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差点 承先啟後的跨語世代作家

(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高雄報導】即日起至6月30日止,高雄文學館在一樓主題展覽室,舉辦「交差点:回望跨語世代作家」展覽;「交差点」源自日文、詞義同「交叉點」,邀請社會思考戰後的台灣作家、知識份子面臨日文環境轉換到華文環境,所遭遇的挑戰和突破,以及他們的貢獻如何為台灣文學發展承先啟後。3月9日下午舉辦開幕展覽與講座中,國立台灣文學館副館長蕭淑貞、高雄市立圖書館館長林奕成、春暉出版社社長陳坤崙親自出席致意。

(攝影/林婉婷)

陳坤崙在開場致詞時點出,「跨越語言的一代」這個概念是由笠詩社的林亨泰提出。1920年代出生的創作者,由於當時台灣本土語言被日本殖民政府所禁止,因此他們從小的不論是書寫或表達,多是使用日文、日語。戰後國民政府推行「國語政策」,而這群創作者所面臨的跨語,正是日文跨華文、日語跨華語。

陳坤崙強調,現代人覺得學習新的語言有多麼困難,早期的作家在戰後要學習華文、華語,就經歷同樣的困難。另許多跨語世代在白色恐怖時期被逮捕、受難或入獄;他們是從文學、政治角度檢視,都非常辛苦的一代。

(攝影/林婉婷)

本次展覽的共同策展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陳允元,以「時代的交差點,語言的換日線:跨語世代文學風景」為題專講時指出,「跨語世代」實是統稱,不可忽略每位作家個體經驗與背景的影響。他談到,以1920年為跨語代表,是因為這群在光復後已年過青少年、語言多定型的青年作家首當其衝,包含林亨泰、陳千武、錦連、葉石濤、鍾肇政等。

但若把定義範圍放大,1900年代至1910年代出生、活躍於1920年代至1940年代的楊逵、呂赫若、鍾理和、龍瑛宗等人也算是跨語世代;他們接受日本教育,有些曾就讀私塾,有些成年後有前往中國的經驗。而1930年代出生的作者,因為戰後還是兒童、青少年,雖是跨語世代,語言學習和轉換沒有上一代這麼困難。

(攝影/林婉婷)

日本統治台灣42年後才禁止報章的「漢文欄」,國民政府在光復一年後就禁止「日文欄」,跨語世代沒有適應時間。1911年出生的龍瑛宗形容這是「斷臂」,年近40歲之時竟要和孩童般「學國語」;1925年出生的鍾肇政則認為,青年時期是建構思想的重要時期,但語言政策導致這些作家忙著學「ㄅㄆㄇㄈ」,無法好好寫作、有效累積。

為了適應新語言,詩人、例如林亨泰,結合華文的視覺性來創作「圖像詩」;一方面避免過於高深艱澀的書寫技巧,一方面也保有閱讀的趣味性和親切感。在現代主義的精神下,這些乍看不夠優美、不夠完美的作品,反而有特色與記憶點。

(攝影/林婉婷)

陳允元強調,跨越語言世代並不只是學習新的語言並回歸文壇,更是將他們獨特的語言經驗融入、成為台灣文學的養分,甚至翻譯日本文學、籌辦國際文壇交流等,豐富戰後台灣文學的風景。

講座後由陳允元帶領導覽。展覽開放時間為禮拜二到禮拜日上午9點到晚上9點,禮拜日閉館時間為下午5點;歡迎民眾把握展期參觀。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