗教等不同論述。聖經說:「上帝吹一口氣進入人裡,人就成了有靈的活人。」綜合宗教靈性與其他各家的論述,人的靈性有著超越性與神聖締結性。神聖締結是生命的締結,包含向上、向外與向內,她也以此觀點解釋現今在醫院中實施的靈性照顧內涵。

張雅惠特別代表台神致贈禮物給前來聆聽專講的馬偕專校老師施秋蘭(左一)、學生輔導中心主任劉台雲(左二)及王智宏(右一)。(攝影/林宜瑩)

張雅惠引用「臨終過程心理質變論述的探討」等系列研究報告,指出臨終病人會經歷「自我意識」(知病)與「超個體意識」(知死)的兩個階段。從維持基本生活與社交的社會期,進到已離不開病床、心智自我消解的病沉期,再到經歷幻覺與語無倫次的死覺時期。報告指出,臨終者會經歷自我的降伏階段,而死覺時期則是最接近靈性的境界。

此外,研究者還提出「二元複合模式」,說明臨終者與陪病者之間的存在相隨,並提醒陪病者需要「斷、轉、行」以貼近臨終者。至於陪病者的靈性關懷,縱使陪病者在照顧過程身心俱疲,自我角色崩解看似失序,卻也是重要的靈性成長的機會。因此,喪禮的安排與後續的悲傷輔導都很重要。

(攝影/林宜瑩)

馬偕專校生命關懷事業科主任林龍溢表示,如今許多癌症患者在得知病情後會提前諮詢禮儀師,因此禮儀師需要接受靈性關懷、臨終關懷和悲傷輔導的專業培訓。這次工作坊的舉辦得益於台灣神學研究學院的張雅惠的分享,同時也感謝她的弟弟張仰賢(筆名許赫)以及真理大學校牧室主任王榮昌的協助。林龍溢也將在3月23日下午2點前往台神靈性照顧在職專班,進行「從生命關懷看靈性關懷」專講。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