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部落的故事

阿美中會產業宣教部

產業福音化 原青返鄉深耕


文圖◎Namoh Arang(阿美中會總幹事)

歡迎大家循著茶樹香氣走訪部落。

台灣的休耕補助行之有年,當人們習慣農業休耕補助後,往往不再有興趣從事農耕的苦差事。對於以種稻或雜糧維生的部落而言,農業實在很難讓族人在原鄉一方面從事生產,一方面照顧家庭,多數只好舉家搬遷至都會區,致使部落多半剩下老年人,最後只能任憑土地荒蕪。

看見部落的窘境,阿美中會產業宣教部眾牧長備感壓力與責任,除了要落實關懷族人的信仰造就聖工,更多一份責任想陪伴信徒把產業福音化、強化在地就業,以留住青年在地深耕。我們清楚,唯有取得更多農業資訊,才能幫助經濟薄弱勢的族人在產業和經濟升級。因此,我們發現部落需要一個平台,評量產業結合福音的可行性及未來性,以確保教會在推動聖工時,能明確且大力支援部落產業的發展。

在農業困窘下,我們在太巴塱部落為信徒尋找農業資源,並與國家高科技機構工業研究院生醫所接洽,盼將其研究成果──澳洲茶樹(Melaleuca alternifolia)精油萃取技術,引進部落成為主要產業。協助部落栽種、開發適合部落的小規模生產線,讓部落生產、加工後,可自行販售,除了促進部落經濟發展,也能鼓勵優質的青年人才回鄉,帶動部落生機。

白螃蟹之鄉,科技輔助農業

太巴塱部落的天氣多雨濕潤,土地肥沃,蘊育豐富濕地生態。昔因有許多白螃蟹(afalong),阿美族族語音似「太巴塱」而得名。

當初我們要引進澳洲茶樹在太巴塱種植時,因族人從未種過,剛開始有點難推廣,族人多抱觀望態度。但一直以來,我除了希望營造部落自然生態環境外,更期待為部落創造工作機會。這個想法與工研院科技合作輔導農業的科技方案一拍即合。因此,我們導入適合本地環境的澳洲茶樹,也獲得客製化萃取技術,鼓勵族人投入。

澳洲茶樹並不是茶,而是桃金孃科、白千層屬的常綠喬木,是澳洲特產。因為具消炎抗菌效果,擁有獨特香氣,無刺激性,是少數可直接塗抹皮膚的精油,因此茶樹精油是坊間熱門商品。

感謝主一步步帶領,從2017年接洽澳洲茶樹相關研究單位開始,到簽約技術轉移,當時種的茶樹苗今已高達3公尺,樹型就像聖誕樹,特殊的瓶刷狀白花嬌巧可愛,盛開時彷彿雪花妝點聖誕樹般,變成本地的美麗自然景觀。

為讓茶樹精油產業翻轉部落,使族人繼續在土地深耕茁壯,我們成立了太巴塱小型量產的基地。離開光復市區一段距離,循著鄉間小路左彎右拐,就可來到我們的基地。以阿美族傳統工法模仿傳統祖屋建蓋的竹製建築物,矗立田間,一旁的水塘,有魚、鴨、鵝嬉遊,彷彿世外桃源。這裡以前是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的基地,如今種一整片澳洲茶樹。行經時,空氣中傳來陣陣沁人心脾的清香,充滿大自然的美好氛圍。

如今,我們已能自行採收、萃取茶樹精油,主要是將葉子及末端嫩枝以蒸氣蒸餾方式萃取精油。茶樹精油具有抗菌、防腐及抑制黴菌功效,其殺菌消炎功效是一般化學消炎劑的4倍。相傳澳洲原住民受傷時,會把茶樹葉搗碎敷在傷口,幫助消毒,加速康復。在今日的澳洲,茶樹精油可說是急救箱中的萬靈藥!如漢方草藥在台灣占重要地位般,茶樹精油在澳洲原住民的生活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真心期待太巴塱的澳洲茶樹精油,能夠成為串起部落產業、經濟與文化的關鍵,讓年輕族人安心回家。

了解部落處境,攜手發展特色產業

太巴塱部落舉辦紅糯米祭,讓文化扎根傳承。

受現代文明衝擊,原住民族產業和社會結構產生劇變。現今部落最大的問題,在於部落中沒有能讓年輕人留下來工作的經濟產業。

我出身太巴塱部落,玉山神學院畢業後,陸續在花蓮壽山、屋拉力等部落的長老教會牧會,除了傳教工作外,也致力於部落社區營造。我認為,源自上帝的話,乃至付出具體行動的關懷,都是關顧心靈的工作,與社區民眾密不可分。因此每到不同教會服務,我總是捲起袖子走進部落,了解當地產業結構與社區問題,希望以社區營造方式解決部落困境。過去在其他部落服務時,就積極了解當地產業狀況,試圖為族人創造能留在部落工作的環境。在壽山、屋拉力服事期間,成功打造壽豐木雕與鶴岡文旦的特色產業,累積豐富的產業經驗。不過與太巴塱部落頭目碰面時,常被叨唸:「你把別的部落弄得這麼好,都沒有在自己的部落努力!」這句話讓我明白,是時候回到原生部落服務了。

