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可・羅賓森與曾宗盛對話 以巴衝突中的解放神學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研究巴勒斯坦文學的專家妮可・羅賓森(Nicola Robinson)博士,受神學禮拜日的邀請於1月12日晚上,在七星中會濟南教會禮拜堂談「以色列/巴勒斯坦的處境解放神學」,同時邀請台灣神學院的舊約學者曾宗盛老師與談。

羅賓森表示,巴勒斯坦人清楚耶穌所走的路是非暴力的道路,也意識到耶穌的受苦與死,並非聖經福音故事的結束;耶穌被釘十架與復活所強調的,是即便經歷痛苦仍能繼續堅持下去,看見希望與新生命的誕生,「這就是巴勒斯坦的解放神學,而且賦有真正具體的行動。」巴勒斯坦人堅忍地生活著,即使面對以國壓迫,仍堅持如常工作、運動、野餐;即便每日遭遇掙扎,仍緩步前行,突顯出非暴力抵抗可以呈現希望。

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人都宣稱那同一塊土地是屬於自己的。羅賓森指出,猶太人復國主義的主要論點來自聖經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巴勒斯坦人的論點則是在這塊土地已居住數千年之久。她說,在1948年前,現今以巴衝突土地上巴勒斯坦人占多數,而當時反閃族主義逐漸極端化,導致散居各地的猶太人興起復國建國的想法,即所謂錫安主義,他們藉由系統性移民與遷居過程,將巴勒斯坦轉變成猶太人聚居之地,「從宗教學來看這衝突的畫面,土地神學是衝突的核心。」

(攝影/邱國榮)

羅賓森說,衝突根源來自猶太經典妥拉,「錫安主義者利用妥拉去建構他們是選民,被視為唯一擁有土地歷史繼承者地位者。」這種排他性的土地神學是從猶太君王征服土地的歷史建構而來。她進一步說,「耶穌是啟發巴勒斯坦人解放神學的來源,因為耶穌整個生命都是活在被羅馬占領的處境。」巴勒斯坦人跟耶穌產生認同,耶穌成為解放者,也成為解放者的典範。

與談人曾宗盛指出, 以色列駐聯合國大使丹尼・丹儂(Danny Danon)2019年4月30日於聯合國安理會拿出聖經,表示這就是以色列的土地契約,理直氣壯地強調聖經就是地契。曾宗盛說,錫安主義者用聖經將「應許之地」「蒙揀選的族類」等意識形態,延伸到文化、法律、政治等層面,壓迫巴勒斯坦人。此外,基督教錫安主義認為,猶太人未來都將歸信耶穌基督,促成耶穌再來,福音派與基督教右派也全力支持以色列。他表示,錫安主義影響教會失去先知公義的聲音,對壓迫的發生保持沉默,甚至有越來越好戰的趨勢。

(攝影/邱國榮)

曾宗盛表示,巴勒斯坦的解放神學進路,是一種非暴力抵抗,受到國際支持,非暴力抵抗不僅使被壓迫者得到自由,同時也讓壓迫者脫離自己的暴力意識形態,也就是說,是被壓迫者與壓迫者的雙重解放,而非暴力抵抗的多元表現,可以發揮在繪畫、舞蹈、戲劇、音樂藝術等走向生命的文化方式呈現。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