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宜瑩專題報導】「很期待《台灣教會公報》未來能像公共電視一樣,接受信徒的小額捐款,讓報導能更獨立、客觀、公正、平衡,反映教會真實面貌,用信仰講真話。」台灣教會公報社董事長蔡政道表示,《教會公報》目前被定位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機關報,期盼未來能成為教會界的公共財,報導能更「全民化」。

受總會銓衡推派成為文字事工的協助者、擔任三屆公報社董事長的蔡政道即將卸任。他本身很喜歡寫作,高中畢業考上成功大學機械系時,國文及作文成績比班上考上醫學系的還高分。後來他發現,文章若要寫得好,其實鋪陳、層次、邏輯、架構也要很好,在成大機械就讀時,他覺得理工科這方面的訓練很到位。而後來成為牧師,每週寫主日禮拜的講道篇時,他也從中獲得事半功倍、如魚得水的幫助。

「文字有不同功能,其中最強的,就是留下紀錄。」蔡政道說:「古人常說:『立德、立功、立言。』要是沒有文字記錄下來,後代的人根本不知道,這是文字非常重要的一個功能。」所以大家透過文字可以鑑古知今、繼往開來,文字對信仰而言也是這樣,可以透過文字將上帝的話語記錄下來,從中了解上帝對人的愛、憐憫、寬恕與祝福,透過文字也能將個人生命見證呈現出來,讓更多人藉此來認識上帝。

蔡政道指出,宗教改革之所以成功,是因為當時的印刷術問世,透過文字的傳播,讓市井小民也能讀到聖經內容,更因為翻譯成多國語文,讓宗教改革風潮在很短時間席捲整個歐洲;「現今的印刷術,就是網路。」他直言,透過網路可將文字或影音傳遍地極,若能好好運用這些傳媒管道與工具,就能掀起另一波的「心靈革命」,因此他期勉《教會公報》能好好發展網路,就能讓更多人得著福音的好處。

無論過去在台南中會富強教會,還是現今在七星中會雙連教會牧會,蔡政道都非常看重文字與媒體宣教,因為他認為,很多人能接觸到基督福音,都是透過文字或媒體的管道獲得。他深知文字或媒體宣教的不易,尤其是經營者及委身其中的同工,所以他擔任公報社董事長期間,很能體諒大家的辛勞,只堅持一個立場,就是期望《教會公報》的營運是走在上帝的道路上,這個文字機構是堅持基督信仰。

蔡政道坦言,在這追求影音聲效的世代,要專心投入、經營文字事工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社會大眾的閱讀習慣已經改變,縱使《教會公報》報導及內容都很用心,卻未必能獲得閱聽大眾的喜愛或認同,不過,他鼓勵教會公報社同工們:「你們手中所做的聖工是很有意義的。」無論是《教會公報》《耕心》週刊、《新眼光讀經》手冊、《少年新眼光》或《甜蜜親子報》等,都對牧長信徒的信仰生命有很大的幫助,「你們默默耕耘,假以時日,都會結出纍纍果實。」

「請讀者們盡量給我們台灣教會公報社的同工支持與鼓勵。」蔡政道說,需要改進的,歡迎批評指教,若是覺得文字事工是必須堅持下去的福音事工,請多給予公報社代禱、支持與奉獻,一起參與、有分在文字傳道的聖工裡。

【林婉婷專題報導】Payuan(排灣)中會Tjavatjavang(達瓦達旺)教會牧師Ljumeg Patadalj(蔡愛蓮)是台灣教會公報社董事,也是《新眼光讀經》手冊寫手。不但定期撰寫生活與信仰心情文章,透過網誌與個人社群媒體分享,也有豐富原住民族文學獎投稿與翻譯經驗,曾入圍第五、六屆「教育部原住民族語文學獎」,並獲第三屆屏東縣政府「斜坡上的文學獎」散文類佳作等獎項肯定。

在3月11日,Payuan中會舉辦的「新眼光讀經運動分享會」上,Ljumeg Patadalj以寫手身分受邀分享。當時她談到《新眼光讀經》手冊過去較少原住民族眼光,除了無法讓原住民族信徒閱讀時能帶入處境,也無法推廣原住民族見證給其他族群知曉,所以她願意努力用「原住民族女性牧者」眼光來撰稿。此外,原住民族過去多靠口傳文化,但隨時代改變,文字、影像對當代人而言更顯重要,且能夠更完整保存,因此透過文字工作磨練宣教方式,對她而言這也是牧者的使命。

