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逸凡台南報導】基督教芥菜種會12月19日假台南中會北門嶼教會舉辦「打造社區防災韌力工作坊」。邀請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副研究員劉怡君博士專講,期盼從今年823水災災情嚴重的北門區出發,推動社區防災行動,帶領社區居民進一步認識居住環境,喚醒社區意識,建立社區自助與互助的觀念。

打造社區防災韌力工作坊首先透過地圖繪製及討論,讓居民認識在地水文環境,包括地勢高低、哪些是容易淹水的區域等,才能清楚環境裡的風險,進一步提早疏散,並帶領社區幼兒及國小學童認識防災知識及進行防災演練活動,當地鄰里長及社區居民亦扶老攜幼踴躍出席參與,共同討論災害記憶及避難路線。

(攝影/陳逸凡)

劉怡君指出,災害來臨時,保障生命財產安全不能只靠一人之力,「必須知道水往哪裡流、人該往哪裡跑、知道如何組織行動,並且平時就要反覆練習,將應變行動訓練成為反射動作,面對災害才能快速反應。」更要從教育著手,建立「防災文化」,面對災害的觀念必須改變,不只是消極等待救援,也要能積極應變自救。

面對北門居民提問,認為政府應施做工程才能杜絕災害,劉怡君特別提醒「工程不是萬能」,當年日本政府為了防禦海嘯,建造了全世界最大的超級堤防,在311大地震時仍遭海嘯淹沒,支離破碎。她也以水庫洩洪為例指出,許多動作其實環環相扣,提早洩洪可能導致日後缺水、延遲洩洪卻可能導致下游淹水,很多事情必須從不同角度思考,會發現背後其實有許多考量。

劉怡君以協助新塭教會復育沙灘的例子指出,當地面臨養殖文蛤死亡、地層下陷、海岸後退等問題,由於問題複雜,必須找到正確政府窗口才能有效解決。包括邀請水產試驗所研究文蛤死亡原因、新塭教會牧師楊善雄邀請養殖戶出面溝通、教會也組織弟兄姊妹構築攔沙籬,不僅保全養殖文蛤產業,也保護社區免於淹水,連林務局也出面協助。劉怡君指出,每個社區都會面對不同問題,單一人物難以解決,但是從新塭的例子可以看見如何組織社區、找出解決的管道,「我們必須明確知道自己的訴求是什麼,而不只是抱怨與對抗,否則問題仍是難以解決。」

(攝影/陳逸凡)

基督教芥菜種會執行長吳小萍表示,多數社福團體都是在災難發生之後才投入協助救災及災後復原,然而因全球氣候變遷之故,災難發生的頻率更加頻繁,加上台灣地處颱風、水災、地震等多種災難頻繁發生地區,更需思考防災跟減災的工作,如何跟教會連結,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社區工作不只是弱勢關顧,更要關注社區關心的公共議題,防災跟減災就是一個重要議題。」吳小萍說,今年芥菜種會在台灣北中南東舉辦4場防災相關活動,由於北門嶼教會與芥菜種會具有一定的歷史淵源,加上823水災受災嚴重,因此成為南部防災活動據點。明年芥菜種會更將投入訓練青年防災種子人員,也讓孩童具備防災意識,把災害帶來的損失減到最小。

(攝影/陳逸凡)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