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先找替罪羊?

當人們成為情緒奴隸的那一刻

Image by Freepik.

◎天風

當保母虐童事件引發的憤怒和不安席捲社會時,一種急於尋找「替罪羊」來釋放情緒的心理在不少人中顯露無遺。面對如此駭人聽聞的虐童事件,憤怒和不安情有可原。然而,在一些媒體和輿論領袖的煽風點火下,社工成為眾矢之的,承載了公眾被放大的憤怒。當我們急於尋找一個宣洩情感「替罪羊」,將不成比例的責任負擔歸咎於社工個體時,是否也成為了簡單化思維的俘虜,忽視了問題的複雜性和系統性?「解決掉」那位社工,所有的問題就一併解決了嗎?

是的,作為群眾的一分子,我們很容易被簡單化的思維挾制,想解決的其實是我們的情緒。研究大眾心理的法國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在《烏合之眾》一書警示我們,群體很容易產生非理性、極端的情緒反應。在這場輿論風暴中,社工成為替罪羊,承載了公眾的憤怒。但,讓我們捫心自問:將責任簡單地歸咎於單一個體,是否太過便捷?我們是否成為了情緒的奴隸,放棄了理性思考的主動權?

一時的義憤填膺,並不等於真正去理解和解決問題。極端的情緒反應,無論是過度亢奮還是冷漠疏離,都可能蒙蔽我們洞察問題本質的雙眼。因此,我們需要跳脫出簡單化思維和情緒化反應的桎梏。與其急於尋找替罪羊,不如沉下心來分析問題的癥結;與其被情緒綁架,不如重拾理性思考的主動權。社會的進步需要每一個人的覺醒,去克服簡單化和非理性的思維,去培養同理心和換位思考的能力。唯有不斷自我修正,提升心智的成熟度,我們才能在群體狂潮中保持清明,以理性發聲。(作者為長老教會青年)

您對教會或社會有什麼看法?歡迎站在信仰角度回應,也歡迎回應本報的文章與新聞。文長勿超過650字。本報有刪改權,恕不退稿。公報廣場文章不代表本報立場。來稿可用筆名發表,但須註明真實姓名、聯絡電話與地址。若投稿兩個月內未通知採用與否,請另行處理或改投他報。投稿請多利用email:write@pctpress.org;傳真:06-237-8882。請勿一稿多投。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