Ljumeg Patadalj回憶道,自己國中時就有寫日記的習慣,將自己的心得與想法透過文字記錄下來。她國中畢業後就進入神學院,認為自己用華文表達的能力沒有經過一般學校與學程磨練,所以更要多看、多學。而台灣教會公報社舉辦的寫作營,以及教育部辦理的族語文學研習營,也是啟蒙她的文學與文字重要一環。

Ljumeg Patadalj坦言,一開始要公開分享自己的文章,其實還是很害羞的,確實需要突破心理障礙,但更多時候,文章撰寫不是為了發表,而是培養成習慣。現在她會自我要求,每天至少要寫500字牧會日誌,每個禮拜盡量產出幾篇網誌文章,在日常中發現到什麼、感受到什麼,就提醒自己趕緊隨手記錄下來。

對生活保持高敏銳度,這對多數人來說並不是容易的事,但Ljumeg Patadalj將文字事工視為很重要的工作,「這是一種委身。」所以願意也能夠實踐。她相信原住民族投入文字創作,也有助於族語復振,例如近期為了讓自己的文字更細膩,以往講道多是擬大綱稿,慢慢調整為逐字稿,也因此要校對自己的族語用詞與用法,過程中就必須多多向長輩們請益。

可惜的是,Ljumeg Patadalj觀察到社會上相關的文學培訓並不多,例如在美國,莫非等華裔基督徒作家、牧者與文字工作者透過創世記文字培訓書苑,孕育更多基督徒成為寫作的人。而她點出,原住民青年大多離開部落就學與就業,其中不少人在閱讀和寫作有恩賜,但缺部落生活經驗與素材,沒有辦法連結於寫作;在部落生活者,雖經歷感動的人事物,卻因缺乏相關訓練而無法好好表達。她認為這個問題無法單靠幾場培訓就化解,而是需要發展出更長期並穩定的栽培制度。

【林婉婷專題報導】台南中會海佃教會牧師張丹綺曾於2015年暑假在台灣教會公報社實習,她坦言雖然從小就待在長老教會,但直到進入神學院就讀,才比較了解長老教會歷史和系統。而過去對公報社印象較多是書房,反而不熟悉《台灣教會公報》等刊物,「有點主客體混亂。」但她也指出,或許目前長老教會裡仍有這類的情形,尤其是較少參與本宗活動的教會青年。

張丹綺提到,《教會公報》除了教會與社會活動新聞,10、11版的「公報廣場」刊登各界投稿,「這是很珍貴的。」她點出,不同的人針對同一個議題也可能有不同感觸,但都可以自由在這裡表達;另一方面,因為《教會公報》讀者中有不少為長輩,她特別鼓勵鼓勵年輕人投稿,讓不同世代的人藉由文字書寫和閱讀能認識彼此的觀點,進而也成為弭平世代鴻溝的機會。

張丹綺也感嘆,現代人閱讀文字能力逐漸薄弱,許多書房和出版社因經營困難而不得不關閉;對當代人來說,圖像與影音的吸引力更大,但其實「影音」門檻比較高,要做出一個有品質影像並不簡單;此外,她認為,在看到酷炫的特效和轉場等視覺效果之外,影音更該傳遞的是長老教會特色,言之有物、講出故事。

張丹綺自知現階段沒有能力去投入影音創作,所以她改採單純圖文,精選照片搭配深入淺出的文字,就能發揮一定的影響力,「這就是長輩圖的由來。」她相信這也是一種宣教方式。

對於教會陸續展開的新媒體經營,張丹綺建議需要找到年輕人參與,給予他們發揮創意的機會,「不是指說『全都給年輕人做』,而是當中能有年輕人的想法。」她說明,教會可以開放出更多分享與討論空間,避免主流意見壓迫其他聲音。

【張原境專題報導】每年台灣教會公報社都會接納台灣神學院、台南神學院及玉山神學院的神學生報名暑期機構實習,甚至曾有學生遠從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前來台灣,參與編輯會議、落版會議,並實際進行摺報紙、採訪的事務,對於文字事工的主軸及背後的辛勞,有初步體驗與理解。

