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電影談議題 陪審制有助法官回歸初心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在7月11日晚間於七星中會濟南教會地下中庭小禮拜堂播映韓國電影《菜鳥陪審團》,並且舉辦映後座談;台灣陪審團協會理事長、真理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吳景欽在座談上表示,包括法官,都會因受限的人性而帶有偏見,因此司法審判必須要有陪審制度,才能夠協助法官回到初心。

韓國在2008年開始實施陪審團制度,《菜鳥陪審團》就是當時首批陪審團的真實故事所改編而成的電影。劇中受社會大眾矚目的案件,交由第1屆的陪審團進行裁定,受命法官極具審判經驗,陪審團團員則來自各方,有法律系大一生、殯儀館洗大體的勞動者、有財務問題的年輕人等等,因此引發對陪審的許多質疑,主要是不放心將審判交給一群沒有法律相關專業知識的人來進行。但也因這8人有不同人生經驗,這些看似「法律外行」的陪審員發現案件中有些細節不合常理,探究後才察覺案件中有重要面向沒有被調查出來。

吳景欽指出,只要法官們都能夠保有初心,抱持著無罪推定原則、罪疑惟輕原則,採取何種審判制度的結果都應一樣,但事實上受限人性會使人有偏見,所以職業法官所做出的審判,能夠始終抱著初心者可說是幾乎不可能;因此將因職業法官個人偏見降低、做出是否有罪的正確審判,必須有陪審團協助;而且沒有陪審制度下的法官就沒有競爭者,可是一旦有了陪審團,法官會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初心。

紀錄片《日常對話》導演黃惠偵表示,不信任陪審團的各種擔憂她也有過,那是因為還不認識陪審制度,但她也不會天真地認為世上會有完美的審判制度;之後經過對陪審的認識,有陪審團的審判的確能夠相對降低因沒有陪審而產生的更糟狀況,同時,就陪審在國際上的實務來看,的確可以使司法審判回到初心。

延伸閱讀:司法改革團體遊行 反對排除陪審制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