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高雄報導】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舉辦高雄不義遺址基礎調查與踏查系列活動,帶領民眾實際走訪歷史場景,配合高雄科技大學兼任講師蔡博任解說,共同認識台灣歷史與在地重要事件,並從過去反思未來。9月14日下午活動主題是1979年12月10日發生的「美麗島事件」,走讀行程分為4站:美麗島圓環(前新興圓環)、中正四路與瑞源路、大同路與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美麗島》雜誌社高雄辦事處與大益商旅(前大益飯店),另有第5站為蔡博任加碼之中央公園(前扶輪公園)言論廣場。

(攝影/林婉婷)

蔡博任首先說明1970年代台灣的時代背景。當時台灣正經歷內部政權不穩、外部外交受創的危機:1970年泰源事件、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1977年中壢事件、1979年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等。中壢事件讓不少黨外人士看見群眾的力量,而1979年「橋頭事件」時以宗教行動為由發起遊行,未受到政府派警強烈攔阻,故類似模式被延用,當初《美麗島》雜誌社高雄辦事處正是以「慶祝世界人權日31週年」為由申請集會,但使用申請未獲准,不過依照當時局勢,活動仍然舉行。

蔡博任指出,為台灣民主歷程帶來大步邁進的美麗島事件,其中許多環節與事態發展都是「出乎意料」。美麗島事件前夜發生「鼓山事件」,直到10日凌晨、遭警方毆打的《美麗島》雜誌社義工姚國建和邱勝雄進入大同醫院接受治療才暫時告段落,但仍有抗議群眾聚集、不願散去;此事件與橋頭事件等同被視為美麗島事件爆發的導火線之一。

(攝影/林婉婷)

最開始預定在中央公園舉行,因未獲准,主辦方決定改於美麗島圓環舉辦,而中央公園是誤導軍警的誘餌,但那時也聚集約2到3萬不知實情的民眾。在圓環短講到一半,有人發現鎮暴車冒白煙,代表警方開始釋放催淚瓦斯,於是群眾沿著中正四路往鹽埕區方向移動,途中遭遇警民衝突,當時呂秀蓮在演講車上以台語不斷疾呼「台灣人民站出來」、振奮人心;至瑞源路後,為避免遭警方包夾,遊行隊伍轉走瑞源路,又經大同路後才抵達《美麗島》雜誌社高雄辦事處;主辦方宣布解散,但群眾情緒激動,警方也開始暴力鎮壓,有不少人躲到在辦事處附近的大益商旅裡,目睹混亂過程。經過蔡有全持續與警方談判,終於可以短講,但因為講台撤走,當時演講者必須坐在鋁梯上對群眾談話。

白色建築處為前《美麗島》雜誌社高雄辦公室。(攝影/林婉婷)

美麗島事件最主要影響是因為審判過程公開,使更多民眾知道黨外運動理念,不再單純接收政府灌輸的資訊。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推動台灣民主化,而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卻使中國加強政治控制,蔡博任說明,有說法指出「當人民讀了太多帝王將相的歷史,可能忙著操心政府無法維持統治權,反而忽略自己在這樣的統治下究竟吃不吃得飽、吃不吃得好」,人民意識可能受到政府資訊侷限與操控,將抗爭者視為暴民,甚至進而導致國家發展走向大不相同,這點值得省思。

(攝影/林婉婷)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