玉山神學院畢業、目前於台南中會六甲教會牧會的牧師邱世榮,曾於2011年就讀神學院期間至公報社暑期實習。他表示,自己過往其實較無閱讀習慣,後來因著時常投稿至《台灣教會公報》的「公報廣場」及《耕心》週刊,便養成讀報的習慣。經過他長時間的寫作,也累積了約莫8、90篇投稿,於是對於公報社的運作產生好奇,「便決定一窺究竟。」

談到當時的實習過程,邱世榮指出初次進行採訪,即是隨當時的記者陳怡萱前往台東採訪時任東部中會關山教會牧師李志宏,分享其進行的社區事工,令他印象深刻,「採訪了一次之後,我就開始獨立作業了。」當時對記者的工作內容其實完全陌生,某次採訪完後,總編方嵐亭曾提醒他不能憑自己的血氣去寫稿,應思考如何秉持公正呈現事件的真實樣貌。邱世榮認為《教會公報》對於弱勢族群、偏遠地區、不容易採訪的人事物,甚至是一般社會大眾不一定喜歡看的議題,總是不遺餘力、使命必達,「若用金錢利益的觀點經營,其實大可不必如此辛苦。」此外《教會公報》不會為了吸引閱眾而使用聳動或煽情的字句製造效果,這樣的精神著實難能可貴,「是一份屬於長老教會、守住媒體良知的刊物。」

談到文字事工的重要性,如今投入牧會禾場的邱世榮表示,透過閱覽其他教會事工的分享可以增廣見聞,讓自身有更多元的想像,對於不同的社會議題,本宗的牧師也不一定持有相同立場,而「公報廣場」即是可以容納不同聲音、立場相左的珍貴版面,這樣的對話空間有別於其他宗教性的報紙,「身為本宗的牧者應該更加大力支持與分享。」而談到書房的經營與時俱進,他認為不應僅侷限於服務基督徒,更要有服務地區、走入民間社會的眼光。

前往台灣教會公報社報到的路上,是個陰晴不定的日子。這樣的天氣,彷彿對照我既期待又將面臨未知挑戰的緊張心情。

在實習的日子中,期許自己能夠勝任實習的內容,接觸以往無法了解的《台灣教會公報》出刊過程;公報社記者藉著觀察社會動態,從採訪至完稿中這有趣又緊湊的過程;也能在公報社繼續精進我寫稿與校稿的能力。

我想這是上帝賜給我在進入牧會禾場前的美好恩典,在以往只有投稿經驗的我,如今卻能親身踏入公報社學習,是段連結過去與未來的奇妙旅程。
公報社在台灣宣教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影響力,如今繼續透過文字事工來承載上帝關心台灣各地的溫度,來表達這份「上帝對台灣 ê 疼」。願上帝帶領我在這兩個月的學習,裝備自己成為上帝合用又好用的器皿。(文/黃政凱)

台南神學院道碩生於二年級暑假時,都須至機構實習。還記得當初填寫申請表單時,立刻就在十幾家機構中找出「台灣教會公報社」並簽上自己的名字,每日期待著實習的到來。

光陰似箭,引頸期盼的實習日子已悄悄來到,我踏上既期待又緊張的步伐前往實習地點。當我望著公報社的建築時,心中不禁讚嘆卻也五味雜陳,各種情緒如泉水般不斷湧出。公報社於1884年成立,迄今仍屹立不搖,陪伴台灣這塊土地走過百個年頭,不遺餘力地宣揚福音、報導社會議題及關懷弱勢族群,為台灣人民留下許多歷史珍寶,使得後人能藉由文本,認識當年的台灣。

縱使只是「實習生」,我仍然相信自己是公報社的一分子,期冀接下來兩個月的實習時光,可以滿載而歸,在文字事工、專題報導與福音的宣揚上有所學習。能乘載著公報社的精神,秉持不輕言放棄的態度,繼續在神學與牧會的旅途上謙卑學習。(文/孫少汶)

【林婉婷專題報導】屏東中會東港教會傳道師莊博凱,曾於2017年暑假在台灣教會公報社實習。在他就讀台南神學院道學碩士班二年級時,學校辦書展,身為服務部部長的他與公報社談合作事宜,因此結緣。

身為台南人,莊博凱回憶過去到公報社很多時候是為購買主日學所需要的物品,直到2012至2016年擔任台南大專學生中心幹事期間才接觸《台灣教會公報》,並對公報社的歷史、組織與出版物有些了解;又在實習後才更明白一份報紙的產出過程其實不簡單,需要經歷會議、討論、採訪、撰寫、編排、校對等過程。

