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屏東報導】由國家人權博物館主辦、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承辦之「原音重現:原住民族文學轉型正義」特展於全台各地巡迴,8月7日至31日在長榮百合國小展出。開幕當天配合當地議題,推出「莫拉克風災11週年:永久屋如何永久?」論壇,邀請相關學者與部落族人與會,分享處境並討論問題解決方案,期望能成為政府制定可行政策的參考,使中央看見原住民族需要與政策改進方向。

延伸閱讀:從文學 看原住民族受壓迫史與轉型正義

(攝影/林婉婷)
(攝影/林婉婷)

專題演講邀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黃智慧主講。她帶著與會者以圖文依序回顧莫拉克颱風釀成災情,與後續重建、引發爭議與訴訟,點出強制遷村對族人在文化傳承、生活習慣與情感依附等層面所造成的傷害;她形容,災害若是石頭投入水中,層層漣漪就像2次、3次傷害,其中包含政策設計不良、收容所過密、歧視與偏見、資源分配不均、部落/社區裂解、移居新地的環境與人文衝擊、文化滅失等;最後她建議,災害救援與災後重建時,政府聚焦環境安全之餘,也應重視原住民族的生計與傳承安全。

黃智慧。(攝影/林婉婷)

接著,論壇按禮納里、長治百合與其他縣市永久屋,安排該地居民訴說心聲。屏東縣霧台鄉魯凱族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Ngedrelre Druluan(李金龍)列出禮納里部落困境,如:沒有永久屋基地的土地權狀,但隨著家庭發展與人口增長,原本的32坪的空間已不敷使用;沒有田地,小米收穫祭竟沒有辦法獻上珍貴且重要的小米,造成文化流失與斷層;以及沒有公墓。這些問題有待政府單位正視與介入。

而長治百合部落同樣遇到空間不足問題,另平地空氣汙染嚴重,損害長輩健康。有許多長輩們因心靈不平安而憂鬱、失智;政府劃設的「心靈農場」使長輩們多少得到慰藉,但耕地面積小、土質不佳,且不得已引自來水灌溉卻招來開罰爭議。還有當初分配永久屋是以原鄉設籍者為主,導致當時在外工作的族人如今無家可歸,現在希望能爭取自立建屋。

(攝影/林婉婷)

鄒族代表、逐鹿社區合作社執行長Sua Tiaki’ana(鄭信得)則說明,當時遷移部落被分散到4個永久屋社區,除了家園認同失喪與重新適應衝擊,甚至有被迫換鄉者因此權益受損。此外,政府承諾的展演中心與產業市集工程前後延宕6年,期間部落族人要自行籌辦特色產業市集或兒童教育活動亦無法自主,得先經上報且限制多;他指出,永久屋不只是外表好看的房屋,應有產業與文化的永續。鄭信得進一步表示,莫拉克風災後,社會間有「讓原住民下山,讓山林休養」說法,但事實是「原住民下山,財團就上山」,BOT案層出不窮,他認為這也是轉型正義要關注的部分。

Sua Tiaki’ana。(攝影/林婉婷)

Ngudradrekai(魯凱)中會Kucapungane(好茶)牧師Peresange(洪玉虹)、Karamumudisane(佳暮)牧師Kalrimadrau(洪春發)、Talamakau(青葉)教會牧師Cemeceme(吳淑芳)等人亦出席論壇。作為禮納里在地牧者,Peresange談到由於空間不足,住戶不得不自行擴建與改建,但因缺乏清楚規範與管理程序,有時鄰里間產生誤會,導致檢舉不斷與相處不和睦,盼經論壇的表達能使公部門回到問題根本去關心、處理。Kalrimadrau在長治百合部落牧會,在禮納里部落居住,所以前來關心;而Cemeceme因為當年在Kudrengere(谷川)教會牧會,因此想要追蹤議題發展情形。

(攝影/林婉婷)
(攝影/林婉婷)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