早期,太巴塱部落以獨有的紅糯米聞名,但很多人都不曉得。因此回到原生部落,便號召族人復育「天神賞賜的禮物」──紅糯米,造就部落特色產業。過去,族人只有在婚喪喜慶或招待重要貴客時才會烹煮紅糯米,因此有「阿嬤的口袋種子」之稱。由於紅糯米植株易被風吹倒,照顧不易,產量不多,而逐漸消失於部落。一番努力下,族人看見紅糯米產業的重要,努力參與復育,讓人重新認識口感Q軟、香氣特殊的紅糯米。

紅糯米成功打響名號後,太巴塱部落也成立協會積極復育生產。但紅糯米一年僅一穫,產量過少,加上不易加工,難以擴大成為支撐部落的經濟產業。為解決問題,我在2016年擔任中會總幹事後,除了持續在中會所屬63間教會推廣以友善耕種方式生產金針、文旦、紅藜、野蔬等特色作物,成為部落經濟產業,也思考太巴塱部落還有何作物適合產業化。

當時正好遇上工研院在花蓮設東部產業服務中心Omega Zone,推動以工輔農的科技,就帶產業宣教部同工前去求助,相信工研院將工業技術導入地方農業累積的豐富經驗,一定能幫助我們。我還記得在Omega Zone看見澳洲茶樹,當輕輕搓揉針葉嗅聞到清香的那一刻,便知道:「就是這個了。」

南島民族締緣,澳洲茶樹定根太巴塱

當澳洲原住民的茶樹,遇上台灣原住民,會迸出什麼火花?18世紀英國人登陸澳洲時,發現澳洲原住民會將這種散發香味的葉片搗碎後敷在傷口,更發現其枝葉具豐富油腺,香味具穩定心神的作用,便萃取製成精油,利於攜帶使用。澳洲原住民的茶樹,竟在200多年後跨越海洋來到台灣,與同是南島民族的阿美族締結緣分,定根太巴塱,成為部落發展產業的種苗。

2017年底,太巴塱部落在工研院南部院區實驗室協助下,種植約200株澳洲茶樹種苗,土地並於2018年獲有機認證。除了扎根經濟產業、傳承文化特色,工研院也根據部落需求,教導族人應用客製化設備萃取精油與純露。工研院擁有多種萃取技術,根據對象的規模、目標不同,進行客製化組合,以最適合的方式加工。這種模式,對東部微型產業發展非常重要。

為拓展太巴塱茶樹精油產業,我們也努力規劃通路擴點、品牌建立等事宜。目前因產量不多,只鎖定飯店、觀光工廠小量供貨,並與地方公益團體合作,打造太巴塱茶樹精油品牌,讓大家知道這有機認證的澳洲茶樹精油是來自太巴塱。

包裝方面我們特別設計,銘刻Pisalamaan字樣的精油木盒,質感溫潤,是族人以在地樟樹、櫸木手工製成。Pisalamaan在阿美族語意思為「休閒的地方」,意指澳洲茶樹精油產品與休閒、放鬆有所連結,也代表太巴塱部落歡迎大家循著香氣前來做客,體驗部落在地文化。

除了打造產業外,多年來我們也致力於社區營造。感謝上帝,太巴塱部落已於2018年獲「國際安全社區」認證,未來將朝串聯在地特有紅糯米文化及Pisalamaan茶樹精油的方向前進,形塑太巴塱部落獨特的文化與產業特色,扎根經濟。

我深信,年輕族人在部落需要有穩定的工作,才能留下來照顧老人與小孩,我們的文化才能傳承下去。儘管未來仍充滿挑戰,但期許藉由茶樹精油產業發展,能翻轉部落經濟,更讓祖先傳承千年的文化能繼續在太巴塱的土地生根茁壯。

東排中會新香蘭教會

文化復振 教會翻轉部落


文圖◎Sakinu Tepiq(東部排灣中會新香蘭教會牧師)

文化復振,是最近原住民部落不斷討論的功課,特別是在社會運動後,原民社會翻動部落年輕的心,有越來越多原青置身其中,參與學習、推動部落文化,這是令人欣慰和感動的地方。如今,原青已不再以原住民身分為恥,反而以此為榮,相較於三、四十年前還是青年的我們,是完全不同的處境。現今之原住民社會,因為經歷過社會運動的淬鍊、原住民的覺醒,權益得以彰顯與實現。然而,要看見權益落實,並非只是口頭說說、紙上寫寫而已,重點在於部落如何真正了解權益的真義,不論是政治、教育、土地、語言、文化等,作為「基地」的部落,如何將這些真正落實,確實考驗族人的智慧。