這個實習經驗讓他對「文字事工奉獻主日」敏銳性提高,也能在會友有疑惑時,完整地說明公報社所遭遇的挑戰與提供幫助的必要性,讓會友願意採取實際行動支持,「這不只是單純籌募經費,而是要維持『文字感動人心』這件事。」雖然《教會公報》與《耕心》週刊等都是免費索閱,但莊博凱堅持「使用者付費」的精神,「既然大家喜歡、樂意使用,那就應該去支持。」

除了傳統紙本,有越來越多教會透過社群媒體發文來傳遞資訊與宣教。談到現在長老教會在經營媒體方面的困境,作為屏東中會大眾傳播部部員的莊博凱觀察下來是缺乏管理人員,「經營社群媒體必須是穩定的,如果是流動人員,就會有斷層,或文章不通順的情形。」莊博凱提醒,不論是專人處理,或是團隊分工,有固定管理者才能清楚掌握更新節奏和媒體風格,且能夠落實定期更新,使關注度不會隨時間流失。

談到科技,許多人第一時間會想要找年輕世代來負責,但莊博凱表示,學青和社青其實都有各自的本職,正處於忙碌的就學和就業階段;其實可以逆向思考,他舉例:屏中萬丹教會教導教會松年們學習使用社群媒體,他們會嘗試直播活動、上傳圖片和發表貼文,確實是一種創新且實際的方式。

但除了各自努力,地方教會也會觀望總會對媒體的想法與行動為何?所扮演的角色又為何?莊博凱認為,總會可以試著發展相關觀念,也不要害怕去了解外教派或其他媒體經營者的經驗。例如今年受防疫需求影響,很多地方教會都會需要關注和跟進總會、中會及各族群區會的因應措施,而屏中大傳部注意到許多教會思考是否採直播禮拜,但不同條件與規模的教會各有考量,於是大傳部派部員們分散去採訪各教會的想法與經驗,整合成文章,發表在中會臉書,達成資訊傳遞與交流目的。


事工起點──聚珍堂

19世紀在台灣宣教事工逐漸站穩腳步後,宣教師普遍認為若要讓台灣的教會擁有穩固的信仰基礎,信徒必須能夠勤讀聖經來領略上帝的話語。然而一百多年前,台灣社會識字者少,解決這個問題最快的方法就是教導信徒認識台語白話字,聰明的學習者甚至只要三個禮拜就能學會識字讀書。

1880年5月4日,宣教師馬雅各醫師為台灣文字事工捐獻了一台小型印刷機,包括印刷機、排字架和鉛字總共分裝成11箱,在1881年1月運抵台南安平。由於當時無人知曉印刷機該如何使用,巴克禮牧師特地利用初次休假返回故鄉蘇格蘭格拉斯哥,前往當地的印刷公司學習相關技術。

1884年1月,巴克禮回到台灣後,親手組裝印刷機,並選定新樓醫院東北角的一間房子做為機房,隨後使用英國長老教會的奉獻設立印刷所,於5月24日正式開始印刷工作,並把負責印刷業務的書房命名為「聚珍堂」,且聘用大樹腳人蘇沙作揀字工友,巴克禮曾派他前往汕頭學習揀字一個月。可惜因清法戰爭爆發,宣教師前往廈門避難,印刷事工因此而中斷。

1885年7月,巴克禮回到台灣後正式發行《台灣府城教會報》,即今日《台灣教會公報》的創刊號,成為台灣第一份報紙。創刊號共計四頁,第二期增加為八頁,此後維持以八頁發行。1894年英國長老教會再次為台灣文字事工奉獻,印刷廠因此得以擴建。1983年在德國教會資助下興建四層樓建築,遷往青年路現址。

《台灣教會公報》自發行以來,僅在1941年因戰爭之故遭日本政府勒令停刊,不僅報社關閉,印刷工作也被迫停止。直到1945年戰爭結束後,由牧師高金聲申請復刊獲准。1969年,因中國國民黨政府禁止台語刊物,被迫改以中文發行。1987年,則因關心台灣民主發展及刊載二二八事件40週年追思禮拜消息而遭警備總部沒收,在台南眾教會串連抗議後,破天荒讓政府歸還已被沒收的刊物。

走過清國、日治、民國時代,台灣教會公報社是台灣歷史的活見證,至今仍持續耕耘文字事工,除報紙外亦出版各式刊物,豐富每一個信徒的信仰與生命。(文/編輯室)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