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i世代上場了!

每年5月第一個主日是「青年事工紀念主日」,當代青年呈現什麼樣貌,4月出版的新書《i世代報告:更包容、沒有叛逆期,卻也更憂鬱不安,且遲遲無法長大的一代》很值得參考。

《i世代報告》是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心理學系教授珍‧特溫格(Jean M. Twenge)以美國青少年為研究對象,稱1995至2012年出生的世代為「i世代」。讀國中時iPhone問世,智慧型手機和社群網路是「i世代」最明顯的標誌,跟著facebook、Twitter、Instagram一起成長。

研究發現,i世代外在行為較為晚熟,但講求實際,重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不相信工作是生活的重心,而i世代使用手機時間越長,憂鬱症等比例亦增高,對性別、族群議題更開放包容。i世代的宗教流失顯著,上教會的青年變少。《i世代報告》是以美國為主體,但隨著網路和智慧型手機普遍,台灣亦有複製美國的現象。不過,武漢肺炎疫情下,台灣i世代卻展現與美國、歐洲和日韓不同的大格局和國家認同。

例如,青年在網路上幫了政府大忙,快速廣泛傳播正確訊息,比中老年世代,更快響應口罩1.0到3.0政策,藉由網路「跨世代」訊息快速傳遞,協助上個世代適應變化。日前譚德塞惡言批評台灣,網紅阿滴發動募款《紐約時報》回應,眾多i世代響應,募款快速達標。每天下午兩點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直播,青年像「追劇」般在各社群上傳遞討論,若有記者無理提問,不必等部長陳時中說明,網路早就罵翻。阿中部長的溫暖同理,防疫團隊專業負責,備受i世代肯定。

i世代來了!新的年輕力量崛起,青年創意、網路能力、多元包容間接促使類似政務委員唐鳳,跨性別、非正統教育體制出身的人才,她/他們的能力得以發揮,加速社會意見領袖的典範轉移。今年的總統立委大選更顯示20至40歲選民的動態,足以左右台灣政局發展,將台灣更推向實質獨立的新興國家。

然而,畢業季將至和疫情下,根據1111人力銀行對30歲以下「青年就業困境」調查,有6成4青年求職意向受影響,擔心產業前景不明。職場青年剛起步,薪資有限,4成2感到生活壓力沈重,1成的人覺得撐不住。政府有「安穩青年就業計畫」,補助雇主擴大聘用剛畢業的新鮮人,但青年焦慮感仍在。另外,大專院校休退學比率逐年增加,去年達新高,休退學主因是「工作需求」和「志趣不合」。

疫情衝擊各產業,就業市場趨於緊縮,學生面對學費漲價,畢業的學貸壓力和謀職困難,往來之間,青年都是最弱勢貧窮的一群。如果還用「草莓族」去評斷現代青年,相當不公平。

「今日青年,今日教會」i世代上場了!「武漢肺炎」許多教會改以網路聚會禮拜,這是天生「網路原住民」i世代發揮所長的時候。《i世代報告》提到宗教流失,卻提醒「宗教會生存下來,但會成為靈活、開放、平等的宗教,給人歸屬感和生存意義」。

疫情下台灣i世代興起,正是長老教會處境化宣教的契機,具有信仰堅持和神學,對處境敏銳的反思動能,發揮多元、包容性,以及如阿中部長般的溫和同理與傾聽,保持世代對話能量,i世代將成為時代的祝福。願眾教會把握機會超前部署,i世代的未來,正是教會和國家的未來。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