靈恩信仰淬鍊出文化的教堂

部落舉辦收穫祭儀。

所幸,大多數部落中有教會,儼然成為這些事務的重要推力。當然,這也要視牧者或長執如何定義「教會」在部落的定位與角色。40年前,靈恩運動使新香蘭教會信徒的靈命如浴火重生般脫胎換骨,信徒真實經歷靈命更新帶來的力量,許多信徒因悔改而重生受洗皈依基督,教會事工因而被挑旺,部落許多陋習也獲改善,彷彿初代教會的場景再現於部落:「上帝的道興旺起來;在耶路撒冷門徒數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許多祭司信從了這道。」(使徒行傳6章7節)

當時,教會聖殿就在信徒靈命更新與聖靈的工作下重建。建堂時,因著文化復振之故,教會的建築融入許多排灣族藝術,其中教會門面的百步蛇圖騰及講台,以排灣族傳統住屋結構為樣貌,並以彩繪玻璃拼接銅蛇十字架,在「榮耀歸主」字樣中暗藏圖騰,教堂內裝很多特色木製品,包括教堂大門、講台、桌椅,均是撿拾風災後的漂流木製作,教堂建築充滿「原味」的特色。

雖然靈恩運動在部落造成很大的討論,但對教會而言,也有其助力與轉機,除了使信徒更熱心、更專注於信仰及屬天靈命的追求,也讓信徒能在生活中落實「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的信仰。

信仰本色化與發展在地化

小米與紅藜為部落特產。

回到拉勞蘭部落牧會時,是帶著社會運動能量回來,想著自己族群排灣族的文化祭儀被消失,因此開始發奮找青年來一同復振。1996年,我們復振了消失半世紀以上的祭儀文化。在多元族群(阿美、排灣、客家、閩南、外省)的社區中,我們族群是最少數,常因選票考量而被犧牲權益。因此,我開始以教會為基礎,為部落寫計畫書向政府各部門或民間社團及企業申請經費,支持部落舉辦的各項方案,並幸運地獲各單位贊助,讓部落得到很大的改善,也漸漸被眾多教會及社區認識。

現今有很多部落及教會推動的發展計畫,當初新香蘭教會都率先推動並執行至今。尤其是我們推動復育小米與紅藜的文化產業發展計畫,不只引起政府及社會關注,也在原住民社會造成轟動,進而帶動各部落恢復這兩項深具文化意義的作物。若要說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不如說「一切都是上帝奇妙的作為」。因為在教會兄姊的努力下,憑著信心,靠著上帝的智慧,把上帝賞賜的文化美善彰顯出來。

「小米收穫祭」是以小米為主的祭儀文化。從祭祀文化而論,祭典常被認為是祖靈崇拜,而延伸許多討論,以致許多教會對此避而遠之。但我們知道,有時此議題是難以逃避的。若從聖經釋義或神學詮釋,會發現當中有很多需要我們明辨究竟是「信仰」或「情感」的反省。

每個民族都有「祖先」(祖靈),那究竟是「信仰」或「情感」?需要我們予以釐清。聖經教導我們,不可忘記祖先,如:「耶和華──我們列祖亞伯拉罕、以撒、以色列的上帝啊,求祢使祢的民常存這樣的心思意念,堅定他們的心歸向祢。」(歷代志上29章18節)「到了獻晚祭的時候,先知以利亞近前來,說:『亞伯拉罕、以撒、以色列的上帝,耶和華啊,求祢今日使人知道祢是以色列的上帝,也知道我是祢的僕人,又是奉祢的命行這一切事。』」(列王紀上18章36節)以色列人的先知在教導後代,就有非常清楚的「信仰」與「情感」在其中,讓他們清楚知道一切都是上帝的作為。

實現上帝國降臨部落

部落體驗與導覽解說。

基督信仰在原住民部落已有80年歷史,翻轉了原住民傳統信仰,造就「20世紀的宣教奇蹟」,教會在很多部落已成主流團體,牽動部落發展。新香蘭教會在部落雖尚未構成主要影響力,但透過潛移默化的轉型、改革,和信仰的重新認知,也讓福音不再只是教會的專利,或只是在教會談福音而已。因著教會投入部落各項事工,讓上帝國降臨在部落的願望逐步實現。

文化復振的議題是否帶來教會的困擾?關鍵在於青、中壯年的積極參與,是否帶出信仰與文化間的矛盾,一旦族人無法善處矛盾的癥結,便可能造成教會與部落的誤會。既然教會在很多部落是主流團體,如何善處此緊張關係,實在考驗教會每個人,更考驗長執及牧者的智慧。這沒有一定的答案或一定的做法,但我相信,我們信仰的主只有一位,就是創造宇宙萬物,又賞賜各族不同族群文化的Naqemati(造物主)。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